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文词 集句词是苏轼发扬光大的,而现存的宋词回文体,则是苏轼第一个创作的。苏轼作有《菩萨蛮》七首,分别题曰:“回文”、“夏景回文”、“回文春闺怨”等等。其“回文春闺怨”乃四时闺怨之首,傅干注坡词本题作“四时闺怨回文,效刘十五贡父体”,刘十五即刘攽,字贡父,《全宋词》未收其作品,故曹树铭校编《东坡词》卷三云:“傅注……殆不可信。”然而《苏轼文集》卷五十一《与李公择十七首》之十三云:“效刘十五体,作回文《菩萨蛮》四首寄去,为一笑。不知公曾见刘十五词否?刘造此样见寄,今失之矣。”[2](P1501)卷五十与刘攽第三简又称赞其所作“回文小阕,律度精致,不失雍容”[2](P1465),可见苏轼的回文词系仿效刘攽而来绝无疑问,由此可见,刘攽作回文词早于苏轼,苏轼只是现存回文词的最早作者。 苏轼的七首回文词属于逐句回环体,又称为倒句回文,这是回文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概括起来,苏轼回文词的内容可以分为三类:闺怨、闲情、写景。 闺怨是回文词的主要题材,苏轼的七首,有四首分写春、夏、秋、冬四季之闺怨,题作“夏景回文”者,实写闺怨无疑;另一首“落花闲院春衫薄”,也未离此范围。它们常常描写闺中女子的形态装束、相思的病愁之态,无所作为的慵懒模样,以及恨、怨的心理。如写女子形态的有“表面纱轻”、“翠鬟斜幔云垂耳”、“薄衫凉”、“单衣”;写其愁态的有“浅颦”;写其心理的有“迟日恨依依,依依恨日迟”、“羞对井花愁”;写其慵懒的有“闲照晚妆残,残妆晚照闲”。而百无聊赖只有睡,或许还有在梦里与所思之人相逢,故对睡、梦的描写更是苏轼感兴趣的: 梦回莺舌弄,弄舌莺回梦。 晕嫌枕印,印枕嫌晕。 春晚睡昏昏,昏昏睡晚春。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 结合这些描写可以看出,苏轼回文词的闺怨题材多方面、多角度地刻画了女性形象。它综合了唐诗中同类题材的基本手法,而加以糅合与集中,更加精细、工致,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词所特有的色情成分,侧艳婉媚。 闲情内容指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些小感慨、对时光流逝的嗟叹等等。苏轼的《菩萨蛮》“峤南江浅红梅小”一首,傅注本题作“红梅赠别”,写的就是一般的别离之情,据词中“峤南”二字及“老人行即到,到即行人老”二句看,当作于晚年贬谪惠州之时,所谓“离别惜残枝,枝残惜别离”,虽然有着较为真挚的情感,然而与艳情别离相比,殊显疏淡,故称之为“闲情”。凡此种种,皆是生活琐事或凡人闲情,但写来别有风味,自然而然,如生活本身一样真实、平淡而又值得咀嚼和品味。 景物描写实际上贯穿在以上两类题材之中,景因人而设,无人之景形同虚设。如苏轼《菩萨蛮》“落花闲院春衫薄”词,写庭院寂静,闲花飘落,春日迟迟,黄莺鸣啭;“翠鬟斜幔云垂耳”一首写梨花飘落如飞雪;“柳庭风静人眠昼”一首写风静柳枝垂立,庭院寂静,基本上都是静景。苏轼的回文词虽然没有纯粹描写景物的,但景物描写显然是刻画人物、抒写闲情的重要手段,因而也是它的内容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回文词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狭窄,偏于离别思远、闲情偶寄一类,若以经国大业、理想抱负、人生遭际、怀古咏史来衡量,它的价值微乎其微。但江河之大,不捐细流,作为一个词学品种,它无疑为词坛增添了一缕色彩。同时,即使把它的内容完全缩降到闺怨一种,毕竟不同于《花间集》的艳情词,因而,不能因为它特别讲究文字技巧而一概加以否定。 参考文献; [1]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王若虚.滹南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原载《文教资料》〈中旬刊〉2008年5月第14期,署名刘学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