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21-6-8
威望281
金钱1111
贡献655
高级会员

威望- 281 点
贡献- 655 次
金钱- 1111 枚
|
本帖最后由 一笑间 于 2023-6-20 22:55 编辑
反切注音法说明汉代以前文人就已经认识道了同韵与同声调的区别。
反切原理
用作反切的两个字,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简称切上字或上字,后一个字叫反切下字,简称切下字或下字。
被注音字叫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反切的基本原则是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音。例如,《广韵》"冬,都宗切",就是用都的声母、宗的韵母和声调为冬注音。反切的产生,是为了补救读若、直音注音方法的不足,是汉字注音方法的一个巨大的进步,标志着汉语语音学的开始。
所以,汉代的押韵就已经在成熟的运用。
南朝沈约等人是发展运用四声的推动者。
切韵是把已知的韵部与四声的认识与南北差异进行对照,编写完成。
《切韵》是在隋文帝开皇(公元581-600年)年间,陆法言的父亲陆爽在朝廷做官时,由陆法言执笔把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这八个当时的著名学者(这八人没有人是江东籍贯)到陆法言家聚会时讨论商定的审音原则记下来,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编写完成的。
《切韵》原书久佚,近世也陆续有该书的残本出土,得以与《广韵》相印证。全书以韵目为纲,共分193韵;韵又按四声归入平、上、去、入四部分。同韵的字又以声类、等呼排序。于是同音字全被归在一起。每一音前标以圆圈(称为韵纽),头一字下以反切注音。每字均有释义。
切韵音系
折叠综述
学界普遍认同,《切韵》反映了当时汉语的语音。这一语音系统完整也保存在后来的《广韵》,甚至《集韵》等书中。因此将依据后两者复原出来的语音系统称为"切韵音",作为中古汉语的代表。但这个"切韵音"应该如何理解呢?有学者认为,它就是当时某地,譬如洛阳的实际语音(学界主流一般认为,切韵代表了南北朝晚期金陵、洛下(今洛阳)两地士族所使用的语音)。但也有学者认为,陆法言是河北人,颜之推是山东人。陆法言《切韵序》又说:"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萧颜多所决定。"如果仅是记录实际语音,何须讨论决定呢?因推"切韵音"起码是折衷了南北的音系(所谓南北音系主要应当是指同出于洛阳旧音一系的金陵、洛下两支当时的官音。而非的南北汉语方言)。
《切韵》规范了韵书修撰的体例,从隋唐至近代一直沿用不废。而其归纳的语音体系,经《唐韵》、《广韵》、《集韵》等等一脉相承的增补,一直是官方承认的正统。
360百科解释水平韵
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193个韵部。
唐初,许敬宗奏议合并、修整韵书。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孙愐编制《唐韵》(原书已佚失),是《切韵》的一个增修本,全书5卷,共195个韵部,与稍早的王仁昫的《刊谬补缺切韵》同,其上、去二声都比陆法言《切韵》多一个韵部。
北宋陈彭年编纂的《大宋重修广韵》(《广韵》)在《切韵》的基础上又细分为206个韵部。但《切韵》、《广韵》的分韵都过于琐细,后来有了"同用"的规定,允许人们把临近的韵合起来用。
直到了金朝,有江北平水(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其书今已散佚,只能从元初黄公绍、熊忠的《古今韵会举要》一书了解到一些概况。
公元1223年,山西平水(平水为隶属于金朝河东南路绛州之乡级行政区)官员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为106个韵部。
元初阴时夫著《韵府群玉》,定106韵的版本为"平水韵"。
明代以后,文人则沿用106韵。
清代嘉庆年间,因避讳(清嘉庆皇帝的名字-爱新觉罗·颙琰),故改"琰"为"俭"。
清代康熙年间,后人所编的《佩文诗韵》、《佩文韵府》、《诗韵合璧》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共收录汉字9504个,全篇韵表采用繁体字(正体字)以便于读者检索查找。这就是广为流传的平水韵。
2001年,在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出土的古韵书《排字韵》的残片,其内容与王文郁的《新刊韵略》完全一致,具有106韵的组织,是更早的206韵的《广韵》的一种略本。
注:全部参考百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