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联的位置 此部分介绍的不是对仗的本身,而是对仗所处的位置。 律诗有两组对仗,如果使用对仗不同,不合正格,便称之为别格,别格有散行格(指一首律诗平仄、粘对、押韵都基本按照格律,但是没有按照要求对仗)、蜂腰格、偷春格、藏春格等别格。律诗四联有五种组合,二联二对有正格正体(二三联)、准正格(扇对)、二联二对的变格(1.偷春格,一三联;2.藏春格,三四联;3.前半首对仗体,一二联;4.隆冬体,二四联)。一四联没找到,但曲中有。 一、偷春对(探春对、借春对、换柱对、换柱体) 一三两联对仗。非格律正格,为别体,有的甚至是古风、入律古风之类。多发生在唐诗中,后人少有人仿。今人学律诗者不宜学,也不必以唐人有此为借口为自己辩护。为此,我对不合律的地方都加了点评,并把平仄不当的对仗称为对偶。 格律诗要求颔联和颈联都要对仗,只一联对仗或两副对仗不在其位的都非正规,称之为变式。凡首联对仗,而颔联不对者,颈联又相对,一首诗中虽仍保持两句对仗,但改变了其中一联的对仗位置,称为偷春体,又叫偷春格、偷春对、探春对、借春对(借取春光。唐时皇帝於冬至日赐百官辛盘,表示迎新之意,谓之“借春”。参阅唐/李淖《秦中岁时记》。)、换柱对(意即对仗交换了位置,在不该用对仗的地方(首联)用了对仗,在该用对仗的地方(颔联)未用对仗)。清/吴乔《围炉诗话》亦云:“律诗所谓‘偷春格’者,首联对,次联不对也。”这就是说诗中虽然有两联对仗,但不是都用在中间,而是用在首联和颈联,之所以称之为“偷春格”,是因为“如梅花偷春色而先开也”: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二引北宋/蔡绦《西清诗话》云:“其法颔联虽不拘对偶,疑非声律;然破题已的对矣,谓之偷春格,言如梅花偷春色而先开也。”明/徐师曾《文体明辩·杂体诗》:“凡起联相对,而次联不对者,谓之偷春体,言如梅花偷春色而先开也。唐/杜甫《寒食夜对月诗》:‘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仳离放红蘂,想像嚬青蛾;牛女慢愁思,秋期犹渡河。’是也。”冒春荣《葚原诗说》卷一:“律诗以对仗工稳为正格。有前二联不相属对者;有起联对而次联用流水句者,谓之换柱对;有以第三句对首句,第四句对次句者,谓之开门对(即我们统称的扇对)。为类颇多,孤略举之。有全首俱对者,老杜多此体;有全首俱不对者,太白多此体,皆属变格,或间出而用之。”偶尔也有人叫它折腰体(如此叫则与失粘的诗也叫折腰体相混了)。 所谓“偷春体”与“蜂腰体”一样,根本不能构成一个单独的“体”,它只是一种比喻的说法而已,因此这个“体”只是一种“体式”、一种“格”而已。 一般说来,首联用不用对仗与律诗首句入韵不入韵有密切的关系。首句入韵,律诗受到较大限制,对仗用得比较少;首句不入韵,易于选词,用对仗较为自然,用得也多些。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格,所以首联用对仗的多见于五律,而少见于七律。但首联用不用对仗,主要还是由诗歌内容决定的;用韵不用韵,并不是主要的原因。所以在首句入韵的五律和七律之中,还是可以看到一些首联用对仗的例子。 夜听妓 梁/简文帝 合欢蠲忿叶,萱草忘忧条。(对仗) 何如明月夜,流风拂舞腰。 朱唇随吹动,玉钏逐弦摇。(对仗) 留宾惜残弄,负态动馀娇。(只是有格律诗的影子,三仄收、失粘、失对、失间等,凡病皆有。) 送贺知章归四明 唐/唐玄宗 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对仗) 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不对仗) 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对仗) 独有青门饯,群僚怅别深。(不对仗)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转日不对,有四字对、拗句)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前二字对)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对仗)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半对半不对) 同崔兴宗送衡岳瑗公南归 唐/王维 言从石菌阁,新下穆陵关。(对仗) 独向池阳去,白云留故山。 绽衣秋日里,洗钵古松间。(对仗) 一施传心法,唯将戒定还。(施yì) 一百五日夜对月 唐/杜甫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对偶、拗句、三平收)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救小拗:上联只一平,下联用四平救之) 仳离放红蕊,想像颦青娥。(对偶、拗句、三平收)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沈括《梦溪笔谈》曰:“此诗次联不拘对偶,疑非律诗,然起二句明系对举,谓之偷春格,如梅花偷春色而先开也。”刚刚按 两对仗处都有拗句,不应说对仗,只能说是对偶句,又只有一联在其位,加上多处三平收,平仄搭配也随意,是入律古风,杜甫多作这种拗体,以为吴体者。 月三首之二 唐/杜甫 并点巫山出,新窥楚水清。(对仗) 羁栖愁里见,二十四回明。 必验升沉体,如知进退情。(对仗) 不逢银汉落,亦伴玉绳横。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对仗,首句韵)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对仗)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拗句)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对仗)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半对半不对)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对仗)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金陵三首(其二) 唐/李白 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对仗) 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 亡国生春草,离宫没古丘。(对仗) 空余后湖月,波上对瀛洲。(拗句) 挂席江山待月有怀 唐/李白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衔字对、拗句,五仄句) 倏忽城西郭,青天悬玉钩。(失粘、不对仗) 素华虽可揽,清景不同游。(对仗) 耿耿金波里,空瞻鳷鹊楼。 与诸子登舰山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互成对、三仄收)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对仗) 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寻梅道士 唐/孟浩然 彭泽(读仄声)先生柳,山阴道士鹅。(对仗) 我来从所好,停策夏阴多。 重以观鱼乐,因之鼓枻歌。(对仗) 崔徐迹未朽,千载揖(读仄声)清波。(三仄收) 南浦岁暮对酒送王十五归京 唐/白居易 腊后冰生覆湓水,夜来云暗失庐山。(对仗。湓,此处读仄声) 风飘细雪落如米,索索萧萧芦苇间。 此地二年留我住,今朝一酌送君还。(对仗) 相看渐老无过醉,聚散穷通总是闲。(“看”“过”皆平声,【正韻】經過之過,平聲。超過、過失之過,去聲。) 折杨柳·玉窗朝日映 唐/沈佺期 玉窗朝日映,罗帐春风吹。(对仗) 拭泪攀杨柳,长条踠地垂。 白花飞历乱,黄鸟思参差。(对仗。思,动词平声,名词仄声。此读平声则三平收了。“历乱”“参差”为双声对) 妾自肝肠断,旁人那得知。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对仗。三仄尾)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前二字对仗)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对仗。第五句三仄尾。空,仄声。)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其中第一句和第五句还是三仄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