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35
注册时间2014-6-20
威望4792
金钱10813
贡献961
金牌会员
 
威望- 4792 点
贡献- 961 次
金钱- 10813 枚
|
本帖最后由 北国幽兰 于 2016-9-1 21:47 编辑 <br /><br /> 【与水流衡山论赋】
(据2008-3-30聊天记录,整理于2015-6-19上午)
1
这天,赋友-水流衡山,和我在qq群里论赋。
我:我先就说了,润兰花那篇语言,有可取的地方,是朴素之美。
他:那倒不一定,他若一写景为主,不发议论,未尝不可。给你们发一篇我写家乡的《茅洞桥赋》,请批评一下。
我:茅洞玉声暗水流,衡山雾霭迎朝阳。那些湘江赋征文,大多数人开篇就是:湘江自然地理概况,整段地写。衡山认为如何呢。
他:我可没有多写,简约几句,他们没有思想深度,只能那样敷衍成文。说实在的,我是个新手,也不是学文科的。没有情感,没有了解,我是绝对不乱写的。
我:《茅洞桥赋》写塔非写塔也有道理,写什么必然要跳出写什么,才能成为好文章,这是我的看法。至于好不好,自有公论,自己心里也有底呀。别跟人成为对头,褒贬由他去吧。
2
“石桥拱起,衡阳西南,三溪碧碧,七山独立,各呈秀美,有镇茅市。”
我:为能对仗,再调节一下,变为“三溪碧碧,七山独立”。这样有气势,突起,开端简洁,不拘一格。这样对仗是照顾了,意思没有原文通顺,偶尔不对仗,也没有多大关系,就按原文。无章无格,无风无韵,无指无谓,惟骈尚明,此独一观者。地名怎么对仗?介绍还是按一般的规矩好,我以为。如果一定要对仗,可以远对,把一个逗号改为分号,就是:“三溪碧碧,石桥拱起;七山独立,各呈秀美。”
3
若改作这样呢:“石桥拱起,衡阳西南,三溪合碧;茅镇独倚,乡井之间,七山独立。”
便是互文之法,以前我曾多次运用。不要太重形式,太新的,别人当怪物看,太花哨。
他:你这个不符合介绍的习惯呀,我觉得怪怪的,还是改标点的好。
我:就类似环滁皆山也——开篇点桥。还像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倒装句。山对水,很稳当,似乎符合,上面我说的要求了。宽对即可,符合习惯。古称茅洞——这句,就统帅前面若干句里的地域。我喜欢朴素,描摹景物。你之原句,徐徐引入,标点分明。三个句号,划开层次。我以为作文,不能太弄巧,但也绝对不能罗嗦。
4
我:最后一句“一赋即就”,取意于一挥而就。即字可改作“而”,可顺畅直下,一赋而就。其实最后两句,也可以去掉。就,在法律上 有“成就”之意,成就——已经成为事实。在这里,就是早就成竹在胸了,情满我心,还是必要。而,确实比“即”好。即,意味着刚出炉,“结尾”的结束。而,在于“一赋”通篇情感的结束。嗟呼---喈!即字,没有而字有气势,但还是比较情感充沛。
他:这个,我没有深思,随便用的。其实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很简单,我看到写我们家乡的文章,觉得不好,于是我就自己写了一篇。
5
“嗟呼!茅洞桥镇,明丽之珠,古朴之玉,伶俐之人,深闺之秀,情满我心,一赋即就。”
我:茅洞桥镇,乃茅洞之桥,扣题-桥,之字顺势而下。桥,也可比喻成珠,似乎牵强。
他:很有道理,但我对桥并没有多少描摹,我是写那个镇呀啊,地名还是不乱改的好。
我:那题目继续限定,就成了《茅洞桥镇赋》。你整篇都是写镇,桥镇,就有味道了,可模仿《岳阳楼记》,弄几句,搬运进去,效果定好。
他:我回去,要我们老家的镇长把赋裱好,作为文化推出。至于岳阳楼记,没有必要,模仿的东西总上不了层次。
我:那就模仿范仲淹的技巧,我写的小赋,有点象小石潭记。还有雁荡山记,也象。不过缺少山什么,细节描述,画面描写。小石潭记里,关于鱼的描述,传神。等我下回郊游呼兰河,再仔细瞧瞧。
6
“街道齐整,两纵两横。面河一线,三两吊脚,木框木门,古韵尚存。”
我:第三段开头,“古韵尚存”这类语言舍弃。通过描述,来显示古韵尚存。我以为,赋的第一要义是流畅,激昂,朗朗上口。辞赋要回归民间,反映民间的疾苦,人民的心声。脱离民众,闭门造车,是要贻笑大方的。
7
有些论坛迂腐气太重,一进去就讲究平仄,指责我平仄通押。论坛人性化才好,那也难,人总是有喜好的。平庸之辈一般都好说话,有点本事的总是狂妄。要容忍别人狂妄,我以为。什么矛盾?你跟他交往时间不断,总有他的长处,不然你自己的眼光有问题。
周恩来说的好:达赖,骂共产党,无损于西藏,西藏工作照常进行。我弄点东西,有时就成他们的了。有“文志趣”,而无“文德性”。
【与水流衡山二论辞赋】
1
2008-3-30众人网聊,评“水流衡山”的另一篇辞赋,《湘江赋》。
我:这句“彭虽草莽,为民呼号”——草莽,词准,用的是很浅的句子。
陆畅:生涩显卖弄,让人读不懂的是好文章吗。文学是来教育人和愉悦人的,说理明了,读来流畅。
水流衡山:有人评论字句太熟,不古奥典正。
我:对,道理是这样的。
2
“鸣呼!胜景不常”——这句好,结构完整。
“曾家湘勇,强拖历史年轮”——这句是有问题的“问题赋句”。曾国藩屡败屡战,是湘江的悲哀。他是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刽子手之一,他是满清末路皇室的走狗。曾国藩问题是王朝政治问题,在湘江赋里该如何锁定呢,我是否定态度。湘江英雄,屈原,毛,等人。曾国藩是读懂中国的人。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他拿准了洪的脉,不然,石达开不会命葬大渡河。曾国藩的洋务运动,最终也归于失败。曾家湘勇,强拖历史年轮。选材可自由,都是为证明一个主题。强拖,就有讲究了——屈原是中国文人的强性始祖,愚忠思想集大成者。
“倭寇临楚,胆寒雷池坟场”——这是他后改的关于抗日的,他文字很讲究,不是一味的吹。吹者跋扈,正直者遭殃,这个我没有其他看法。毛公老蒋,一世瑜亮。有的人,从头到尾就是吹,不是好赋。现在文人的特性是吹。老蒋因为他抗日,在南岳指挥,所以你写了他。
有一段湘江赋,别人写的,我很推崇。赋贵立意。仅仅描写湘江景色和罗列历史人物是平庸之作。我觉得那一段是成功的。有治水之道,有为人之悟。有环保呼吁,有从政之思。
3
水流衡山;寒波瓯鹭沙洲,牧笛归舟夕阳。我加的这句,让原文作者说很难看,我真不明白他。这个写湘江秋色,很好,他说破坏气氛。没有情感,是不能写赋的。
我:一百年前日人有句名言,败日者必湘人。润兰花那篇语言,有可取的地方,但作文夹缠,没有思想高度。江山代有英雄,有才哪仅唯楚。如读潇湘报社的新闻就知道了,潇湘报社那107篇全是垃圾,就暴露了阴谋。网络历来就是粪桶。
他:我的文里还有一句很受非难:成年少儿,菜色灰装。润兰花那赋,结构不紧凑。潇湘景色就8个,叫潇湘八景,景色要融合人文,我就没做到。所以,后来就没再写,数景多没有意思,描景才上档次。景色,南方其他大江河都有的啊。
我:对,景色人文合写在一起,才高。写文化的湘江,港澳台、海内外才有认同感。他说要再写长些,我说那样会越来越垃圾,因此,那段不知道名字的赋文很经典。大多开篇犯了大忌,泛泛叙述湘江自然地理。欧阳修《醉翁亭记》,就一句切题。辞藻再顺畅,也为败笔。
www.138073.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