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3-7-8 22:59:52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力先生在讲解五言近体诗句式的时候,在简单句中的第16类有过说明,其特点就是:前2字为目的语倒置。《汉语诗律学》第一章第16节。这种句式的目的语前置,即前2字为目的语。有3种。
1、主语在中间2字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2-2-1结构。
散文语序是:三湘-接-楚塞,九派-通-荆门,主谓宾,2-1-2结构。诗人将目的语提到了前面2字。
2、中二字为关系语
16类句式的第2种:中二字为关系语。例句为王维《早朝》中的:方朔-金门-侍,班姬-玉辇-迎。在金门-召侍-东方朔,用玉辇-迎接-班姬。
3、 中间1字为主语
16类句式中第3种为:中间1字为主语。例句是杜甫《秦州杂诗》中的:神鱼-人-不见,福地-语-真传。人-不见神鱼,语-真传福地。主语人,被后置到了第3字。
模仿作诗:
青山-人-已去,空谷-鸟-还栖。人已经离开了青山,鸟儿还栖息于空谷。
空谷-神仙-住,青山-鸟雀-鸣。神仙居住在空谷,鸟雀鸣叫于青山。
三、主语和目的语都倒置这种句式有个很著名的例句,出自杜甫的五律: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关于这种句式,王力先生的解析是:风折之笋垂绿,雨肥之梅绽红。
笋、梅为主语,但是倒置在后1字,绿、红是目的语,但是前置到第1字。风折、雨肥,是主谓结构的句子形式,作为修饰语,修饰主语。
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银甲弹筝用,金鱼换酒来。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模仿作诗,如:叶落-霜催树,心惊-雨打篷。
四、主语倒置,目的语一部分倒置主语倒置很好理解,目的语倒置前面也提过,但什么是一部分目的语倒置呢?
王力先生在这里又引用了杜甫另一个警句: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散文的语序为,鹦鹉-啄馀-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语鹦鹉、凤凰,后置在5、6位置。这比较好理解。
目的语为香稻粒、碧梧枝。其中香稻、碧梧是修饰语,修饰粒和枝,因此是一部分目的语被前置了。
出自杜甫《秋兴八首》: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五、介词性的动词倒置这种语法,在古诗中很常见,例如:鸠形将刻杖,龟壳用支床。将-鸠形-刻杖,用-龟壳-支床。将、用,被后置到中间第3字。这种后置,其一是这种结构不符合近体诗的节奏,在古体诗中尚可。更主要的原因是不符合平仄要求,用-龟壳-支床,仄平仄平平,不是律句。
又如: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片云-共天-远,永夜-同月-孤。共,同,应该在第3位置,后置到第4字。后置的原因可以理解为平仄的需要,永夜-同月-孤,仄仄平仄平,也不是律句。书剑身同废,烟霞吏共闲。书剑-同身-废,烟霞-共吏-闲。同、共,应该在第3位置,后置到第4字。
这种句式完全符合近体诗的一切要求,之所以后置,与平仄没有关系,完全是诗人有意而为。
书剑、身,先抛出不相干的意象,令读者奇怪,然后找出共同点:同废。烟霞、吏,同样如此。
模仿作诗,如:落木-心同-寂,长江-人共-流。
结束语
以上五种倒装之法,前3种好学,因为要符合平仄与押韵的要求,不得不倒装。
但是后第4种和第5种的后一例(书剑身同废),与平仄和押韵完全没有关系。也就是说,作者不是为了某种规则,而是因为修辞上的需要而倒装。这种倒装就不好学。
香稻、碧梧的前置,让读者感受到这不是一般的香稻、碧梧,仿佛后面的鹦鹉粒、凤凰枝都是为了修饰这两个词。令意象更加突出。
非商业行为,致谢作者。出处:老街味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