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谦翰行云流水 于 2023-7-25 06:36 编辑
第一百零四篇; 吴 淞 口 吴 淞 口 陈玉喜
黄浦长江汇流旺,明清海江要塞防; 北与崇明东长兴,清顺治改吴淞芒。
东西炮台南石塘,各置火炮三十张; 入侵明嘉靖倭寇,击伤英舰多艘扬。
日本帝国侵上海,曾遭军民坚抵耐; 铭记荣辱奇历史,吴淞仍为防地才。
赏析; 中国明、清海防与江防要塞,曾为吴淞江入长江之口,黄浦江与长江汇流处,故名。东距长江口30余公里,北与崇明岛、东与长兴等岛隔水对峙,扼长江主航道翼侧,为上海、南京的通海门户。 明洪武十九年(1386)设吴淞江守御千户所,嘉靖年间设总兵,清顺治初改吴淞营,置战船驻守。此后,在河口两岸先后筑有东、西炮台,南石塘南、北炮台和狮子林炮台,置各种口径火炮 30余门。 中华民国元年(1912),称吴淞要塞。吴淞口战略地位重要,历史上多次为外国侵略者入侵之地。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寇侵掠吴淞,参将俞大猷率军据此破敌。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英国侵略军侵犯广州受挫后,又北犯吴淞,江南提督陈化成凭借吴淞有利地形抗击英军。1932和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上海,在吴淞口附近登陆,曾遭当地军民坚决抵抗。今吴淞口仍为海防要地。
吴淞口贴图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