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篇;重庆濯水古镇
重庆濯水古镇
陈玉喜
【一】
濯水古镇乌江畔,土家吊脚楼群延;
码头商贸兴唐宋,重庆旧城老街攀。
浓郁渝南古格俱,巴土汉化融合翻;
自古重驿白鹤坝,鳞次栉比店铺掺。
【二】
繁荣昌盛黔江翼,染酿刺绣工坊迹;
古镇文化丰积淀,丰富多彩雕刻奇。
四面环山水乡寨,错落有致美韵迷;
木雕石刻殿堂显,古朴刚柔哲饱理。
【三】
特色民居家抱厅,天井合院坡屋凝;
老街三倒拐弯处,过厅端撑歇山型。
余家大院八贤堂,青砖裁割石条擎;
兽头装饰泥墙画,古朴典雅风貌盈。
赏析;
濯水古镇,位于重庆市黔江区东南角濯水镇境内,地处乌江主要支流阿蓬江畔,距黔江主城26公里,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国道319线穿境而过,距舟白机场26公里,交通便利,是国家级历史区文化名镇。是一个集土家吊脚楼群落、水运码头、商贸集镇于一体的千年古镇。兴起于唐代,兴盛于宋朝,明清以后逐渐衰落,是渝东南地区最富盛名的古镇之一。作为重庆旧城老街的典型,濯水古镇街巷格局保留较为完整,具有浓郁的渝东南古镇格局,它既体现了与其他城市历史街区的差异,也承载着巴文化、土家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传承与创新,同时码头文化、商贾文化、场镇文化相互交织。
濯水初称"白鹤坝",元明之际属酉阳土司辖地。重要的商业地理位置,使濯水自古以来便成为重要的驿站和商埠,自清代后期起,该地便已成为川东南驿道、商道、盐道的必经之路。民国二十四年,人称濯水为"濯河坝"。此时,此地已商贾云集、店铺鳞次栉比。商贸的日益发达,迅速促进了当地与外界的物资交流,创造了最为繁荣昌盛的历史,甚至已居于同时期的黔江县城之上,与酉阳龙潭古镇、龚滩古镇合称"酉阳三大名镇"。
商号与多个染房、酿房、刺绣坊等,手工业作坊的存在,吸引了上海、宁波等地的客商。山外的风琴、自鸣钟、汽灯、手摇留声机等洋货被他们带到了濯水,转而将濯水的蚕丝、桐油、茶、漆等产品远销山外。濯水古镇街巷格局保留较为完整。古镇文化积淀丰厚,码头文化、商贾文化、场镇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遗存相互交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河古戏与西兰卡普、雕刻等民间工艺交相辉映,形成了濯水独特的地方文化。
濯水古镇四面环山,是武陵山区少有的土家水乡,是一个集土家吊脚楼群落、水运码头、商贸集镇于一体的千年古镇。历史为濯水古镇留下了众多的文化古迹和乡土文化遗产,巴楚文化、土家文化、大溪文化和华夏文明在这里的交织,形成了濯水古镇独特的民俗文化风情。濯水古镇老街由青石板铺就,长约1000米,宽2 - 3.5米不等,街道两旁的商号、民居、会馆、学堂均为木质结构,有的是吊脚楼,有的是四合院,有的是撮箕口,错落有致,别有风韵。民居之间有画有精美壁画的封火墙,窗花是精美的木雕,磉墩上有精艺的石刻,走在街上,犹如置身于一个多元民族文化的殿堂。濯水古镇建筑实现了土家族吊脚楼,与徽派建筑的完好结合,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古朴而饱含哲理。
濯水的土家摸秋节是古镇的节日民俗之一。摸秋节其实就是中秋节,只是在这一天,古镇上的土家族人们并不是家家户户吃月饼,而是家家户户吃糍粑、送糍粑,进行糍粑盛宴;除此之外,古镇上的土家族人会在这一天进行土家摸秋活动,即:在古镇上寻找成熟丰收的瓜果,尤其以南瓜居多。找到瓜果的人可以把自己收获的瓜果送给自己喜爱的人,日后丰收甜甜蜜蜜的爱情;也可以偷偷送到古镇上尚未生子家里的床铺上,寓意人家早日丰收一个大胖小子。濯水土家摸秋节是一个团圆、充满祝福的美好日子,经过世世代代的传承,如今仍保留这一文化习俗。
余家大院八贤堂,是濯水古镇的一个重要古建筑参观点,原为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的进士宅第。建筑面积达800平方米,规模之大竟仅次于光顺号,为古镇第二大古民居。三进合院砖木结构民居建筑(最后一进和天井已经损毁)。左右两侧有封火山墙,墙体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墙角、天井用青石裁割成石条筑就。墙上有兽头装饰,避邪镇煞,显然是看重其避邪的意义,这是一处典型风水建筑。夹泥墙是八贤堂的一大造型特色。院内为穿斗架全木结构,梁架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灰、白、木色为主要主要色彩。建筑具有地方传统窗户的比例、尺度及材料,并较好的体现了渝东南民居建筑的风貌特色。
大院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两端雕出圆形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第一进的最中间一根栋梁上都画着太极图。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梁托、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余家是一个书香之家。饱读诗书的余共安中了进士后,皇帝赐有顶戴花翎,夫人赐凤冠霞批,现存赐扁一块。余家保持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祖上训戒子孙要世代学文从医。于是他们在八贤堂的临街前堂开诊所、药房。临街共设柜台3个,大院门厅内两边各设柜台1个。现因多户居民分住大院,大院门厅内两边柜台已经改装。
龚家抱厅是镇上最具建筑空间特色的古民居之一,位于老街"三倒拐"处,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天井合院建筑,坡屋顶,全木结构四层。结构上穿枋有少数做成弧形的"猫拱背"式样。建筑依山势而建,临街为一层,还有平层之下两层沿江面采用吊脚接地。平面布局灵活端正,为利于通风,院落和天井开敞的过厅、穿堂等加以联系,内部家居环境十分通透,最具特色之处在于,有一层在过厅上端撑其歇山式屋顶形成的"抱厅"。
重庆濯水古镇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