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食粽子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也是中国一种特有的节令食品。然而
,在国外也有不同的吃粽子习俗。朝鲜的粽子朝鲜人在端午节这天有吃"车轮饼"的风俗,人们把鲜嫩芽
艾叶煮后捣碎,掺加在米粉中,再做成车轮形状,朝鲜人称它为"车轮饼"。
日本的粽子日本人过端午节时也吃粽子,不过日本的端午节是在公历的5月5日,日本的粽子不是用糯米,而是用磨碎的米粉做成的,粽子的形状与中国的粽子不同,其状呈种子形。
越南的粽子越南的粽子是用芭蕉叶包裹的,有圆形和方形两种。他们认为,圆形粽子代表天,方形粽子代表地,天地合一,大吉大利。还有一种甜粽,是用糯米粉捏成粉团,将椰丝、红豆或绿豆馅塞入粉团做成的菱形粽,蒸熟之后沾上蜜汁或砂糖吃。越南在端午节吃方形咸粽。这种粽子是用虾、瘦肉、鸭蛋黄、红豆做馅,颇具闽粤风味
。缅甸的粽子缅甸人爱吃粽子,但没有节日文化色彩和纪念活动,只是作为一种食品而已。缅甸人的粽子是用糯米作主料,用香蕉和椰蓉作馅,香气扑鼻,软酥酥的,甜滋滋的,令人陶醉。
新加坡的粽子新加坡人都很爱花,每当有客人来访时,主人都会送上几束花,而且还会端来花汁浸染的粽子请客人来品尝。这种花汁粽子是用绿叶包成多角形状,只有鸡蛋那么大小,展开绿叶后,里面的粽子是由花汁染成淡绿色的米粉精制而成的,色泽诱人,吃起来味道清香可口。
马来西亚的粽子马来西亚,人们所做的粽子与广东一带的粽子有点相似,除了较常见的鲜肉粽子和火腿粽子等品种外,还有豆沙和椰蓉等几种粽子,香甜可口,美味醇香。
泰国的粽子泰国人包裹的粽子个头小如鸡蛋,因为是用绿色粽叶包裹,所以蒸熟后呈淡绿色,味道十分清香。[8]
墨西哥的粽子墨西哥的粽子又叫"达玛尔",其原料是粗颗粒的玉米面,馅料是肉片
和辣椒,用玉米叶或香蕉叶包成,别有一番风味。[8]印度尼西亚的粽子印度尼西亚人对粽子馅特别讲究,有猪肉馅、牛肉馅、鸡肉馅,有腊肉馅、火腿馅,还有广味香肠馅、虾肉馅、鱼肉馅。印尼粽子是用粳米做的,较之糯米容易消化,加上竹叶诱人的香气,很能引起人们的食欲。[8]
哥斯达黎加的粽子哥斯达黎加的粽子用一种经过特别加工、带有黏性的玉米粉为主料,配以鸡肉、牛肉、胡萝卜、土豆、橄榄、辣椒等。有的还浇上牛肉汁,然后用新鲜的香蕉叶包成扁方形。[8]
菲律宾的粽子菲律宾的粽子有点特殊,习惯裹成长条形,味道倒和中国江浙一带的粽子差不多,而且他们在过圣诞节时,把粽子当成不可缺少的食品。[8]
拉丁美洲的粽子拉丁美洲也流行一种类似粽子的食品,这大概要起源于印第安人的传统食品,他们用香蕉叶包粽子,主料是玉米粉和菜豆,吃起来味道很香。关于它还有一个传说:400多年前,西班牙殖民者统治了拉美大部分地区,印第安人被迫外出服劳役,妇女们为此把煮熟的玉米粉和菜豆用香蕉叶包起来,作为干粮让亲人带上路。久而久之
,就成了他们的传统。[8]秘鲁的粽子秘鲁人是在圣诞节时吃粽子,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边欢庆圣诞节,边吃粽子,甚至已出嫁的女儿也赶回娘家,再尝娘家粽子的风味。[8]
委内瑞拉的粽子 每逢圣诞来临,国内家家户户包裹粽子,这已成了应节一景,届时,连平日卖点心的店铺也堆满了粽子。这种粽子以玉米面为主料,以火腿、腊肉或香肠为馅料,还加进橄榄、葡萄干,用新鲜蕉叶包成长方形,每个重约半公斤,焙干蕉叶,粽子即熟。[8]
柬埔寨的粽子柬埔寨的粽子称为"布袋粽",它不用植物叶包裹,而是取一个布袋,将糯米、赤豆、红枣等一层隔一层地塞满布袋,然后扎紧口袋蒸热。食用时剥去布袋,用刀切着吃。[8]
折叠古代做法汉代,粽子是"芦叶裹米";到了西晋,变成了"菰叶裹黏米,杂以粟"
。后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更为详细:《食经》曰:"粟黍法:先取稻,渍之使释。计二升米,以成粟一斗,着竹内,米一行,粟一行,裹,以绳缚。其绳相去寸所一行。须釜中煮,可炊十石米间,黍熟。"
经过40万年的春秋更迭,进入石烹时代,先人们已能在地上挖坑,坑中垫兽皮,再注水其中,投入烧烫的石子使水沸腾,煨煮用植物叶子包裹的原料,直至成熟,这就像粽子。
到了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
"糭,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糭榈叶心之形,故曰糭,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
可见,明朝的时候,糯米已经成为粽子的主要原料。
折叠现代做法粽馅的调味:咸肉粽要先将新鲜的猪肉用少许味精、白糖、酒、盐、生抽拌匀反复揉擦至调味品渗入猪肉再包。
粽子的捆扎:豆沙粽不宜捆得太紧,防止米粒挤进豆沙中,如果煮不透会出现夹生现象。咸肉粽如果用肥猪肉不宜扎紧、松紧适度即可。如果用瘦猪肉就要扎紧,因为瘦肉熟了以后会收缩,粽馅的肥汁会漏入水中,不能保持粽子的肥糯。
粽的烹煮:煮粽子一定要水滚以后才落粽子,水要浸过粽面,待重新滚起以后再用旺火煮3个小时左右即可。在煮粽过程中不要添生水。要留意枧水粽不能和其它粽子一同煮。煮好以后趁热取出。吃时打开粽叶,粽香喷鼻,入口油而不腻,糯而不粘,咸甜适中,香嫩鲜美是为上品。
粽的选材:粽叶包粽子的叶子在不同地区,有着地域差距因地而异,南方多用箬叶竹,或者苇叶,我国海南岛地区还会使用一种岭南特有的植物"柊叶"作为裹粽的粽叶,形状通常是三角形,呈角锥状或方锥状。在中原地区包粽子的叶子多为槲叶,包出来呈长方体。
箬叶
广州人包粽子多用箬叶,选表面光滑软韧的较好。汕头人包粽子多用竹叶,粽子有竹叶的清香味,但要煮软再用。上海等地采用每年大伏天从安徽黄山采下的箬叶,含有特殊的清香味,俗称"徽州伏箬"
柊叶
海南包粽子的叶子可以说是全国一流的。它的海南名字叫茄柊叶(海南柊叶,有时也使用少花柊叶)。《南方草木状》称为"冬叶",《现代汉语词典》称为"柊叶"[3] 。
茄柊叶,是包粽子的叶子中最大的叶子,与几个手指般大的菰叶、箬叶、苇叶相比,茄柊叶算"大哥大"。可是,茄柊叶包粽子,全国很多人不知道。原因是茄柊叶生长的地区有限。茄柊叶只生长在岭南的广东、海南、广西等省区,因而用茄柊叶包粽子的只有海南全省及广东、广西等少数地方。五岭以北等地,没长茄柊叶,大多数人不知道、不认识茄柊叶,且由于不认识,很多人在见到形状和芭蕉叶有些相似的柊叶时便将其想当然的称为芭蕉叶。
海南、两广用茄柊叶包粽子,古时就流行。清代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曰:"广州竹枝词云:五月街头卖冬叶(柊叶),卷成片片似芭蕉。"
箬叶竹
秆高1-3m, 径0.5-1cm,节间长10-15cm,幼时无毛或被小刺毛,节下被淡褐色毯毛状毛环;箨鞘鲜时褐绿色,长10-12cm,背面中下部贴生棕色刺毛;箨耳发达,向两侧延伸,镰刀形,遂毛多数褐色,波曲状;箨舌截平形或微搭曲高1-2mm,边缘具流苏状褐色毛;箨叶直立,长三角形或长圆形。顶端渐尖,基部圆形。叶片大,长10-35cm,宽2-5m,背面具微毛。
芦苇叶
北方地区用的最多。北方苇子叶叶子新鲜,做出的粽子香,北方的人们可就地取材,价格便宜,缺点是叶子较窄,包起粽子来难度稍大。而南方的竹子叶叶子比较宽,包起来省事,更适合初学者包粽子用。
折叠其他做法粽子,除了加热吃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吃法,如:
秘方1 刨冰可口粽
原料:粽子、冰块、红豆沙。
做法:将粽子煮熟,放在透明的盘子中晾凉。待粽子完全凉透之后,将冰块用刨冰机刨成冰花铺在凉透的粽子上,然后在冰沙上放一些红豆沙,甚至还可以浇上一点自己喜欢的果汁。
秘方2 烤胡萝卜粽
原料:粽子、玉米、胡萝卜、橄榄油、盐、韩式辣椒酱、奶酪。
做法:胡萝卜丁和玉米先焯水后放入一点盐和橄榄油;放入适量的韩式辣椒酱搅拌均匀,把2/3的量倒入锡纸盒;把粽子切成小块后均匀铺在玉米、胡萝卜丁上面;把奶酪刨成丝后撒在上面,放入烤箱内,烘烤20分钟即可出锅。
秘方3 红烧猪手粽
原料:粽子、食用油、香辣豆豉酱、葱花、猪蹄。
做法:剩粽子切块。锅中入油,加入香辣豆豉酱、葱花炒香。放入烧好的猪蹄,淋上少许老抽炒匀,再放入切好的粽子。然后倒入适量的水焖煮一会儿,出锅撒上少许白芝麻即可。猪蹄本身油腻,建议选择清新的枣粽,而非肉粽。
秘方4 粽子绿豆粥
原料:粽子、绿豆、鲜百合、红枣。
做法:在砂锅中烧沸水3碗,放入绿豆、红枣,煮15分钟,加入粽子,用大勺把粽子碾碎,一起煮10分钟,再加入1~2颗剥散洗净的鲜百合,继续煮5分钟,即成一锅清香无比的粽子百合绿豆粥。
秘方5 花生瓜籽粽
原料:粽子、花生、南瓜籽、白糖
做法:将粽子切成小块,将花生压碎,然后加入南瓜籽和白糖。然后把上述材料像揉面团那样充分混合在一起,直至把米团揉得有弹性为止。最后将米团弄成一个个小圆球,蒸熟后食用。
秘方6 粽子鸡蛋饼
原料:粽子、鸡蛋、面糊、盐、鸡精、胡椒粉
做法:鸡蛋打入面糊,用盐、鸡精、胡椒粉调味。然后把粽子切碎,放进面糊中拌一拌,下锅摊成饼即可。
秘方7 咸香肉粽子
【主料】糯米500克,夹心猪肉900克,棕叶适量,香菇(鲜)70克,鸡蛋 2个
【配料】酱油200克,花生油 适量,白糖60克,盐25克,味精3克,料酒5克,胡椒粉、葱、姜少许,干马兰草50克,小苏打 少量
【做法】
1.调肉臊酱(肉馅加香菇、洋葱以及各种调料做成的酱)盛在沙锅内,放入鸡蛋,以小火卤20分钟,关火后任由其浸泡,食用时捞出即可。
2.五花肉为红烧后的,香菇洗净用水浸泡,待用。
3.炒锅内倒入花生油,烧热后放入少许洋葱末爆炒,然后加入酱油、精盐、味精、胡椒粉、葱、姜,加入适量清水,放入红烧五花肉,炒至汁收干。
4.将糯米淘洗干净,用凉水浸泡约2小时;然后滤掉水,加盐、花生油、少许小苏打拌匀。
5.将粽叶洗洗净,放入锅中,加水煮软捞起,沥水,备用。
6.取3张粽叶,毛面相对,先放入1/3糯米,加入红烧五花肉、香菇,再放入2/3糯米包成三角形粽子,用干马兰草系好,即为粽子。
7.将包好的粽子放入锅内,加入清水(水量要多,必须淹没粽子),用旺火煮约2小时,再用小火焖约3上时,即可食用。
秘方8 排骨烧粽子
【主料】猪小排800克、粽子一碗
【辅料】适量的色拉油、食盐、姜、蒜、八角、花椒、干辣椒、料酒、生抽、香醋、小葱、白糖
【做法】
1.排骨洗净焯水后沥干水分,准备好所有配料,八角一至两个,花椒约十几粒放入调料盒。
2.锅中放入一勺油,放入两勺白糖,开小火慢慢熬,先不要动它。
3.白糖开始溶化,变成糖浆,可以稍微搅动下,继续小火熬,糖浆颜色越来越深,至琥珀色,开始起小泡泡时,糖色就算熬好(这一步要注意不要熬过头)。
4.迅速放入排骨翻炒,让排骨均匀地裹上糖色,放葱、姜、蒜和辣椒继续翻炒。炒至排骨呈金黄色。
5.炒至排骨焦香时,烹入少量料酒、数滴香醋,加适量生抽。
6.翻炒均匀后,加入适量开水至没过排骨,加入调料盒转小火焖45分钟左右。
7.不粘锅加热后,放少少油,逐个放入粽子。
8.全程保持小火,煎至粽子各面呈金黄色,盛出备用。
9.45分钟后,看看排骨汤汁大约只剩三分之一,放入粽子,继续小火焖15分钟左右。中间注意翻面,让粽子各面都能浸到汤汁。
饮食风味
一、红豆味
1.将糯米淘洗干净,放入清水里浸泡至能捏碎,备用。
2.将红豆洗净,泡1.5小时后再和糯米放在一起拌匀,备用。
3.将粽叶300克洗净,放入锅内煮约半小时取出,用凉开水浸泡,备用。
4.取泡好洗净的粽叶三四片摆齐,卷成圆锥形的筒,放入拌和的糯米和红豆,包成粽子形状,用绳扎紧。
5.将包好的粽子码放在锅内,加入清水用旺火煮约2小时后,改用小火焖约3小时,即可食用。
二、香糯肉味
材料:粽叶五花肉糯米
辅料:酱油 食盐
烹饪方法:
1.提前将粽子叶擦洗干净,剪去根部后放入水中,煮软备用。
2.五花肉切长条,加酱油食盐腌制一晚。
3.糯米洗净后拌入盐和酱油,沥干水分。
4.粽叶折成一个小碗状,先加入少许糯米,放一块五花肉,包好再用棉线扎紧。
5.锅中用粽叶垫底,放入肉粽,火煮开后转小火煮3-4个小时。
三、甜茶味
原料:糯米,甜茶,蜜枣等粽馅。
烹饪方法:
1.将甜茶入铁锅煎熬取汁。将糯米淘洗干净,沥水,泡入甜茶汁备用。
2.粽子包好后和甜茶同时入锅,以水盖过粽子为宜,用中火煮2小时,熟透了便可食用。
口感:此粽子其色、香、味、美俱全,色泽金黄油亮、入口润滑细嫩、柔软粘稠、齿颊留香、回味甘甜、营养丰富。
四、蜜枣味
类别:甜品/点心 自汗盗汗食谱 补虚养身食谱 夜尿多食谱
工艺:煮
口味:清香味
食用:早餐|中餐|晚餐|零食
口感:此粽子口感舒适,营养丰富。
主料:糯米1000克
原料:葡萄干50克 蜜枣100克
烹饪方法:
1. 将粽叶400克洗净,放入锅中加入清水煮软,捞起沥水,备用。
2.将糯米淘洗干净,沥水,备用。
3.将蜜枣装入碗内,蒸软取出,趁热去核,葡萄干洗净,沥水。
4.取3张粽叶,毛面相对,先放入1/3糯米,加入蜜枣和少许葡萄干,再放入2/3糯米包成三角形粽子,用绳子扎紧。
5.将包好的粽子放入锅内,加入清水用旺火煮约2小时,再用小火焖约3小时,即可食用。
五、绿豆鸭蛋味
材料选用:
1.糯米、绿豆各750克,花生米25克,熟咸鸭蛋蛋黄5个。
2.将蛋黄切碎与糯米、绿豆、花生拌匀即成馅。
3.取泡过的粽壳叶折成漏斗状,填入适量馅料,包好后放入锅内排紧,加入冷水浸没粽子,煮沸1小时后,改文火煮1小时即可。
烹饪方法:
1.泡过的糯米、绿豆各1000克,牛肉、陈皮各100克,猪肉末50克,葱末、姜末、食盐适量。
2.用猪油将葱末炒黄,依次放入牛肉、陈皮、猪肉末炒半分钟后,淋上麻油即成馅。
3.包时先填进拌匀的糯米、绿豆,将馅料夹在中间,再按上述方式煮熟。
六、五豆粽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虽然中国人一直有吃粽子的习俗,但甜粽子糖多热量大、咸粽子油多脂肪高,又让人们对此敬而远之。五豆粽,既满足人们的食欲,又保证了营养健康。
"五豆粽"以清热解毒、消暑祛湿、健脾和胃的绿豆、红豆、花生、眉豆和糯米等豆类、粗粮为原料;又以性味清凉、兼有治病功效的粽叶包裹,不仅美味,还非常适合夏天作食疗用,老幼咸宜。
原料:白糯米360克、红豆60克、绿豆60克、眉豆60克、花生60克、玉米80克、粽叶24片。
烹饪方法:
1.将糯米、红豆、绿豆及花生分别洗净放在冷水中泡2小时,眉豆洗净在冷水中泡1小时
2.沥干水分,拌匀糯米、红豆、绿豆、花生、眉豆及玉米,加糖调味
3.粽叶洗干净,在热水中泡2小时后,擦干。
4.取出2片粽叶,交叉叠起折成三角顶部,加入适量糯米混合物,将头尾折好。两边再包裹上另2片粽叶,折好后用细绳包扎,即成五豆粽。
5.上笼蒸20分钟即可食用。
七、海南柊叶蛋黄肉粽
烹饪方法:
1、清洗柊叶,浸泡一夜后用水煮至叶子由绿变黄,这样可以去除其苦涩,煮好后擦干的柊叶,便是裹粽的粽叶了
2、淘洗糯米后沥干水分,加适量盐拌匀。通常一斤糯米可以包4、5个粽子
3、猪腿肉切成大小合适的方块,用适量蒜蓉、五香粉、料酒、味精、生抽等调料腌好
4、根据个人口味准备好咸蛋黄、虾(干湿自选,一般使用虾干为多)鸡翅等辅料
5、用两、三张粽叶围出一个方锥体底部,先添加一部分糯米,再依次添加猪肉、咸蛋黄、咸鱼肉、虾等配料,最后再加入适量糯米盖住所有配料,用粽叶层层包裹住,圈绳扎紧,打结即成粽子
6、把粽子放进锅,加入清水,水量以没过粽子,离锅盖3-5厘米为宜。开大火煮。烧开后,转小火煮6-8小时即可
八、海南五色粽
烹饪方法:
1.先把糯主用猪油或花生油炒至闻有香味,就取出分别装进五个盒子里。
2.用野生植物的叶液一盒染成一种颜色,分别染成红、黄、蓝、黑、白王色。再加入腌好的野味,如山猪肉、黄肉、鹿肉等或家禽肉。
3.用树叶或芭蕉叶包裹,每种颜色的糯米包一种,再用麻绳捆住。粽子的形式呈圆柱形,大小随意。煮粽子时,水要浸没粽子,如果分多锅煮,五种颜色的粽子每锅都要有,其意喻吉祥。煮约两小时,粽子发出浓厚的芳香味时就可取出食用了。
九、鱼香荷叶粽
原料:三宝米1杯、糯米1/2杯、鱼肉80克、萝卜干末20克、香菇2朵、虾米5克、姜片3片。
调味料:酱油2大匙、米酒1大匙。
烹饪方法:
1.洗泡好的三宝米和糯米混合,加水1/2杯,置电饭锅中蒸熟(非电子锅,外锅加水1/2);荷叶泡水备用。
2.鱼肉洗净,切片;萝卜干末洗净,沥干水分;香菇对切泡水至软;虾米洗净备用。
3.锅烧热,入油将虾米炒香后,加入香菇炒香后取出备用。
4.锅烧热,入油将姜片炒香后,加入鱼片及调味料以小火煮100分钟。
5.取小蒸笼铺上荷叶,放入煮熟的三宝糯米饭,再放入做法(3)与(4)之材料,续加入三宝糯米饭,将荷叶包好,置电饭锅蒸熟(外锅加1/2杯水)即可。
十、八宝粽子
原料:苇叶500克,糯米1000克,小枣50克,薏仁50克,红豆50克,绿豆50克,金橘75克,青梅50克。
烹饪方法:
1.苇叶用开水焯一下冷却待用,糯米洗净用冷水泡24小时后待用。
2.将小枣、薏仁、红豆、绿豆用水泡开;金橘、青梅切成粒。
3.糯米和加工好的配料混合包入苇叶中,用水煮2小时即可食用。
十一、鲜果粽子
原料:红枣或者栗子、白糯米
烹饪方法:
1.首先将红枣或者栗子切成粒,白糯米泡在冷水里三四个小时。
2.然后按照一层米、一层馅的顺序,一共包裹上三层米、三层馅,最后将这些原料用芦苇叶包裹起来,煮熟了即可。
十二、豆沙粽
原料:小红豆、白糯米、切成块的红糖。
烹饪方法:
小红豆放进锅里煮烂煮好,煮好以后把红豆和豆沙过滤出来,再把豆沙和煮好的红豆加点面粉搅拌好拌成豆泥,再把豆泥分成小份每个里都放上切好的红糖包裹好,白糯米泡在冷水里三四个小时,然后按照一半米、一个豆沙馅,再放一些米。用棕叶包成三角菱形再用草绳绑起来,煮熟了即可。
十三、顶级养身粽
原料:紫米、银杏、瑶柱、鲍鱼、板栗、香菇、五花猪肉、咸蛋黄、虾、白糯米、肉酱、花生。
做法:第一步,板栗、香菇、五花猪肉、咸蛋黄、虾、白糯米、肉酱、花生的加工方法和古味肉粽相同。紫米要泡在热水里,时间需要6个小时左右。泡好以后,将紫米用文火小炒,炒出香味,但是不要炒得太软。瑶柱和银杏也需要事先煮熟了。鲍鱼最好用干鲍鱼,提前7天就要放在水里泡。第二步,将6成的白糯米和4成的紫米拌在一起,加上其他的原料,用台湾竹叶包裹成4个角,放入水里煮一个半小时。
十四、拉沙沙央粽
用料:糯米600克,香叶4片,黄梨即煮料1包,葱头仔3汤匙,蒜米1汤匙,白兰地油3汤匙,生抽半汤匙,粽叶适量,粽绳适量
馅料:鸡800克,薯仔400克,大葱头3粒,虾米80克
香辣炒饭即煮料2汤匙,鸡精1茶匙
生粉3茶匙,马拉栈1茶匙
做法:将鸡肉斩件,薯仔和大葱头粒,加入其他馅料拌匀。洗净糯米,浸水半小时,香叶切6公分长,葱头仔和蒜米切碎。烧热锅,放入白兰她油,爆香葱头仔和蒜米,加入糯米和黄姜即煮料和生抽,炒均。用粽叶2张,折叠成漏状,放入炒香的糯米1汤匙,加入馅料、香叶,再加入1汤匙的糯米在上面。将粽绳把粽子扎好,放入气压煲中煮30分钟,即可趁热食。普通煲须2小时。
十五、槟城娘惹粽
用料:糯米600克,猪肉/鸡肉碎250克,虾肉150克,葱头仔120克,糖冬瓜120克,蒜米2茶匙,花生碎4汤匙,芝麻3汤匙,香叶4片,粽绳适量,粽叶适量调味料:芫茜仔粉2汤匙,胡椒粉1汤匙,鸡精1茶匙,沙姜粉2茶匙,生抽11/4汤匙,糖半汤匙,盐1茶匙,黄姜1茶匙,水半杯,红鹰油4汤匙
烹饪方法:
将糯米洗净,净,浸水2小时,沥干水分,加4汤匙油和2茶匙盐,搅匀。烧热4汤匙在锅中,爆香葱头仔和蒜米,加入猪肉、虾肉糖冬瓜和调味料,炒好待冷。把粽叶折成斗形,加入糯米和馅料,用绳裹紧。把粽子放入沸水中煮约2小时取出供食。
十六、香芋肉粽
用料:糯米450克芋头550克眉豆150克芋头饭即煮料1包胡椒粉1茶匙麻油1茶匙葱头仔(切碎)2汤匙蒜头(切碎)1汤匙粽叶适量红鹰油适量
馅料:鸡猪肉切块600克粟子100克虾米50克冬菇20朵咸蛋黄10粒
调味料:五香粉1茶匙壕油1汤匙胡椒粉1茶匙麻油1茶匙
生抽1汤匙,酒1汤匙,晒油半茶匙,鸡精半茶匙,糖半茶匙,盐1茶匙。
做法:糯米和眉豆洗净,浸水半小时。芋头去皮,洗净,切粒,包油。烧热油在锅中,爆香葱头和蒜米,倒入A料,炒香,待用。把猪鸡肉(加2茶匙生粉)粟子,虾米,冬菇和调味料抖匀。用粽叶折成筒状,放入炒好的糯米,加入馅料,再盖米,折成三角形,用粽绳扎好,放入烧滚水的气压煲中煮30分钟即热普通煲须2小时。
原料:猪前臀尖,糯米
肉和米的比例是3:5左右(即3斤肉,5斤米的样子),酱油,盐,白糖,鸡精,料酒嘉兴肉粽
制作材料:
主料:糯米1000克,猪腿肉600克
调料:酱油50克,白砂糖27克,盐25克,白酒5克,味精1克
粽子的特色:形态美观别致,箬香芬芳和润,肉质酥烂鲜嫩,肥糯可口不腻。
十七、嘉兴粽子
1.选用7~10厘米宽的伏天粽叶,放在开水锅内煮3~5分钟,使其回软,捞起用清水洗净,沥干
2.糯米放入淘箩,用清水淘净,连箩静置约15分钟,沥干水,将米倒入木盆内,加入糖20克、盐15克及酱油50克拌匀
3.将猪腿肉去皮,按横纤维分别肥瘦切成长方小块(每块约重20克),放入大盆,加糖7克、盐10克及味精、白酒,反复搓擦,使用料渗入肉内,直至泛出白沫时止
4.左手拿粽叶2张,毛面朝下,宽度1/5相叠,右手另拿1张粽叶,光面朝上,约1/3相叠接在左手粽叶的尾部将粽叶接长,在总长的2/5处折转,两边相叠约3厘米成漏斗状
5.左手托握粽叶,右手放入糯米40克,肉3小块(二瘦一肥)按瘦、肥、瘦顺序横放米上,再盖上糯米60克,铺平,将长出部分的粽叶折转,盖住米,包成囚角矮壮长方枕头形,用绳绕折至八成紧即可,照此法逐一包好
6.锅中放水烧沸,然后将包好的粽子下锅,水面要高出粽子约3~5厘米,用竹架和石块放在粽上压实,用旺火煮2小时,再用小火煮1小时即熟。
十八、台式粽子
材料:长糯米、猪肉、香菇、咸蛋黄、酱油、糖、五香粉、盐、粽叶、粽绳。
做法:将糯米洗净,泡3小时备用;把猪肉切成长约4公分,宽2公分的长条;香菇泡软后,去蒂切成条状;再将猪肉、香菇以酱油、五香粉、盐、糖等调味料腌2小时;咸蛋黄切半备用。洗净粽叶及粽绳,取2张粽叶,在三分之一处折成漏斗状,在漏斗中舀入一半糯米,放入猪肉、香菇、咸蛋黄等馅料,再加上糯米填满,接着将多余的粽叶折回盖住漏斗包裹好,用绳子在粽腰处扎紧打结,做好后放入锅中,以水盖过粽子,用中火煮2小时,熟透了便可食用。
十九、灌汤粽子
材料:粽叶、糯米、白糖、果仁、果脯等
制作方法:先做馅料,用白糖添加果仁、果脯做原料,经过压制厚切成一个个小方块,将切好的小方块馅料裹上糯米面,做成一个个"小汤圆",然后包在粽子里,煮好以后将粽子切开一分为二,就会发现里面汤汁淋漓,咬上一口香糯爽口。
二十、肉粽
材料:糯米、瘦肉红枣、粽子叶(60片左右,没用完),马莲叶、酱油、盐、鸡精、糖
做法:
1、糯米泡水泡5个小时左右,上午泡的,下午开始包;
2、肉馅需要调下味,大概就是放酱油,盐,鸡精,糖(不放葱姜蒜哦);
3、大枣用水泡下(最好去核,吃起来方便)
4、粽子的形状正规的应该是市场上卖的那种4个角得立体状,包起来很难,3角型的很好弄,MM们可以试试哦。 怎么包粽子?
5、每个粽子里我放了3个枣,糯米需要多放些,要不然包出来没有啥效果,最后绑起来的时候一定要绑结实了,要不然会煮漏的。
6、上锅蒸了一个小时,大火,一个小时候又闷了半个多小时,然后上桌,开吃。
史籍记载端午节祭祀先祖,其实是后人赋予的内容。
古人对端午其实有种种说法。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4]
西汉把粽子做为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枭羹"。《史记》"孝武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4]
西晋周处称呼粽子为"角黍",《风土记》中有"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4]
200年后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按《齐谐记》说法,因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龙所窃,因此创造了粽子这种形色。因为蛟龙怕楝叶、绿丝。可见人们对忠义之士感情之弥笃了。[4]
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话说当年屈原投身汨罗江之后,百姓莫不感叹哀伤,空有抱负的屈子就这样离开了楚国,实乃国家损失。所以百姓为免让鱼虾侵蚀屈子,就纷纷将米粮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只顾吃这些米粮而不损伤屈子肉身。 而后,据古书记载,是屈原托梦百姓说,米粮投入江中实则被江中的蛟龙所食,如果用艾叶包裹,再绑以五色绳,则可以免遭蛟龙吞食;这才有了后来的粽子。[4]
另有民间传说:包粽子其实是暗示屈原是被绑着扔到水里害死的,并不是自杀的。[4]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却说:"糉",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制作,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4]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5]
折叠获得荣誉地球上最早
江西德安县文物部门于2010年12月在一座宋代古墓里发现了两个实物粽子,据考证,这是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实物粽。[6]
该古墓位于德安县城郊,葬于公元1274年。墓主右手拿一根长40厘米的桃枝,桃枝上吊有两个棱形粽子。
粽子长6厘米,宽3厘米,分别系于桃枝两边,外皮为粽叶,苎麻捆扎。专家介绍,早期粽子有祭奠之意,放入棺木中以示亲属的哀悼。两个粽子成双成对,象征吉祥如意。[6]
历史最悠久
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特点是只用糯米,无馅,煮熟后晾凉,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浇以蜂蜜与黄桂酱――白糖腌桂花酱。[7]
体积最大
大肉粽产于广西南宁,每只重约两斤,以肥猪肉、绿豆为馅,清香、软糯、甘润、膏腴不腻。广西壮族出现过最大的粽子,它是将芭蕉叶垫在一个特大的方形笼格中,内放50公斤淘净并拌有酱油的糯米,再拌入一只去皮骨、切成小方块的猪腿的肉,面上覆一层芭蕉叶,隔水蒸熟,这种粽子壮族人叫"口粽粑",可供一家三口吃两个月。据香港的媒体介绍,香港有9位老人,曾经包了1只重36公斤的粽子,供250人食用。1989年端午节,台湾彰化县曾制作一只特大粽子,重达350公斤。广东一带包的粽子个儿特大,煮熟后1只粽子端到桌上,四个年轻人居然没法将它吃掉。[8]体积最小
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庙,绿波廊、湖心亭两处皆有。长约寸许,形如枕头,火腿为馅,小巧清鲜;湖心亭以为茶食,甚妙。
在上海一些酒楼饭馆中,宴席点心供应"迷你粽",小得像手指一般,每50克糯米加4小块火腿,可包4只小粽子,白线缠绿叶,玲珑淡雅,真象一件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舍不得剥而吃之。
最早速冻品种
1995年,三全食品研制出了中国食品行业第一颗速冻粽子,至今坚持推动粽子行业的发展创新。
折叠注意事项折叠食用禁忌1.吃粽子时最好能同时喝茶水,帮助吞咽和消化,有节制的食用,一次少吃一点,可选择迷你粽子
2.吃粽时应该搭配凉拌青菜、水果沙拉,缓解肠胃不适
3.粽子要充分加热,煮热变软后才能吃;
4.如有胃病的人吃粽子可选白米粽,别蘸糖,不要吃得太甜
5.有胆结石、胆囊炎和胰腺炎的病人,不要吃肉粽、蛋黄粽等脂肪、蛋白含量过高的粽子。
6. 食用前需充分加热至软。
注意事项:
一个普通的咸肉粽子,含米量约一碗左右,热量约为400至500卡路里。因此,专家建议,吃粽子,女性一天最好不要超过3个,男性最好不要超过5个。
吃粽子的同时,搭配蔬菜、水果可帮助肠、胃蠕动,可以避免因吃粽子引起的肠、胃道消化不良。
此外,睡前两小时最好别吃粽子,不要碰含水分很多的寒性瓜果类,比如西瓜,以免造成腹泻或腹痛。
粽子应趁热吃,加了油脂、肉、蛋黄的粽子更不宜冷吃,对于消化能力差的人来说尤其要注意。有些质量差的糯米在冷后会有变硬现象,五谷杂粮粽子冷后的回生现象更明显。
粽子属于主食,三餐都可以吃,早餐甚至更合适。因为早餐通常食欲不振,饮食数量较少,清香温热的粽子吃起来方便。
素粽子的热量没有传说中那么高,但毕竟属于粮食,吃了粽子就要相应减少米饭、馒头、面条等主食,否则会带来过多的淀粉引起体重上升,还可能过于饱胀引起消化不良。一般来说吃一个大粽子减一小碗米饭即可。
折叠制作禁忌粽子的热量依其"大小"、"内容"不同有所差别,"肉粽"每个热量约含450至600卡,台式肉粽由385至671卡,平均495卡,而湖州粽则由400至520卡 ,平均459卡,肉粽的内容物当然也直接影响它的热量,如使用五花肉和使用叉烧肉当配料,所含热量自然不同。
包粽子时,最好选用符合"三少一多"(少油、少碱、少糖、多纤维)素材,增加粽子的纤维质,或将糯米混加普通大米,增加粽子的纤维;
另制作豆沙粽时,建议以"植物油"取代猪油,可降低粽子的热量。裸粽热量较一般粽子少,每个热量约含210至250大卡;碱粽也因体积小,相对热量较小,热量在未沾糖前约为100至120卡,沾糖后则含120至150大卡;"豆沙粽"每个热量约含500至600卡,在粽子王国中,它的热量可以数一数二,因除了砂糖或蔗糖含量较高外,豆沙粽多以猪油炒过,所以热量增加很多。
注重高纤:粽子使用的糯米所需消化时间较长,胃肠排空需时较久,容易造成胃酸过多、腹胀或肚子闷痛等消化不良的症状,若主料能以部分的杂粮米、红豆、薏仁、山药、芋头或红薯取代,不仅可增加纤维质含量,减少肠胃负担,更有益于健康。
少油低热量:肉粽早已成为"粽族"中的主角,但它的缺陷是饱和脂肪含量高。如果能改用瘦肉,甚至以鸡肉、海鲜或鱼肉取代。
营养成分的标示包括每份重量或每100克所含的热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与钠含量,但消费者常误以为营养标示上的数据就是一个粽子提供的热量与营养素,正确的方法是以每份的重量或每100克与一个粽子的实际重量去换算。因此,养成阅读营养标示的习惯,购买符合个人需求的粽子,才能让这个端午节既美味又健康。
食物搭配:端午节前后可别餐餐以粽果腹,而忘记其他种类食物的摄取,因为粽子一般只能提供六大类食物中的主食、肉类与油脂。建议搭配时令蔬菜,餐后来一份水果。
适量:不宜吃太多,吃后不能立刻喝冷水,粽子是糯米做的性热,遇冷凝结不消化,腹胀.
与食物的搭配
1. 茶
超甜的粽子,如枣泥、豆沙等,配薄荷茶、绿茶。能增进葡萄糖的代谢,清热去腻。
特别油的粽子,如鲜肉、火腿、香肠等,配普洱茶、菊花茶、山楂茶。帮助消化。
2. 木瓜,菠萝 清甜消食,缓解吃完粽子后嘴里油腻的感觉,这种吃法既美容又助消化。
不宜食人群
粽子清香淡雅,软糯滑腻,口味多样,颇受人们喜爱。然而,制作粽子的原料糯米,油性及黏性较大,过量进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并由此产生胃酸分泌增多、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所以不可贪食。 粽子蒸或煮熟后,能释放出一种胶性物质,进食后会增加消化酶负荷,兼之其性温滞气,吃多了会加重胃肠负担,故以下人群最好不食或少食:
1.心血管病患者:肉粽子和猪油豆沙粽子所含脂肪多,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2.老人和儿童:粽子多用糯米制成,黏性大,老人和儿童如过量进食,极易造成消化不良。如果一定要吃尽量选择小粽子,尤其是含有粗粮、薯类的粽子、不加油不加肉的粽子,吃时要细嚼慢咽,便于消化。
3.胃病、肠道病患者:粽子蒸熟后会释放出一种胶性物质,吃后会增加消化酶的负荷。患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的人若贪吃粽子,很有可能造成溃疡穿孔、出血,使病情加重。过于油腻的粽子,也会引起消化不良、胀气,使疾病加重。
4.糖尿病患者:粽子中常有含糖量很高的红枣、豆沙等,如果不加节制,就会损害胰岛功能,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
折叠挑选方法要做到五小心:
一要看看粽子标签上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别买变质粽子;
二要小心粽子的口味变化,如果尝到粽子馅有点酸、有点发苦、口味不正,不要再食用;
三要小心粽子的质量,一定要买商场、餐饮企业、超市的正规粽子;
四要小心粽子的外包装,买安全、卫生的粽子;
五要小心吃粽子是不是对路,有胃病的不要吃太甜的粽子,有胆结石、胆囊炎和胰腺炎不要吃肉粽、蛋黄粽和太油腻的粽子。
折叠携带禁忌23个国家禁止粽子入境
端午节临近,一些市民在携带、邮寄粽子进出境时遇到了因检疫风险而遭拒的尴尬:有的国家禁止大陆粽子入境,有的则禁止特定品种入境。我国对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粽子入境也有规定。德国、法国、西班牙包括中国台湾等23个国家和地区禁止大陆粽子入境。
上述国家和地区为何要禁止粽子入境?这是因为一些粽子含有肉类成分,存在携带禽流感、口蹄疫及其他疫病的风险。而且,粽子经长时间旅程易变质,所以不少国家对粽子入境采取限制。
一些国家禁止粽子入境也分类别:荤馅粽子,许多国家禁止入境;有的国家禁止生粽子入境,放行熟粽子;有的生熟一律禁止入境。
如果想从国外携带邮寄荤馅粽子入境,也存在被扣的风险。[9]
河南省粽子专项抽检合格率100%
2014年5月27日,端午节即将到来,连日来,河南省质监局对河南省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生产企业的粽子产品进行了专项监督抽检。5月27日,省质监局发布公告称,此次抽检实物质量合格率100%,较去年同期提高了3.6个百分点。[10]
本次共抽检了全省32家粽子生产企业的70批次产品,重点对粽子产品的酸价、过氧化值、糖精钠、菌落总数等涉及人体健康的质量安全指标及标签进行了检验。抽检结果表明,河南省的粽子传统品种多,质量整体水平较好。[10]
本次抽检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是:共有3家生产企业3批次粽子产品标签标注不规范。其中,1批次样品未标注制造者的厂名,1批次样品未标注营养标签,1批次样品未标注产地和营养标签。其主要原因是生产企业对有关标准的理解不够到位。[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