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精华2
注册时间2021-7-1
威望1241
金钱10439
贡献7969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威望- 1241 点
贡献- 7969 次
金钱- 10439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23-6-21 00: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雅言”是春秋时期的普通话吗/毕罗
自五四白话文运动泛滥以来,尤其是经历近半个多世纪文化极端主义为患,汉语文的传统出现了明显的断裂。造成的後果之一,是当今学界的语文素养,特别是文言的阅读能力大大下降。“雅言”一词的误解即为一个例子。
今天有不少人用当代之事理解古人之文。把雅言说成是春秋时代的民族共同语,就像今天的普通话。
那么,这样的解释是如何证明的呢?全凭想当然。他们说,《论语》上有:“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孔子周游列国,学生众多,如果没有一种普通话作为共同语,势必语言不通。可是文献上孔子没有使用翻译的记载,因此孔子说的“雅言”就是当时的汉语“普通话”。由此“考证”出中国自古以来就实现了“语同音”。
有点常识和生活经验的话,不难知道这都是站不住脚的。社会的教育水平是逐步提高的,春秋时代的教育普及程度远低于现代。现代中国,在广播电视普及之前,“国语”、“普通话”的推广尚且收效甚微,何况两千多年前诸侯林立的中国了。
上世纪已经有记录声音的技术发明应用。中国历史上的名人留下了相当多的语音录音。例如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等。这些人都各用各的乡音,他们活动范围内交际的人,各地都有,可他们并没有用翻译,他们是怎么交流的呢?比如共产党内吧,毛泽东、刘少奇是湖南人,说湘语,朱德是四川客家人,说四川官话,叶剑英是广东梅县人,说客家话,陈伯达是福建人,说闽语,张闻天是无锡人,说吴语,周恩来是淮安人,说江淮官话,……等等,没听说谁说国语说普通话的,那他们交谈、开会时,难道都带翻译?
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大中小学的教师,能操普通话的还少之又少。大部分老师都用各自的方音教学。
著名画家、散文家、教育家丰子恺《教师日记》中记载,抗战初他逃难到广西,在乡下一所中学任教,教国文和美术。丰先生是浙江嘉兴人,说一口吴语,当地学生也不会说“国语”。丰先生在第一堂国文课上对学生说:本来应该是老师学你们的语言,可是老师年岁大了,学语音比较困难了,所以请你们来适应老师的语音。于是,丰子恺拿出课本,用吴语语音朗读课文。就这样,学生熟悉了老师的发音,彼此交流无碍。
既然当代人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从前不同方音的人用汉语交流,并不存在多大的隔阂,那么,以孔门弟子乡音不同断言孔子必说一种普通话,当然只是毫无根据的臆想。
为什么不同乡音的人可以自由地交流而无需借助翻译人员呢?道理很简单,他们用的是统一的词汇系统,也就是书面词汇。方言之难懂,主要的不在语音,而在词汇。语言系统中,词汇繁多,而音素数量极为有限。方言的语音系统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大家使用相同的词汇,互相熟悉一段时间,便不难晓知各自的意思。所以孙文与蒋中正尽管语音殊异,可以亲密交谈。广东人叶剑英在常委会中自然也不需专配译员。而湖南人毛泽东在大会上做报告,也无需说什么“国语”。
事实上,《论语》本身也否定了“雅言是普通话”的臆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明明是说孔子的雅言,只用于讲解“诗”、“书”(後代儒家称为诗经、书经)这些典籍和举行礼节仪式时的用语,至于日常生活与人交谈,当然仍是“俗言”。
汉代扬雄的《方言》是语言学的宝贵资料。扬雄记录的“方言”,是与“通语”相对的。值得注意的是,《方言》一书从始到终只谈词汇,毫不涉及语音。例如:
“娥、泽,好也。秦曰娥,宋魏之间谓之泽,秦晋之间,凡好而轻者谓之娥。自关而东河济之间谓之媌,或谓之姣。赵魏燕代之间曰姝,或曰妦。自关而西秦晋之故都曰妍。好,其通语也。”
“好”是通语,“娥”、“泽”、“媌”、“姣”、“姝”、“妦”是不同方言区独特的方言词。这此方言词相当于不同方言的一组同义词,都含有“好”的意思,用通语说,则都用“好”。这里的通语、是不同方言区共同通用的词。
这就好比你提一个建议:“明天我们去西山看红叶好不好?”说河南话的可能说:“中”,说广东话的也许说“得”。这“中”、“得”就是河南、广东的方言词,而“好”则是通语词。
那么,“雅言”究竟是什么呢?孔颖达疏:“雅言,正言也。”即典雅正式的语言,李泽厚译为“文言”,这是最准确的译文。李泽厚说:“中国一大特色是言(口头语言)文(书面语言)的殊途同归。……中国书面语言对口头语言有支配、统率、范导功能,是文字(汉字)而不是语言(口头语言)成为组合社会和统一群体的重要工具,这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征。”这样理解,才能使读者豁然开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