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句格 问:拗句与拗句格是不是一回事? 答:有区别。拗句格指格律诗中间两联中有不依常格的诗。 宋·王楙《野客丛书·拗句格》:“《禁臠》云:鲁直有换字对句法,如曰‘只今满座且尊酒,后夜此堂空月明’……前此未有此体,自鲁直变之。《苕溪渔隐》曰:此体出老杜,如‘宠光蕙叶与多碧,点缀桃花舒小红’者是也。今俗语谓之拗句格。僕谓此体非出老杜,与杜同时如王摩詰亦多是句,如云‘雨中草色緑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曰‘劝君更尽一桮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疑亦久矣。张説诗曰:‘山接夏空险,臺留春日迟’,此亦拗句格也。” 宋·吴可《藏海诗话》:“苏州常熟县破头山有唐·常建诗刻,乃是‘一径遇幽处’。盖唐人作拗句。上句既拗,下句亦拗,所以对‘禪房花木深’。” 问:拗句格的资料似乎有些含糊,比如杜甫的例子,杜甫的这首诗根本不是格律诗。“中间两联”,并不是“中间”两联,例子都是指一联的上下句。“劝君”例则是绝句,不是律诗呀。你能细说一下吗? 答:问题提得好。拗句格的资料确实简单而有些含糊。我们只有通过具体的详细的分析,才能搞清楚。 首先,拗句指一句,拗句格指一联。一联中上下联皆小拗。 其次,例句的上下联全部是“(仄)仄仄平仄”对“(平)平平仄平”。那是否就是只指这一种类型呢?这种类型是小拗中的两仄夹一平对两平夹一仄。 从“上句既拗,下句亦拗”的说明,从例子都是律句来看,从“拗句格指格律诗中间两联中有不依常格的诗”,从“鲁直有换字对句法”的“对句”,从这些综合来看都是指律句。因此,拗句格应该只限制在小拗,也可以说是上下句小拗互救法叫拗句格。 既然是上下句小拗互救,那么上下句的正格搭配有仄仄平平仄对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对仄仄仄平平,能形成小拗互救的只有第一组,因此句式确实只有“(仄)仄仄平仄”对“(平)平平仄平”。 下面具体分析引用到的诗例。 赠别几复 宋·黄庭坚 风惊鹿散豫章城,邂逅相逢食楚蘋。
佳友在门忘燕寝,故人发药见平生。
只今满坐且樽酒,後夜此堂还月明。
契阔愁思已知处,西山影落暮江清。 第七句大拗句仄仄平平仄平仄。颈联为拗句格。 江雨有怀郑典设 唐·杜甫 春雨暗暗塞峡中,早晚来自楚王宫。
乱波分披已打岸,弱云狼藉不禁风。
宠光蕙叶与多碧,点注桃花舒小红。
谷口子真正忆汝,岸高瀼滑限西东。 只有颈联为律句,拗句格。其他各联都有拗句或三仄尾,从此例可知拗句格研究的是律句。 辋川别业 唐·王维 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全为律句。颔联拗句格。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折腰体绝句。尾联拗句格。 奉和圣制花萼楼下宴应制 唐·张说 万心翘乐宴,三舍缓昌时。山接夏云险,台留春日迟。 节移芳未歇,兴隔赏仍追。醉后传嘉惠,楼前舞圣慈。 皇恩与时合,天意若人期。故发前旬雨,新垂湛露诗。 排律。颔联拗句格。 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首句三仄尾。颔联例为“遇”,诗为“通”。用“遇”则为拗句格,用“通”则为一般句式。 小结 拗句格的说明要略作修改,不是“格律诗中间两联中有不依常格的诗”,准确的说,应该是“联中律句小拗,‘上句既拗,下句亦拗’。”句式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这是下句小拗救上句小拗的方法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