对联的“势” 对联中有“失称”的术语,指出句和对句语义要相称,在大小、范围、气派等方面不能太失衡。 这里只谈失称中的失势(即气派)。 对仗的“势” 1.一般情况对联中,下联的势要大于或等于上联的势。“凡诗对,下句不妨胜上句,古人所云:‘吟咏滋味,流於下句’是也。”(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四)这点,写对联的人常常不注意,常常会出现下联的势小于上联,或上联势过大,下联难对出,甚至由此成为绝对。当然,下联故意以小来对大,以达某种效果的为例外。 诗有名为佳联而上下句工力不能均敌者,如夏子乔“山势蜂腰断,溪流燕尾分”,陈传道“一鸠鸣午寂,双燕话春愁”,唐子西“片云明外暗,斜日雨边晴”,皆下句胜上句,李涛“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则上句胜下句,以此知工力悉配之难。(黄白山评:凡两句不能并工者,必是先得一好句,徐琢一句对上。上句妙于下句者,必下句为韵所缚也。下句妙于上句者,下句先成,以上句凑之也。如老杜“接宴身兼杖”何等工妙,下句“听歌泪满衣”,则庸甚。然此韵中除“衣”字别无可对。“百年地僻柴门迥,五月江深草阁寒”,上句费力,下句天成。题下注云“得寒字”。五月中“寒”字颇难入诗,想杜公先为此字运思,偶成七字,然后凑成一篇,其上句之不称宜也。”)(贺裳《载酒园诗话》卷一) 为人要事事妥当,作字要笔笔安顿,诗文要通体稳称,乃为老到。止就诗论,宁使下句衬上句,不可使上句胜下句。然上下句悉敌,才是天然工到。如“归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风卷蓬根屯戊已,月移松影守庚申”、“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阵图东聚夔江石,边柝西县雪岭松”之类,则又不可力争者也。(薛雪《一瓢诗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