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鹤语写春秋

点评律诗的二十一条标准(转载)

[复制链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8
贡献
298552
金钱
32424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7-10 21:02:44 | 显示全部楼层
1、要努力联系诗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8
贡献
298552
金钱
32424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7-10 21:02:45 | 显示全部楼层
 2、是要突出五“何”: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景;抓住了这五“何”,也就抓住了一首诗的源头,下面的内容无非是承此而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8
贡献
298552
金钱
32424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7-10 21:02:46 | 显示全部楼层
 3、要体会感情基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8
贡献
298552
金钱
32424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7-10 21: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4、注意起句时间要交代清楚,尽量不直接使用时间用语,以物象表现出时间是最佳选择。比如:用桃花,杏花,嫩芽表现是春天;用桂花啦、菊花、红枫、归雁表现是秋天;雪、红梅表现是冬天;贴春联、放烟花鞭炮知道是过年;吃粽子、赛龙舟知道是端午节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8
贡献
298552
金钱
32424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7-10 21:0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起句前后分句不得超过四个景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8
贡献
298552
金钱
32424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7-10 21:0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尤其是七律字多,很容易犯这条毛病,景色堆积,名词太多,很多人就是在罗列名词。
  写景时不要面面俱到,要突出主要景色,能够展示主题的景是主景。景物太多就画蛇添足了,给人感觉凌乱。再说起句把景物都写了,那下面写什么。得留点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8
贡献
298552
金钱
32424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7-10 21:0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承句是否承接了起句;承句是否给转句做好铺垫;转句是否给合句埋下伏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8
贡献
298552
金钱
32424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7-10 21:0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承句须扩展起句的主要景色;要扩展起句的主要景色就是承句的作用;是否为下句做了铺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8
贡献
298552
金钱
32424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7-10 21:02: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律,承句的后分句要给转句做好准备;承句的后分句后三字要为转句铺垫;这很重要的,要不然转句就不过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8
贡献
298552
金钱
32424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7-10 21:02:5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句是最难写的,但一定不能跟承句断裂;承句后分句的后三字要为转句的前分句做好准备;转句用情语感情螺旋上升;转句的后分句第五字要为合句埋下伏笔,是否有断裂的痕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8
贡献
298552
金钱
32424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7-10 21: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第八句才会达到高潮,大家慢慢体会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8
贡献
298552
金钱
32424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7-10 21:0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注意变化:近体诗的第三句或第三联往往在内容或写法上与前面有所变化。内容上,往往由前面的叙述或描写转为议论或抒情。如:

题竹石牧牛  [宋]黄庭坚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8
贡献
298552
金钱
32424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7-10 21:02: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很明显这首诗可分为两层:前两联为一层,描写画面内容;后两联为一层,对画面内容发表议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8
贡献
298552
金钱
32424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7-10 21:0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第三句或第三联仍在写景,那么在写法上往往会有所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要表现有:高与低,动与静,远与近,形与声,虚与实,正面与侧面,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8
贡献
298552
金钱
32424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7-10 21:0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四、合句前分句(就是第七句)是否收住前6个句子,并给合句做一个相当好的铺垫;合句后分句(就是第八句)一定要笔尽意不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8
贡献
298552
金钱
32424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7-10 21: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定要下足了功夫用最普通的文字写出有深意的句子,要把读者的思维引向句号的后面,去继续思维想象,用最普通的文字写出有深意的句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8
贡献
298552
金钱
32424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7-10 21: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承句、转句对仗是否工稳(平仄、词性);切忌“合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8
贡献
298552
金钱
32424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7-10 21:0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合掌有三种情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8
贡献
298552
金钱
32424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7-10 21:03:02 | 显示全部楼层
1、一联内用同义字、同一字相对。冒春荣《葚原诗说》云:“对法不可合掌。如李宗嗣'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皆、尽’合掌。”其它同义字如“犹、尚”、“因、为”、“听、闻”、“知、觉”、“如、似”等等常会构成合掌。:“谁闻陇水回肠后,更听巴猿掩袂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8
贡献
298552
金钱
32424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7-10 21: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2、对偶句中出句与对句部分词语意思相同,也是合掌。如:“仙人洞里怀先哲,会议厅中忆昔贤”“怀先哲、忆昔贤”合掌。“古迹高昌遗址破,交河故地旧城残”“遗址破,旧城残”合掌。“不尽沙丘一抹绿,无边瀚海水盈潭”“沙丘、瀚海”合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8
贡献
298552
金钱
32424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7-10 21:0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鹤语写春秋 于 2023-7-10 21:04 编辑

3、“事异意同”即对偶句中的出句与对句所用辞藻典故虽不同,但两句含义一样或相近。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曰:“两句不可一意”。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虽写两种动物,两种神态,而含义均是思乡。梅圣俞《和王禹玉内翰》:“力锤顽石方逢玉,尽拨寒沙始见金。”纪昀曰:“二句亦合掌”。(《瀛奎律髓》);今人犯“事异义同”的“合掌”颇多,如:“抗日军民驱虎豹,歼敌劲旅战熊罴。”“每借浮云遮丽日,常生迷雾蔽晴天。”“千山披素裹,万壑挂银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8
贡献
298552
金钱
32424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7-10 21:0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六、诗句中要有“动词”把画面活起来;名词不可都在每句的同一位置,以避免句式相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8
贡献
298552
金钱
32424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7-10 21: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动词”相当重要的,整个诗中要少写名词多写非名词(动、形容、虚)。
  五律承句、转句中名词的位置“一四/二五”至少一个准确,这个一定要注意啊!
  这个一定要注意啊!要是位置相同的话,会出现写的诗都是一个句式了,都是212了这样读起来缺少抑扬顿挫的感觉,“一/三”虽然也可以,只是两个名词的位置近了、就欠生动,七律虽然没这个规矩,但是名词也不可过多、过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8
贡献
298552
金钱
32424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7-10 21: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七、景色要跟感情绝对配合好。

  用景色渲染心情,即便是八句都写景,也是为了表现一种情感,喜怒哀乐其中的一种。也就是说你所选择的景色要和你表达的感情一致;不要写花凋零了,你却很高兴;也不要景色很美,你却忧愁;古代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往往不是单纯孤立的,而是和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写景物,要善于景中寄情。而景与情之间其关系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移情入景、触景生情、借景物反衬感情等。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8
贡献
298552
金钱
32424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7-10 21: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坡 [宋]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8
贡献
298552
金钱
32424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7-10 21:0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通过分析可知:第一句是在写景,描绘了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创造了一种清净自然的幽雅氛围,表现了作者宁静的心情,为下面的抒情作了铺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8
贡献
298552
金钱
32424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7-10 21: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借物所言之“志”为主观之“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8
贡献
298552
金钱
32424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7-10 21: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诗歌中,很多景物往往用来表现特定的感情,这就是所谓的“意象”。如:“菊花”常表坚强清高;“梧桐”常表凄凉冷清;“日暮”多表惆怅伤感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8-7 21: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