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99|回复: 10

特拗句

[复制链接]

158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69
贡献
21770
金钱
2842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6-25 10:2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特拗句
  特拗句是律句吗?
  (一)、“拗”的提出
  唐朝诗人王睿在《炙毂子诗格》中提到过“讦调体”,用后代的术语就是拗体。
  宋朝魏庆之《诗人玉屑》对于黄庭坚的拗句就做过解读:
  拗句  鲁直换字对句法,如“只今满坐且尊酒,后夜此堂空月明。”“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田中谁问不纳履,坐上适来何处蝇。”“秋千门巷火新改,桑柘田园春向分。”“忽乘舟去值花雨,寄得书来应麦秋。”其法于当下平字处,以仄字易之,欲其气挺然不群;前此未有人作此体,独鲁直变之。苕溪渔隐曰:此体本出于老杜,如“宠光蕙叶与多碧,点注桃花舒小红。”“一双白鱼不受钓,三寸黄甘犹自青。”“江外三峡且相接,斗酒新诗终日疏。”“负盐出井此溪女,打鼓发船何郡郎。”“沙上草阁柳新晴,城边野池莲欲红。”似此体甚多,聊举此数联,非独鲁直变之也。今俗谓之拗句者是也。(《诗人玉屑》)胡仔《苕溪渔隐》指出黄庭坚的拗句其实是学习杜甫。
  宋末元初的方回在《瀛奎律髓》中第25卷的解读:
  拗字诗,在老杜集七言律诗中谓之吴体。老杜七言律一百五十九首,而此体凡十九出。不止句中拗一字,往往神出鬼没,虽拗字甚多,而骨骼愈峻峭。.....五言律亦有拗者。(《瀛奎律髓》)
  
  (二)、关于“平平仄平仄”的各种解释
  拗分为小拗大拗和特拗三种情况。特拗是平平仄平仄句型,不需要下句救。特拗句和准律句都来自王力。
  1.“仄仄平平平仄平是拗句吗?答:不是拗句,无需补救。仄仄平平平仄仄变格: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刚刚质疑  1.仄仄平平平仄平不是拗句?不是拗句却为什么叫“特拗句”?2.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变格吗?这是王力的变格说。这种变格说犯了因果倒置的错误。)
  2.“因这个大拗句式古人使用的频率很高,王力先生将此拗句定义为‘准律句’。准律句的意思是这个拗句和正格一样有效,四个基本句式加一个准律句,成了五个句式。”(刚刚质疑  准律句的意思是这个拗句和正格一样有效,四个基本句式加一个准律句,成了五个句式?“准律句和正格一样有效”吗?)
  3.特拗句,也叫准律句。是千百年来诗人们在创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定。也就是在“平平平仄仄”的句子中,把第三和第四个字对换,变为“平平仄平仄”的形式。不过这里必须说明的一问题是,既然是固定格式,那么就不存在再拗的问题。以五言为例,前面两字,必须是“平平”。(摘自席金友的《诗词基本知识》)(刚刚质疑  在“平平平仄仄”的句子中,把第三和第四个字对换,变为“平平仄平仄”的形式?这源于王力的推理。)
  4.“平平仄平仄”虽然是律句中一个特殊的格式,但是这个格非常常见,王力教授在书中说:“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它和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句”。(王力《诗词格律》)(刚刚按  “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句”已被大家证明是错误的,其他地方都可用。)
  5.王力老师批注道:“唐人试帖诗都用了,为什么不承认其为律句?”(孤鹤按  这个理由也太没力了吧?能因为多便要承认它是律句吗?如此做学问不如不做。)(刚刚按  王力说“为什么不承认其为律句”?是采取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但是他没有说明是否是合法的。而且从三段论的角度说,王力的推理是大小前提不一致的-----大前提:唐朝的律句是节奏点平仄交替的。小前提:唐人试帖诗都用了“平平仄平仄”。结论:所以“平平仄平仄”是律句。)
  所以我(指何伟棠)写《古典诗律史》时仍承认其为律句的一种常见的变式,但为什么古人特喜这种变式,解释不清楚,从平仄分配上和节奏段上都说不清楚。(刚刚按  何伟棠一是指出这是一种变式,“变式”其实是法理上的否认。二是指出历史上一直“解释不清楚”又“从平仄分配上和节奏段上都说不清楚”,这是试图研究它的合法性,结果失败,何伟棠承认了理论上没解决“平平仄平仄”是律句的问题。我们的雨梦先生也是强作解人而已。)
  6.“平平仄平仄”是一种特殊的平仄格式,王力老师称它为“一种特殊句式”。王力先生在其著述中对其它拗救论述详尽,但对特拗却谈的极少,更未从声律音韵的高度深入研究,实际上采取的是一种迴避的态度,其他学者对此更是无人问津,使之长期成为诗坛上的大冷门。(刚刚按  委婉地指出王力研究的缺陷。)
  7.王力《诗词格律》:(五)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刚刚按  拗句格的解说中却有五言第一字可平可仄的例子。说明王力的研究并不全面。)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它和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例如: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一首诗只有两个句子是应该用“平平平仄仄”的,这里都换上了“平平仄平仄”了。
  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句。例如: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中寡妇  唐·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斵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现在两举毛主席的诗来证明:
    送瘟神(其二)  毛泽东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答友人  毛泽东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去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刚刚按  王力先生的变格说不符合历史事实。见后。)
  8.王力在介绍格律诗时,使用了“标准律句”的概念。即平仄形式如: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又承认平平仄平仄是标准律句。(刚刚按  那岂不是自打耳光?估计王力不是说“标准律句”,而是“准律句”吧。)
  9.把“平平平仄仄”的五言句子改成“平平仄平仄”,或把“仄仄平平平仄仄”的七言句子改成“仄仄平平仄平仄”,就是把腹节的两个字“平仄”互换,本是“平仄”的改成了“仄平”,这是一种特拗句,古人美之名曰“锦鲤翻波”,使全篇声韵严整而有变化,是一个非常有用句式。因为它是“本句自救”的典型,古代科举考试的试贴诗对于格律的要求是极严的,那其中就已经把这样的句式视为“合律”。
  (摘自田牧的《特拗句诗例》)(刚刚按  说是“拗”,是对的;分析“救”,则未必对。)
  10.现代学者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说:腹节上字该平而仄,是拗;腹节下字该仄而平,是救。近体诗的出句和对句本该是平仄相对的,尤其是节奏点,现在的出句第四字和对句的第四字(七言为第六字)均为平声,就该算是不合常规,也就可以叫做拗。如果要叫做拗的话,我们建议叫做特拗。
  这是关于特拗的最早最明确具体的理论论述,这种句式经王力定名为“特”拗后,遂为诗词学术界的论文和专著所采用。(刚刚按  承认是“拗”,这是对的;“腹节下字该仄而平,是救”,未必对。)

158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69
贡献
21770
金钱
2842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6-25 10:30: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理论分析
  准律句有两种,分别是:
  五言  平平仄平仄
  七言  仄仄平平仄平仄
  1.刚刚说准律句不是从“平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平仄仄”变体而来。
  王力等人则认为准律句是从标准句式,“平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平仄仄”变体而来。但事实上准律句并非变体,它早已存在。
  平平仄平仄在“古诗十九首”(东汉)那时就有。那时没有律诗,也无人讲“拗救”,怎么还这么多“平平仄平仄”句子呢?可见是古风句型之一。在永明体中这种古风句型更是多见,说明很早以前这种古风句型已是喜闻乐见的句型了。
  不能因为李白,杜甫,王维这些大诗人写了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等诗句,我们就牵强地把它定为“准律体”,便说是从“平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平仄仄”变体而来。
  2.特拗句不存在自救
  有人说;“特拗句本身已自救,不须他救”。“不须他救”是对的,但不存在自救。因为它本身是拗句,平仄失替,这种句子是无法救的,平平仄平仄,只是与平平平仄仄一样保持了平仄的数量平衡,不使出现四仄一平。平仄数量的调声之术非平仄失替的拗救之法。
  3.准律句不是律句,也不能叫标准律句。
  首先要搞清“半”“次”“准”“标准”的区别。汉语的近义词太多,看似差不多,实则有差距。
  “准”的本义:指向确定;目标不再游移。准律句的“准”在此为引申义,解作“与某类事物差不多,可以当成某事物看待的。”“差不多”和“当成……看待”,是和某类事物“差不多”,“如同”,“类似”的意思。是把标的物当做它的依据、根据。如:准前例办理;准平原;准尉;准将;准军事区、准军事部队、准军事基地、准军事组织、准军事化、准军事化口号、准军事化管理、准军事化管理的政府部门、准军事化管理学校、准军事化训练。
  准尉之上为少尉,准将之上为少将。准尉,一些国家军队军人的职衔,地位介于军官与士官之间,经上级选拔推荐、军官候补教育合格后可晋升为少尉。就说明与标的物还是有区别的。
  比如准军事化的定义并不是仅仅包括内务卫生和训练程度,而是服从命令、听从逐级指挥的一种管理方式。在中国大陆,铁路系统的管理就是准军事化的。一切工作行为和行动都是有路令的,而这些路令都是要经过逐级领导审核后下达的。而铁路职工的工作机制和行为准则也都是半军事化管理的,包括服装的穿戴、工作岗位和等级的固定、交接班的时间精准化等等。
  警察、海关等职业都是准军事化的职业。
  这个“准”与“半”是近义词,比如“企业准(半)军事化管理模式”。“半军事化管理”又叫“准军事化管理”。但“准军事化的级别要比半军事化高,准军事化的含义就是很接近军事化了”,比如“军训结束,由‘准军事化’过渡到‘半军事化’,学生从生理和心理上都容易接受,贵在坚持。”“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就是从本的实际出发,仿效军队正规化管理的内容和形式,有所为有所不为。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做到服从服务于教学。”说明“准”和“半”是有区别的。
  准律句属于次标准律句,次标准律句和标准律句是两个阶梯。准律句和标准律句,虽然只差一个字,但等级不同。很多人把准律句解释为标准律句是错误的。
  “次”的含义比较笼统,“半”比“准”低,“准”比“标准”低。
  如何看待“准律句”?
  从命名上看“特拗句”比“准律句”科学,何况“准律句”且容易与“标准律句”混淆。
  “准律句”属于拗句,与律句有本质的区别,那是相间与失间的本质区别。因此“准律句”虽然有“律句”二字,但绝不是律句。
  那为什么又可以把它当律句看待呢?
  把它当律句看待,没有问题,这与它是否就是律句是两个话题。只要两个话题的范畴明确,坐在一起又何妨?
  把它当律句看待(只是“当”而已),那是历史的存在,这种句式喜闻乐见,唐人喜欢用,所以它有与律句等同的地位。唐人把它看得与律句一样重,因此可以把它当律句看待(所以是准呀,特拗呀)。在唐朝格律诗逐步发展的过程中,格律诗中掺入一些拗句,尤其是用喜闻乐见的准律句,又有谁反对?所以唐朝准律句常见,不足为奇。
  后代,给格律诗定下了条条框框,你再把它当律句看,认为它的存在是正常的,那就对不起格律诗的那些要素了,如果这条因为特殊,便可以打破,那么其他的为什么不能特殊而打破呢?规矩一破,格律诗何在?
  当然,准律句的诗,只要你不把它当格律诗的正格,不挂羊头卖狗肉,你可以灵活的处理,那就不犯什么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69
贡献
21770
金钱
2842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6-25 10:3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相关的文章
      1.关于“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句式  杨柳志芳菲节  2021.5.27.
  我的一首律诗中,颈联是这样的:转眼天堂涌人浪,夺时客路品肴羞。
  这联的出句标准句式是“仄仄平平平仄仄”,我把它写成了“仄仄平平仄平仄”,而且搜韵检测无疑问通过。
  康庄安庆老师是跟我交流得很好的师友,我们探讨了这个“新句式”的由来。
  为省时间、少费事,我把对话发表在这里,欢迎有兴趣的诗友参与。
  (是康庄老师让我公开的哦!原来只是个跟评互动,起不到什么作用,所以特意发一帖)
  
  康庄安庆 跟评: 2021.5.26.
  可否探讨诗之音韵——
  转眼天堂涌人浪 —— “涌人浪”,对仗“品肴羞”,可,但失平仄;若用“人浪涌”,则合音节奏,却失仗工,何取?
  
  杨柳志芳菲节 跟评: 2021.5.27.
①格律诗里的“仄仄平平平仄仄”,当它被改写为“仄仄平平仄平仄”的时候,是一种过去诗人们常用的“句内自救”的方法,可参见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有大量例句,此处有限,只选录一二: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栽种成阴十年事,仓皇求买万金无。”(苏轼•傅尧俞济源草堂)
  以上两位诗人的出句里都使用了这种句内自救方式。
  ②专业诗词网站搜韵网认同并为之宣传这种特殊的拗救方式。
  早先,遇到有人检测这种诗句,搜韵检测里会主动弹出解说文,宣传这种句式可行。
  现在,知道的人多了,它就只加上一句话:“本联上句为本句自救的拗救方式。”
  ③搜韵检测还允许“小拗不救”,这里只举一例: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的第五字,若是写成了平,就不必救,完全通过。(当然,若是作者自己一定要救,那当然可以啦。)
  ④您问:“失平仄”与“失仗工”,何取?
  现在已经被专家和资深网站认同的“句内自救方式”,它和其他要拗救的句式一样待遇:可以使用。那么,采用了这种特殊拗救方式,平仄就已经被救,不存在出律问题,也让每位作者都有一个新的句式可以用,何乐而不为?(下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69
贡献
21770
金钱
2842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6-25 10:33:07 | 显示全部楼层
      2.拗句之平平仄平仄及仄仄平仄平  潭州雨梦  2018.3.9.    2020.07.08修定:(刚刚参考了他的前后二文修正之)
  平平仄平仄,王力先生称作拗句的特殊形式,简称特拗,又名特定拗句。
  这种句式在汉魏诗中即有,《孔雀东南飞》共有平平/平/仄仄句系57句。(刚刚按  不错,说明早已有之)
  “平平仄平仄”,属属平起仄收句。撷腰式句型(212)(刚刚按  无稽之谈)他可以演变成下列八式:(刚刚按  是由它“演变成”的?想当然的推理)
  1.标律句。平平平仄仄/兰芝惭阿母。正格6句
  2.准律句。仄平平仄仄/十三能织素。孤平拗救句6句
  3.小拗句。平平仄平仄/--特定拗句。12句
  鸡鸣入机织。黄泉共为友。东家有贤女。勤心养公姥。君当作磐石。
  还家十余日。兰芝仰头答。媒人下床去。心中大欢喜。黄泉下相见。
  东家有贤女。东西植松柏。
  4.小拗句。平平仄仄仄/槌床便大怒。三仄尾句 12句
  5.大拗句。仄平仄平仄/可怜体无比。孤平特拗句 8句
  6.大拗句。仄平仄仄仄/伏惟启阿母。孤平三仄尾句 8句
  7.非律句。仄平平平仄/出门登车去。单平。单仄失替 3句
  8.非律句。平平平平仄/时时为安慰。四连平。单仄失替 2句
  他与三仄尾句并列冠军。各占平平/平/仄仄句系约15%(按  初文则为21%)。
  此句式唐至今诗人均爱采用。属四拗三救句。(刚刚按  雨梦的拗救理论)
  “平平/平/仄仄”句式第三音节为双仄音节,第四字拗平时造成第三音节为孤仄,故第三字(第二音节,单平音节)拗仄以救第三音节的孤仄。古称单拗法  
  赵执信《声调谱》
  行人碧溪渡【拗句○第四字拗平,第三字断断用仄,不论者非。】
  赵执信之《声调谱》此论,即为特拗句的理论根据
  清代《诗法易简录》律诗拗体卷一又称此为【单拗法】
  送人从军(唐•杜甫)
  弱水应无地,阳关已近天。今君度【宜平而仄】沙【宜仄而平,本句三四字拗,谓之单拗法】碛,累月断人烟。好武宁论命,封侯不计年。马寒防失道,雪没锦鞍鞯。
  这种句式在唐诗该句系约占25%,其合理性已无人置疑。
  仄仄平仄平属平平仄平仄姊妹花,同为四拗三救句。
  这种句式在汉魏诗中亦有,《孔雀东南飞》共有仄仄/仄/平平 135句(刚刚按  拗救是专门针对格律诗的,格律诗用拗救,古风用调声术,完全两回事。你拿个古体研究什么呢?做的无用功呀。)
  属仄起平收句式。撷腰式句型(212)他可以演变成下列八式:
  1.标律句。仄仄仄平平/五里一徘徊。正格(39)句
  2.准律句。平仄仄平平/何乃太区区。孤仄拗救句(18)句
  3.非律句。仄仄平平平/孔雀东南飞。三平尾句(21)句
  4.非律句。平仄仄仄平/头上玳瑁光。单仄失替句(11)句
  5.非律句。仄仄仄仄平/汝岂得自由。四连仄。单平失替句(19)句
  6.非律句。平仄平平平/中道还兄门。单仄三平尾句(5句)
  7.拗极句。平仄平仄平/相见常日稀。单仄。单平失替句(5)句
  8.平收特拗句。仄仄平仄平/--单平。失替句(17)句
  守节情不移。阿母为汝求。不足迎后人。受母钱帛多。誓不相隔卿。我有亲父兄。逆以煎我怀。十六知礼仪。郁郁登郡门。主簿通语言。故遣来贵门。作计何不量。足以荣汝身。四角龙子幡。逼迫兼弟兄。阿母为汝求。寂寂人定初。
  仄仄平仄平句式属四拗三救句。唐诗人喜将他作为首句。(初文为唐诗人少用。总共才几十句)
  句例如下:
  三月松作花。苏颋《经三泉路作》
  八月湖水平。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二月湖水清。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北阙休上书。孟浩然《歲暮歸南山》
  楚水清若空。李白《江夏别宋之悌》
  落日临御沟。储光羲《仲夏饯魏四河北觐叔》
  愿以金秤锤。包何《赋得秤,送孟孺卿》
  香帏风动花入楼。王昌龄《青楼怨》
  广陵三月花正开。韦应物《酬柳郎中春日归扬州南郭见别之作》:
  桂阳年少西入秦。高適《送桂阳孝廉》
  巫山秋夜萤火飞。杜甫《见萤火》
  江头日暖花又开。罗隐《曲江感春》
  劝君莫惜金缕衣。杜秋娘
  雀钗翘揭双翅关。李贺 (此二例为2020年增加的)
  明代杨慎《升菴诗话》卷二说:“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虽律也,而含古意,皆起句之妙,可以为法。”
  清代许印芳《律髓辑要》说:“〔八月湖水平〕起句拗调。‘北阙休上书’亦然。盛唐人有此拗法,盖三、四字平仄互换。(亦有用作中联者。)”
  清代董文涣《声调四谱图说》也称此为第四字该平而仄,拗了,则改第三字本仄而为平以救。(初文  不过这种句式太少,占该句系0.02%。故现在写诗,最好不用。)
  (以下为2020增加的)以上诗论,都证明此拗句合唐律。时至今日,对此一对姊妹花都誉以美称:“中平仄平仄”句式称作【锦鲤翻波】,“中仄平仄平”句式称作【太白醉酒】。颇为诗者喜爱。
  平韵诗例:
  别墅  唐•李山甫
  此地可求息,开门足野情。
  【窗明雨初歇,日落风更清】。
  苍藓槎根匝,碧烟水面生。
  玩奇心自乐,暑月听蝉声。
  
  仄韵诗例:
  送刘慎虚归取宏词解  唐•王昌龄
  太清闻海鹤,游子引乡眄。
  声随羽仪远,势与归云便。
  【青桂春再荣,白云暮来变】。
  迁飞在礼仪,岂复泪如霰。
  雨梦按:此联为拗极句联。
  
  李处士山居  唐•王维
  君子盈天阶,小人甘自免。
  方随鍊金客,林上家绝巘。
  【背岭花未开,入云树深浅】。
  清昼犹自眠,山鸟时一啭。
  
  山茱萸  唐•王维
  朱实山下开,清香寒更发。
  【幸与丛桂花,窗前向秋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69
贡献
21770
金钱
2842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6-25 10:33:38 | 显示全部楼层
      3.“平仄平平仄平仄”,是不是律句?  梧桐树边羽  2019.12.4.
  有朋友提问:平仄平平仄平仄,七律这样开头对吗?
  这个句子看上去是失替的,不过我们详细分析,就会知道其实这是个律句的变格而已。
  变格习惯
  因为用在七律开头,那么第一个字就是首句首字。首句首字我们是不需要考虑平仄的,随便它发什么音都没有问题,所以我们忽略它,试着向格律诗的四种基础格式靠近,那么就直接替代成“仄仄”就可以了。
  所以这个句子的平仄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因为第二字为仄声字,收尾为仄声字,那么如果要把这个句子用作七律开头的话,就只能是仄起仄收这种七律的基础格式。
  而我们知道仄起仄收的七律格式首句的平仄为“仄仄平平平仄仄”,这和我们改过之后的平仄的差别就只在第五字和第六字平仄相反了。(刚刚按  句式源头分析不错)
  其实这是一种大量存在于唐诗中的变格,特别是在试帖诗中出现得多,就是用“平平仄平仄”取代“平平平仄仄”使用,这种代替使用并不会影响句子的通顺,甚至还可能会增加语音变化的灵活性。古人也发现了这一点,就把这种现象统一认定是“平平平仄仄”的变格,而相对于七言来说,“仄仄平平平仄仄”就可以随时用“仄仄平平平仄平”来代替,同时还为这种特有现象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作“鲤鱼翻波”。(刚刚按  问题来了。非关键处的变化叫变式可以接受。关键处(节奏点上的变化)变了,那是本质发生了变化,能一个轻飘飘的“变格”了之吗?)
  句内拗救
  但是实际上我们是可以从拗救的角度来分析的。
  五言中的“平平平仄仄”是平起仄收格式,对应七言则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格式。在这种格式中,如果出现“平平仄平仄”,七言出现“仄仄平平仄平仄”,比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这就出现了二、四位置同为平声,典型的“失替”,是为出律。而七绝如李商隐的《寄令狐郎中》:“休问梁园旧宾客”,也是这种典型:“平仄平平仄平仄”。二、四、六位置上平仄为“仄、平、平”,也不合平仄交替。(刚刚按  很客观的分析,就是“出律”。多说无益,就是狡辩。于是下面开始狡辩了。)
  但是我们看到第三个字(七绝第五个字)原本是平声的,都换成了仄声,就是把相邻的两个字发音平仄变换了一下。
  这实际上是在句内完成了拗救。(刚刚按  狡辩之一,非节奏点的变化居然能影响节奏点的变化。)
  我们今天看到“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两种平仄格式的时候,知道是可“鲤鱼翻波”就行,不用视之为出律,(刚刚按  为什么呢?不需要讲个理由么?这是关键处虚晃一枪,想溜之大吉了)更不需要额外去救。
有理论(刚刚按  明明无理论根据,却说“有理论”,哄人呢还是哄鬼?),有示例,而且唐诗中还大量存在这种现象,那么我们现在创作格律诗也可以使用这种变格(刚刚按  可以放心使用倒是真的,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嘛,他们可这样写,我当然也可这样写。但合理的未必是合法的,要合法,就得拿出理论根据来。)。
  所以,“平仄平平仄平仄”实际上就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变格,只要用字念起来不挤韵,用这个作为七律的第一句是可以的(刚刚按  拗句诗针对律句的平仄而言的,并不一定是拗句就拗口)。(刚刚按  此文在关键要进行理论论证时却拉稀了。也许“平仄平平仄平仄”真的不“出律”,但你得从道理上让我信服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69
贡献
21770
金钱
2842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6-25 10:34:24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说:下文今天才看到,一看,居然与我看法不约而同。此文我重新给它进行分段。并加按语。
      4.“平平仄平仄”的句调算合律吗?   蒋寅
  我在《金陵生论学》微信公众号推出的唐诗鉴赏文章,讲到平平仄平仄的句律,我说是出律,不断有读者留言说它合律,并说这是个常识。
  我讲唐诗欣赏,提到李白《越中览古》“越女如花满春殿”不合律,也有读者指出有悖常识。
  我当然知道这种句律被视为合律的常识,但常识未必就确定无误,正像“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众所周知就是个有漏洞的常识。
  以“平平仄平仄”为合律的常识,大概出于王力先生讲诗词格律的书。王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将它视为拗的特殊形式,称作“特拗”,并说“多数用于尾联的出句,这也是唐人的一种风尚”(第101页)(刚刚按  王先生说是“特拗”,特拗,承认是拗,只不过是特殊的,并没有说它是“标准律句”,我就不相信王力会说它是“标准律句”)。比如我公众号讲的戴叔伦五律《除夜宿石桥馆》第七句“愁颜与衰鬓”就是一例,七律则杜甫《曲江二首》其二第七句“传语风光共流转”是其例。由于这种句律从齐梁体到唐近体诗中都很常见,后人遂视为合律。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称之为“特拗”,也归入律句,相沿为常谈。其实这是误将惯例当成定律的结果,招致今人对格律问题产生一连串的误解(刚刚按  入骨三分)。
  讨论“仄仄平仄平”句律是否合律的问题,首先要明白,格律和惯例是两个概念。格律是需要遵守的定式,惯例是根据实际需要而采取的变通(刚刚说:格律就是格律,惯例就是惯例,惯例永远代替不了格律,哪怕它比格律更强势,也还是代替不了格律)。我们知道,近体诗的格律是经过六朝文人的长期摸索,以四种完美的句律(1仄仄平平仄•2平平仄仄平•3平平平仄仄•4仄仄仄平平)循环叠加而成的。除2式外第一字可不拘平仄,第二、四字为声眼,非常严格,律调和古调从而区分。经过初唐盛行的集体唱和的磨合,粘对规则逐渐定型,就完成了近体诗格律的定型。平平仄平仄一式,二、四同为平声,自然是不合律的。问题是唐人的创作观念以意为尚,不以辞害意是基本准则。为求语意自然,或迁就专有名词,牺牲声律的严谨是很常见的。初盛唐诗中各种出律现象尤不鲜见,当时并不在意(刚刚按  《围炉诗话》就指出唐人重意轻韵)。
  可是为什么在种种失律句调中,唯独平平仄平仄最常用,最醒目,以至于被后人视为合律呢?道理也很简单。四式中,首字除2式外本可不拘,第二字涉及失粘不容变动,句尾也不能变动,一错不成律,那么五字中能够变易的只有三四两字。因此诗中声调所有的变化,无论是拗体还是不得已失律,关键都在于这两个字。1式变作仄(平)仄仄平仄是拗调,若作仄(平)仄平仄仄,调恶不可取。2式变作平(仄)平平仄平,是常见的拗句,若作平(仄)平仄平平,也是恶调,(刚刚按  所谓恶调就是大拗句)王力先生都说过。3式变成平(仄)平平平仄,二四同调且三平声相连,中间塌陷,只有平平仄平仄相对平衡。4式若变作仄(平)仄仄仄平,中间突起三仄相连,也是恶调,只有仄仄平仄平略可读。但即便是平平仄平仄和仄仄平仄平两句,首字也不能平仄互换,否则变成仄平仄平仄和平仄平仄平,就彻底调散无韵律可言了。唐人作近体诗,首尾两联的声律较为宽松,第七句本来只有仄仄平平仄和平平平仄仄两式,而我们知道平起入韵式是诗家很少写作的,那么扣除四分之一的第七句仄仄平平仄式的概率,第七句仄仄平平仄式和平平平仄仄式的比例就约为1:2。而仄仄平平仄式如前所说第四字不能变,那么第七句的变化就只剩下4式平平仄平仄这一种变调了。既然唐代三首五律中就有两首第七句是平平平仄仄式,那么因迁就字义而权变为平平仄平仄并且出现在第七句,还有什么奇怪的呢?这就是平平仄平仄一式最为常见的道理。后世的诗律学家未究此义,只见唐人常用,遂将这种权变视为律句的一个拗格,实在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就现存文献来看,王渔洋《律诗定体》大概是最早称这种变化为拗的书籍。王渔洋以明金幼孜《夏日喜雨写怀》颔联“好风天上至,凉雨晓来过”为例,说明:“如‘上’字拗用平,则第三字必用仄救之。”既然将平平平仄仄式的三四字平仄互易称作“拗”,那就是视它为律句的一种拗格。关于“拗”的定义,自宋代以来就有宽严之别。严者以声眼不误为拗的底线,声眼一错即为古调(刚刚按  刚刚一向认为就该如此);宽者则不限于声眼,凡诸不合律之格皆属拗(刚刚按  所以有大拗小拗之别)。我是倾向于前者的(刚刚按  心有灵犀),而王渔洋属于后者。
  后来李宪乔《拗法谱》也承其说,将平平仄平仄列为“单拗法”的第一种。但只消看他将所有不合四种“正律调”的变格都归于拗,甚至包括李白“朱亥已击晋,侯嬴尚隐身”(《送侯十一》)这样的全仄句,就知道他对“拗”的理解已宽得无边,很难说与合律有什么关系了。
  王渔洋称平平仄平仄为拗,就等于承认此式合律。他举的例子见于颔联,确实这种句律并不限于第七句,任何一联都可用。像刘得仁《监试莲花峰》也是用于第二联:“当秋倚寥泬,人望似芙蓉。”七律的情形相同,王渔洋《律诗定体》举己作《登金山》为例,在尾联“我醉吟诗最高顶,蛟龙惊起暮潮秋”的“最高”下加按语云:“二字本宜平仄,而'最高’二字系仄平,所谓单句第六字拗用平,则第五字必用仄以救之,与五言三四一例。”王渔洋虽然是古典诗歌声律学的奠基人,但这种看法却出自后人臆见,不足为凭。即以他举出的“好风天上至”一句而言,三四字也不能平仄互易,因为“好”是仄声,三四再互易就成了仄平仄平仄,这样的句律还成调么?五言句律的关键,是句中必须有两平声相连(刚刚按  “平不令单”),这才不至于迫促。只有在首字用平声的情况下,三四方可互易为平平仄平仄(刚刚按  从“平不令单”的角度看,这个特拗句也不算好句式)的格式。总而言之,近体诗格律有定格,有变例,变例只是迁就意义而从权,并非声调有什么特别出色之处。平平仄平仄式虽很常见,也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变,并不是对特殊声律效果的刻意追求。(刚刚按  此句式只能在受义束缚时用之,声调无出色处,平不令单就没有做到,声调怎会出色?)
  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一核验唐诗中使用此式的例子,看看是不是这样。
  也许有的朋友要说,平平仄平仄的句调在试律中也可以使用,这不说明官方也承认其合律吗?我的回答是,唐人考试一向严于出韵(见《唐国史补》卷下“宋五坦率”条)而宽于出律。只要是迁就专有名词,或取其语意自然,都可以变通。所以试律中也能见到平平仄平仄一式。纪昀《唐人试律说》所收陆贽《御园芳草》首句“阴阴御园里”,白行简《金在熔》第七句:“何当得成器”,杜荀鹤《御沟新柳》第十一句“何如帝城里”,均为其例。齐梁体格的仄韵试律放得更宽,徐晓峰《唐代科举与应试诗研究》所举的16首齐梁体格试律中有14首用了平平仄平仄式句律。但问题是现存府试省试之作,并不都是中式的合作。元稹集中有三首试律都在第十一句用了平平仄平仄式,即《数蓂》“尧年始今岁”、《河鲤登龙门》“回瞻顺流辈”、《春雪映早梅》“今朝两成咏”,但我们熟悉的名作如钱起《湘灵鼓瑟》、张乔《华州试月中桂》,却没有一字用拗。其实,在唐人试律中这种不合律根本算不了什么,今存约500首试律中什么样的拗法都有。最惊人的是李勋《泗滨得石磬》,竟然到了无句不拗的地步:浮磬潜清深,依依呈碧浔。出水见贞质,在悬含玉音。对此喜还叹,几秋怀到今。○●○○○ ○○○●○ ●●●○● ●○○●○ ●●●○● ●○○●○器古契良睹,韵和谐宿心。何为值明鉴,适得离幽沉。自此入清庙,无复泥沙侵。●●●○● ○○○●○ ○●●○● ●●○○○ ●●●○● ○●○○○诗中没有一个严格合律的句子。首句的“潜”字虽也有上声的读音,但唐人诗中都读平声。这样全诗就出现了三次被视为古调典型的三平尾,其余也无句不拗。尽管如此,各句声眼都没有错误,所以仍不算是出律。
  纪昀信奉王渔洋之说,又将它扩展到“拗律每联以第三字平仄互换,乃定格也”,就确定了“平平仄平仄”合律的看法。纪昀由此还发挥道:凡律诗有单拗,“何时一樽酒”三四互换,“小园花乱也”一三互换,是也。有双拗,“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第三字上下互换,是也(刚刚按  这是拗句格);皆可以入之试律。他若“向晚意不适,趋车登古原”,“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上句不拘平仄,下句以第三字救之,亦为谐律。故李义山“桃李无言”诗,落句即用此格,然施于今日则骇矣。如此种拗律,今日亦不可效。(《唐人试律说》)唯唐是尊的态度,使他放弃了原则,虽然承认“向晚意不适”以下诸句今日不可效,仍肯定单拗双拗可入试律。实则唐人作试律与一般近体诗一样,都崇尚不以辞害意,清人既然连这类明显的违例都为之回护曲说,那失律的问题就自然不存在了。
  所以论声律必须区分什么是定格,什么是惯例,什么是例外,否则格律就无规则可言了(刚刚按  这是原则)。其实纪晓岚自己是清楚这一点的,《唐人试律说》评陆复礼《中和节诏赐于卿尺》首联“□乎令初吉,欢娱大乐中”说:“第一句'令’字用仄,平仄失调。唐人起结原不拘,如文昌《反舌无声诗》并二四亦不谐是也。今则不可,必不得已,下句当以平仄平救之。”可见他是知道平(仄)平仄平仄一式不合律的,只不过唐人起结两联比较宽松,即便二四声眼不谐也不在意,所以就出现这样的惯例。但既然王渔洋承认这一惯例为合律,纪晓岚《唐人试律说》又从而张扬之,无形中就确认了平平仄平仄一式的合律地位。毕竟《唐人试律说》是清代第一部经典的试帖教材,纪晓岚随后又以《庚辰集》和《我法集》奠定其试帖大宗师的地位,他的鼓吹最终使平平仄平仄一式合律成为人所共知的常识,并通用于试帖诗中。
  事实上,从清代第一部试帖经典《庚辰集》五卷中,已看不到唐人那种恣意率性的句律,大多数作品都远比唐人句律严谨,仅少数诗句为迁就语意使用了拗格句律。如卷一陈德华《禁林闻晓莺》“长乐闻钟声”,汪由敦《蚕月条桑》“闺中携伴侣”,张鹏翀《更达四门聪》“赓飏微意存”,董邦达《芙蓉出水》“应无雕饰嫌”,刘纶《山空气相合》“山山秋色同”,卷二金甡《风软游丝重》“晴丝空际游”、《清济贯浊河》“宁同江出沱”,卷四王鸣盛《残月如新月》“欣逢久照日”,沈业富《蝉以翼鸣》“斜阳无限情”,周升恒《紫玉见南山》“精含朱鸟殷”之类。
  但平平仄平仄一式却一再出现,且多在倒数第二句即五律第七句的位置。如卷一沈德潜《蝉鸣高树间》(六韵)第十一句“因怀傅休弈,幽兴满园林”,卷二金甡《群鸟养羞》(八韵)第十一句“居然富珍膳,宁止备干餱”,金甡《海水献冰蚕》(八韵)第十五句“从教致东赆”,金甡《昭文不鼓琴》(八韵)第七句“惟教伴书策,不遣应钧韶”,第十一句“清音寄山水”,德保《梅花》(八韵)第三句“来从众香国”,卷四裘麟《太阿如秋水》(八韵)第十一句“藏应射牛斗”,陈锷《高树早凉归》(八韵)第十一句“此时对芳树”,褚寅亮《金在熔》(八韵)第十五句“荆扬贡三品”。这只能说是清初以来王渔洋、纪晓岚两人诗学大师误导的结果,而表面上又远承唐人惯例,一切都顺理成章,没有人去质疑其中的道理。卷四韦谦恒《剑化为龙》(八韵)末两联“两美灵终合,千年首重搔”,也是很糟糕的句律。这正是误信三四平仄可易之说的结果。
  时至今日,五言三四字平仄可互易以及由此带来的平平仄平仄合律之说,已深入人心成为常识,却不知道它只是后人习见唐人常用而不深究其理的误解。常用是为了迁就语意,出现在倒数第二句是缘于唐人的写作原则和格律的自然结果。它不具有撼动二四声眼为律句基础的正当理由,所以终究不能成为定格。我们可以承认平平仄平仄是唐人常用的句律,但不能因此说它合律。正像清人冒春荣说的:“律用平仄,固有定体,时亦有变体。”他在《葚原诗话》中列举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苏瓌《兴庆池应制》,李白《凤凰台》,杜甫《咏怀古迹》、《赠严武》、《喜严武见过》,韦应物《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诸作的失粘之处,肯定“如此数首,七言律之变也”。这种变体,也只能说是例外,没有人会说它合律,道理是一样的。
原载《文史知识》2022年第12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69
贡献
21770
金钱
2842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6-25 10:35:10 | 显示全部楼层
      5.何伟棠文章节选
  何伟棠的《永明体到近体》一书名震天下,序言附了徐青与王力探讨特拗句平平仄平仄是不是律句的一封信,如下:
  师长和学友们赐读以后便都来信鼓励、支持。《古典诗律史》一书的作者徐青先生写道:
  大作已读了一遍,感到有材料有分析,很有见地;永明体诗歌材料,《文镜秘府论》的引证,均很有说服力,希你分析更多的材料,完善自己的见解和论证。......你的研究,对探讨诗律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是很有价值的,看了你的论文后我也联想到:
  ①王力老师所谓“平仄的特殊形式”(平平仄平仄),何以这么特殊,出现率很高,与“平平平仄仄”一样多,而且一直影响到后代,认为是合律的律句,我请教过王力老师,由于二四字同声,是否不算律句,王老师批注道:,“唐人试帖诗都用了,为什么不承认其为律句”,所以我写《古典诗律史》时仍承认其为律句的一种常见的变式,但为什么古人特喜这种变式,解释不清楚,从平仄分配上和节奏段上都说不清楚。
  
  ②我作声律分析时发现“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型特别多,而“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式,很少见,因此说当时律联还不完备,主要是一类,另一类是较后起的,这种现象,与你的见解也有密切的关系,请你再作分析和研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69
贡献
21770
金钱
2842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6-25 10:36:27 | 显示全部楼层
      6.关于特拗句溯源(一)  潭州雨梦2022.12.14
  特拗句是王力先生命名,古称三四拗句。
  今人认为律句(平仄两两相替,下不三同声)只有四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除此其它均为拗句。(刚刚按  这点说得对,标准律句只四种,拗句则是数十种。)
  拗句者非全都声调不顺,只是平仄与律句略有不同。(刚刚按  这里他倒是明白“只是平仄与律句略有不同”,这是与律句比较,可是在一篇专论拗句的文章中,却去与古风对话。)
  律诗由律句构成。这里律句为广义的。(刚刚按  找出了雨梦问题的根本原因了。律诗有广义的,律句怎也有广义的呢?这样律句与拗句还能分得清楚么?再聪明的人也得迷路啦。)
  律句(广义)由律句(狭义)和拗句(狭义)构成。(刚刚按  由于底线的错误,所以他把拗句也称为律句。)
  律句有正拗,正如天有日月,人有男女,两者不可或缺。(刚刚按  歪理出来了,于是创在了正律句、拗律句(拗句)。)
  古来律诗,几无一首不含拗句,如杜甫五律624首,仅五首由上列四式构成,不足1%。(刚刚按  那是广义的律诗。)
  。。。
  特拗句溯源:
  唐【文镜秘府论】之《诗章中用声法式》云:
  (五言)三平声:
  披书对明烛,兰生半上阶。
  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无论更漏缓,天命多羸仄。
  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
  终缺九丹成,水潢众浍来。
  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
  荐雷扬远声。
  仄平平仄平,
  【雨梦按】:特拗句排在第一位,孤平句排在第六位。这是唐人认为三平声句中的七种律句。(刚刚按  错啦。《文镜秘府论》是研究上官仪、元竞等一批初唐声律学家的理论,研究的主要是古风,怎能当拗句来分析呢?理论版多数的理论家都把《文镜秘府论》当是研究格律理论的,大概就是首雨梦的影响,多糟糕呀。而且题目说的清清楚楚:“诗章中用声法式”是“用声”,不是“平仄”。这是拿到鸡毛当令箭,误人不浅呀。下面的例子就不必看了,与他用《孔雀东南飞》当论据是同样性质的错误。小结:这就是一篇废文。)
  (七言)三平声:
  相抱长眠不愿起。自有倾城荡舟妾。
  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仄。
  燕宫美女旧出名。复娉无双独立人。
  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二人拂镜开朱幕。都护府里无相识。
  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
  岱北云气昼昏昏。自从将军出细柳。
  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
  左掖深闺行且宜。聊看玉房素女术。
  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
  【雨梦按】:
  三仄尾排在第一位,
  仄收特拗句排在第二位,(刚刚按  那时根本不存在的特拗句。)
  平收特拗句排在第三位,(刚刚按  那时根本不存在的特拗句。)
  标律句排在第四位,(刚刚按  那时根本不存在的标律句。)
  准律句排在第五位,(刚刚按  那时根本不存在的准律句。全是莫须有。)
  六七位为玄律句(一二音节拗替)(刚刚按  创造了大家不懂的“玄律句”。)
  诗例:
  平仄仄仄平平仄。杜甫:千朵万朵圧枝低
  仄仄平仄仄平平。杜甫:独树花发自分明
  七言孤平自救三仄尾句排在第八位。
  孤平拗救句排在第九位,
  孤平拗救三仄尾句排在第十位,
  这是唐人认为七言三平声句中的十种律句。)
  综观以上五言及七言都言特拗句为律诗中可采用句。
  (刚刚按  雨梦先生的特拗句溯源溯错地方啦,第一,特拗句应到唐朝的格律诗诗中查源头;第二,应该到谈论格律诗的理论著作中去找根据。)
  
  司空萧涯  跟评2022-12-14 15:26
  《文》的原文之意,共有四句话,如下:
  1.凡用声,用平声最多。
  2.五言内非两则三,此其常也。
  3.亦得用一用四:若四,平声无居第四;若一,平声多在第二,此谓居其要也。
  4.犹如宫羽调音,相参而和。
  请注意第4句话,说的是用声之法,犹如宫羽调音。(刚刚按  此君明白,是“用声”,不是“平仄”,与“拗句”何关?)
  众所周知,宫音即平声。
  《文》,全书卡63000多字,只有一个“仄”字,说明当时还没有“平仄”之说。(刚刚按  此君明白,当时还没有“平仄”之说。哪来的“拗句”?)
  
  潭州雨梦  回复: 2022-12-14 17:49
  标明三平声,五言其它二声则应为上去入,七言则其它四声为上去入。
依作文大体谱标平他,他者上去入。(刚刚按  《作文大体》与《文镜秘府论》会是一回事么?怎能东拉西扯,拉猪栏塞狗洞呢?)
  上去入用法只忌三连上,三连去,三连入,而这种情况十六分之一的三分之一。即约2%,
  二五同仄句也忌同上,同去,同入。不过这些无关格律,仅为修辞应注意事项,不忌者也多。
  
  潭州雨梦  跟评: 2022-12-14 17:54
  五言句平声最多在三字,四平声多为非律句。
  平平平仄平--拗律句。
  仄平平平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皆非律句。
  
  潭州雨梦  跟评: 2022-12-14 17:56
  唐炙谷子诗格有“侧韵体”,成书应早于《文镜秘府论》(五代)(刚刚按  成书的时间与所介绍知识的时限会同步吗?想当然做学问,只好又说一句糟糕。)
  
  司空萧涯  跟评:2022-12-14 20:10
  回应潭州雨梦:原文叫“三韵体”和“侧声体”。
  此“侧”,非仄,指侧的本义,如双声侧、字侧、切侧。(刚刚按  此君指出雨梦两点错,一是随意改名。二是错解词语。)  
  
  司空萧涯  跟评: 2022-12-14 20:16
  平上去入,可也。
  其实,平仄律还有两个历史,即阴阳上去和上去为仄,入单列。
  若按此,三平三连就有它解了。
  可见,单纯的平仄,不能解释诗句旋律的,所以,出现了层出不穷的“规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69
贡献
21770
金钱
2842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6-25 10:37:08 | 显示全部楼层
      7.特拗偶谈  悦读
  近体诗由于有严格的格律规定而被称之为格律诗,这种规定的基本格式,习惯上称之为正格,也就是律句。但由于这种正格限制过于严格,严重束缚了内容的表达,诗人往往在不违反律诗基本要求的原则下,采用拗救的方法创作,这种不符合律诗正格的句子,习惯上称之为变格。(刚刚按  大意没错,但因果关系似乎错了。)
  这种变格在遣词造句上较之正格有更大的自由,具有丰富的表达能力,同时通过拗和救,使不平衡不协调的平仄组合在新的形式下,重新达到了平衡和谐,因而长期以来这种变格在运用中实际上早已合法化,其地位与正格完全等同,这样它们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成为近体诗创作的主流,这是不争的事实。(刚刚按  “成为近体诗创作的主流,这是不争的事实”错了。)
  清楚明白了这些,才可以涉及本文要谈的话题,这就是除了上述外,另有一种违反了律诗平仄规则而又为人们所接受欢迎的特拗句。现代学者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说:腹节上字该平而仄,是拗;腹节下字该仄而平,是救。(刚刚按  王力先生也犯了因果倒置的错误。)近体诗的出句和对句本该是平仄相对的,尤其是节奏点,现在的出句第四字和对句的第四字(七言为第六字)均为平声,就该算是不合常规,也就可以叫做拗。如果要叫做拗的话,我们建议叫做特拗。这是关于特拗的最早最明确具体的理论论述,这种句式经王力定名为‘特'拗后,遂为诗词学术界的论文和专著所采用(刚刚按  说得没有王力先生清晰。)。
  根据王力的论述,我们可以将特拗句进一步理解为:它在重要节奏点上平仄不合,句中音节相间,联中句间音节相对,诗中联间音节相粘的规则统统不管,大大地违反了平仄规则。而对这个不讲规则的特拗,自古以来人们似乎分外偏爱,把它称作正格四种基本句型外的”第五句或“准律句”(刚刚按  王力先生为始作俑者,然后“江山”动乱),更有甚者美其名曰“锦江翻鲤”。
  所谓特拗,主要指在“平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平仄仄”中,将其变化为“平平仄平仄”或“仄仄平平仄平仄”。唐宋至今运用这种单拗的情况屡见不鲜。各联中均可运用,而以运用在尾联第七句的最为常见。
  例如
  首联:游人出三峡,楚地尽平川。苏轼《荊州》
  颔联: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王安石《即事》
  地僻芳菲镇长在,谷寒蜂蝶未前来。朱熹《春谷》
  颈联:更着好风坠清句,不知何地顿闲愁。杨万里《和昌英权久雨》
  尾联:我独空斋挂尘榻,遗编时读子云书。欧阳修《苏主薄挽歌》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反复吟诵特拗诗句,自有种古朴高雅,韵味深长之感,尤其读其用在尾联的,更有种先缓后急、先弛后张,奇峰突兀,而后峰回路转,迅速收束全篇的韵味,这也许是古人为追求这种感觉多在尾联用特拗之故(刚刚按  我怎么读不出来)。
  在运用“平平仄平仄”这种特拗时,其对句“仄仄仄平平”可以相应变化为“仄仄平仄平”,亦可单用时变化为“仄仄平仄平”。
  例如
  李清照: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夏日绝句》
  元稹:悠悠此怀抱,况复多远情。《秋夕远怀》
  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御太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毛泽东: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咏贾谊》
  这种出句与对句的相应变化,亙救亙拗,成为重量的平衡美,实为玉壁双成,相得益彰,至少不应视为出格。(刚刚按  “亙救亙拗,成为重量的平衡美”是真的,但因为这样就“至少不应视为出格”?这叫诡辩。)
  有权威学者认为,在运用特拗时,其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只能用平声字,但唐宋名家在诗中这里用仄声的大有人在,所以我们只能说尽量少用,而不应视为禁忌。(刚刚按  软弱无力,毫无说服力。)
  例如
  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忝,邀我至田家。
  现代诗词中运用特拗的亦不乏其人,精通诗律的毛泽东堪称为其代表,除上面引用外可再举两例如: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送瘟神》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答友人》
  特拗是近体诗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现象,其内容也不是几行字说得清楚的(刚刚按  其实是作者说不了理还乱的遁词。)。除了文中所引的王力一段话外,目前未曾看到有专门研究它的有影响的文章,王力先生在其著述中对其它拗救论述详尽,但对特拗却谈的极少,更未从声律音韵的高度深入研究,实际上采取的是一种迴避的态度(刚刚按  王力先生说特拗不须救,所以不需要再说了。为什么特拗不须救?王力先生没说),其他学者对此更是无人问津,使之长期成为诗坛上的大冷门。我们经常说要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文化。特拗现象无疑是中华优秀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本文试图对其最基本的情况进行探讨,希引起同仁关注并早日得到大方之家的指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69
贡献
21770
金钱
2842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6-25 10:37:32 | 显示全部楼层
      8.特拗句只能用在第七句吗?  咸仁  2015,8,2
  我们所说的“特拗句”就是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中所指“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即: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刚刚按  王力先生的这个推理是错误的,是因果倒置的推理。)
  王力先生在举例杜甫《月夜》后说:一首诗只有两个句子应该用“平平平仄仄”的,这里都换上了“平平仄平仄”了。紧接着,王力先生另起一行又说: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句。(刚刚按  王力先生在“平平仄平仄”的句式上接连犯了两个错误。但我不会因能找到王力许多错误而否认王力先生的伟大。)
  于是,有人便甩开前面一段话,只依据后面半句“常常用在第七句”进而得出“只能用在第七句”的结论。
  真的是这样吗?否!我仅从《千家诗》中就找到几个实例:
  贾至《早朝大明宫》第五句:“剑珮声随玉墀步”;
  杜甫《秋兴八首•其五》第三句:“西望瑶池降王母”;
  林逋《梅花》第三句:“疏影横斜水清浅”。
  我相信,只要花功夫,别处还可以找出许多来,比如杜甫《天末怀李白》第一句:“凉风起天末”等。
  既然古人可以在第一、三、五句用,我们为何不能用?既然诗圣可以用,我们为何不可以用?
  我认为:用现代话讲,特拗句的出现,是古人在近体诗形成以后,“求正容变”的结果,正是这种变化,才让诗词丰富多彩。本来,写作近体诗就是“戴着镣铐跳舞”,我们不要人为地又多一些限制。(刚刚按  “是古人在近体诗形成以后,‘求正容变’的结果”,此说法不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69
贡献
21770
金钱
2842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6-25 10:38:11 | 显示全部楼层
      9.“准律句”是古风的残余吗?  清松  2017.03
  准律句“平平仄平仄”是从古风中遗留下来的一种句型,并非出自李杜,也不存在“本应写平平平仄仄”,并非是先有了“平平平仄仄”句子,后故意改为“平平仄平仄”,这是误解。只是可以理解成是一种自救句而已,即若平平平仄仄句型第四字若换平声字,即将第三字换成仄声字所得到的句型。(开门见山,直奔要害:“准律句‘平平仄平仄’是从古风中遗留下来的一种句型,并非出自李杜,也不存在‘本应写平平平仄仄’,并非是先有了‘平平平仄仄’句子,后故意改为‘平平仄平仄’,这是误解。”此人有见解呀,与我是不谋而合,真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平平仄平仄在“古诗十九首”(东汉)那时就有。那时没有律诗,也无人讲“拗救”,怎么还这么多“平平仄平仄”句子呢?可见是古风句型之一:
  思君令人老。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
  回车驾言迈。 古诗十九首 《回车驾言迈》
  悠悠涉长道。 古诗十九首 《回车驾言迈》
  荣名以为宝。 古诗十九首 《回车驾言迈》
  无为守贫贱。 古诗十九首 《今日良宴会》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
  驰情整中带。 古诗十九首 《东城高且长》
  忧愁不能寐。 古诗十九首 《明月何皎皎》
  在永明体中更是多见,如在沈约几首诗中,就有很多:
  山阴柳家女。
  羞言赵飞燕。
  高门列驺驾。
  还家问乡里。
  何惭鹿卢剑。
  开襟濯寒水。
  相逢洛阳道。
  虽云万重岭。
  园禽与时变。
  西都富轩冕。
  南宫溢才彦。
  方渠渐游殿。
  曲梁济危渚。
  平皋骋悠眄。
  清渊皎澄彻。
  曾山郁葱蒨。
  阳泉濯春藻。
  阴丘聚寒霰。
  云华乍明灭。
  登高眺京洛。
  齐童蹑朱履。
  高窗仄余火。
  时云霭空远。
  怀仁每多意。
  哀歌步梁甫。
  微微市朝变。
  留欢恨奔箭。
  循休拟回电。
  年来苦心荐。
  秋林岂停蒨。
  宁思柏梁宴。
  ----说明“平平仄平仄”这一句型古代多见。在唐诗中同样很多,仅唐诗三百首五律中就有:
  今看两楹奠。 唐玄宗
  情人怨遥夜。 张九龄
  无为在岐路。 王勃
  无人信高洁。 骆宾王
  谁能将旗鼓。 沈佺期
  明朝望乡处。 宋之问
  红颜弃轩冕。 李白
  仍怜故乡水。 李白
  明朝挂帆去。 李白
  遥怜小儿女。 杜甫
  何时倚虚幌。 杜甫
  明朝有封事。 杜甫
  无才日衰老。 杜甫
  江村独归处。 杜甫
  他乡复行役。 杜甫
  寒山转苍翠。 王维
  襄阳好风日。 孟浩然
  开轩面场圃。 孟浩然
  还将两行泪。 孟浩然
  溪花与禅意。 刘长卿
  谁怜一灯影。 钱起
  家僮扫罗径。 钱起
  何因不归去。 韦应物
  闲门向山路。 刘昚虚
  寒禽与衰草。 司空曙
  沧江好烟月。 杜牧
  烦君最相警。 李商隐
  芳心向春尽。 李商隐
  那堪正飘泊。 崔涂
  年年越溪女。 杜荀鹤
  -------这些都是传统意义上的的标准的五律,无人称它们为“准律体”。(刚刚按  能保证它们是“传统意义上的的标准的五律”?其“标准”是什么?作者把这种句式当做是五律的正规句式,一方面不同意王力的准律句主张,一方面又不反对王力的第五种句式的主张,陷入矛盾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 20: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