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拗句 特拗句是律句吗? (一)、“拗”的提出 唐朝诗人王睿在《炙毂子诗格》中提到过“讦调体”,用后代的术语就是拗体。 宋朝魏庆之《诗人玉屑》对于黄庭坚的拗句就做过解读: 拗句 鲁直换字对句法,如“只今满坐且尊酒,后夜此堂空月明。”“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田中谁问不纳履,坐上适来何处蝇。”“秋千门巷火新改,桑柘田园春向分。”“忽乘舟去值花雨,寄得书来应麦秋。”其法于当下平字处,以仄字易之,欲其气挺然不群;前此未有人作此体,独鲁直变之。苕溪渔隐曰:此体本出于老杜,如“宠光蕙叶与多碧,点注桃花舒小红。”“一双白鱼不受钓,三寸黄甘犹自青。”“江外三峡且相接,斗酒新诗终日疏。”“负盐出井此溪女,打鼓发船何郡郎。”“沙上草阁柳新晴,城边野池莲欲红。”似此体甚多,聊举此数联,非独鲁直变之也。今俗谓之拗句者是也。(《诗人玉屑》)胡仔《苕溪渔隐》指出黄庭坚的拗句其实是学习杜甫。 宋末元初的方回在《瀛奎律髓》中第25卷的解读: 拗字诗,在老杜集七言律诗中谓之吴体。老杜七言律一百五十九首,而此体凡十九出。不止句中拗一字,往往神出鬼没,虽拗字甚多,而骨骼愈峻峭。.....五言律亦有拗者。(《瀛奎律髓》) (二)、关于“平平仄平仄”的各种解释 拗分为小拗大拗和特拗三种情况。特拗是平平仄平仄句型,不需要下句救。特拗句和准律句都来自王力。 1.“仄仄平平平仄平是拗句吗?答:不是拗句,无需补救。仄仄平平平仄仄变格: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刚刚质疑 1.仄仄平平平仄平不是拗句?不是拗句却为什么叫“特拗句”?2.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变格吗?这是王力的变格说。这种变格说犯了因果倒置的错误。) 2.“因这个大拗句式古人使用的频率很高,王力先生将此拗句定义为‘准律句’。准律句的意思是这个拗句和正格一样有效,四个基本句式加一个准律句,成了五个句式。”(刚刚质疑 准律句的意思是这个拗句和正格一样有效,四个基本句式加一个准律句,成了五个句式?“准律句和正格一样有效”吗?) 3.特拗句,也叫准律句。是千百年来诗人们在创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定。也就是在“平平平仄仄”的句子中,把第三和第四个字对换,变为“平平仄平仄”的形式。不过这里必须说明的一问题是,既然是固定格式,那么就不存在再拗的问题。以五言为例,前面两字,必须是“平平”。(摘自席金友的《诗词基本知识》)(刚刚质疑 在“平平平仄仄”的句子中,把第三和第四个字对换,变为“平平仄平仄”的形式?这源于王力的推理。) 4.“平平仄平仄”虽然是律句中一个特殊的格式,但是这个格非常常见,王力教授在书中说:“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它和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句”。(王力《诗词格律》)(刚刚按 “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句”已被大家证明是错误的,其他地方都可用。) 5.王力老师批注道:“唐人试帖诗都用了,为什么不承认其为律句?”(孤鹤按 这个理由也太没力了吧?能因为多便要承认它是律句吗?如此做学问不如不做。)(刚刚按 王力说“为什么不承认其为律句”?是采取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但是他没有说明是否是合法的。而且从三段论的角度说,王力的推理是大小前提不一致的-----大前提:唐朝的律句是节奏点平仄交替的。小前提:唐人试帖诗都用了“平平仄平仄”。结论:所以“平平仄平仄”是律句。) 所以我(指何伟棠)写《古典诗律史》时仍承认其为律句的一种常见的变式,但为什么古人特喜这种变式,解释不清楚,从平仄分配上和节奏段上都说不清楚。(刚刚按 何伟棠一是指出这是一种变式,“变式”其实是法理上的否认。二是指出历史上一直“解释不清楚”又“从平仄分配上和节奏段上都说不清楚”,这是试图研究它的合法性,结果失败,何伟棠承认了理论上没解决“平平仄平仄”是律句的问题。我们的雨梦先生也是强作解人而已。) 6.“平平仄平仄”是一种特殊的平仄格式,王力老师称它为“一种特殊句式”。王力先生在其著述中对其它拗救论述详尽,但对特拗却谈的极少,更未从声律音韵的高度深入研究,实际上采取的是一种迴避的态度,其他学者对此更是无人问津,使之长期成为诗坛上的大冷门。(刚刚按 委婉地指出王力研究的缺陷。) 7.王力《诗词格律》:(五)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刚刚按 拗句格的解说中却有五言第一字可平可仄的例子。说明王力的研究并不全面。)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它和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例如: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一首诗只有两个句子是应该用“平平平仄仄”的,这里都换上了“平平仄平仄”了。 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句。例如: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中寡妇 唐·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斵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现在两举毛主席的诗来证明: 送瘟神(其二) 毛泽东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答友人 毛泽东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去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刚刚按 王力先生的变格说不符合历史事实。见后。) 8.王力在介绍格律诗时,使用了“标准律句”的概念。即平仄形式如: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又承认平平仄平仄是标准律句。(刚刚按 那岂不是自打耳光?估计王力不是说“标准律句”,而是“准律句”吧。) 9.把“平平平仄仄”的五言句子改成“平平仄平仄”,或把“仄仄平平平仄仄”的七言句子改成“仄仄平平仄平仄”,就是把腹节的两个字“平仄”互换,本是“平仄”的改成了“仄平”,这是一种特拗句,古人美之名曰“锦鲤翻波”,使全篇声韵严整而有变化,是一个非常有用句式。因为它是“本句自救”的典型,古代科举考试的试贴诗对于格律的要求是极严的,那其中就已经把这样的句式视为“合律”。 (摘自田牧的《特拗句诗例》)(刚刚按 说是“拗”,是对的;分析“救”,则未必对。) 10.现代学者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说:腹节上字该平而仄,是拗;腹节下字该仄而平,是救。近体诗的出句和对句本该是平仄相对的,尤其是节奏点,现在的出句第四字和对句的第四字(七言为第六字)均为平声,就该算是不合常规,也就可以叫做拗。如果要叫做拗的话,我们建议叫做特拗。 这是关于特拗的最早最明确具体的理论论述,这种句式经王力定名为“特”拗后,遂为诗词学术界的论文和专著所采用。(刚刚按 承认是“拗”,这是对的;“腹节下字该仄而平,是救”,未必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