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23-6-19 10:55 编辑
再谈平水韵与切韵的关系
我在昨天的《平水韵与切韵的关系》一文后,有如下申明:“此文今早临屏写成,全凭记忆,没有功夫查资料,还望温柔的风、兰台、刚刚、三羊等方家指正。”此文不知如何惹怒了风先生,说我“人越老越应懂得谨言慎行而不是仗着一点小权随意鼓躁些无任何证据的玩意去反传统,反经典,这会对后学造成难以估量的恶劣影响。”并勒令我“立即从理论版滚蛋”!我以为新的文革又要来了,于是夜间仔细想想,是不是我的有些话过于简略,并记忆有误,于是今早查查有关资料,再作此文! 王力助教唐作蕃先生的《音韵学教程》说:“由于《切韵》音系本来就是以‘南北是非,古今通塞’作为审音标准的,……早在唐初,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就觉得《切韵》分部太细,要求太严,都‘苦其苛细’,所以唐初礼部尚书许敬宗上书皇帝‘奏合而用之’,……”(200页)。 “宋仁忠宝元二年(1039年),丁度等奉敇”又缩了《集韵》、《礼部韵略》,它是《集韵》的一个简本。” “南宋理宗十二年(1252年),有个叫江北平水刘渊的,编了一部《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分一百零七个韵。”(201页) 这里我要特别说明的是:“平水韵”虽然自称是《壬子新刊礼部韵略》,但它的选字仍是依《广韵》而不是依《集韵》,因为《集韵》有些字音已是宋代时音,与唐代时音有些不同。 “‘平水韵’本来就不是完全根椐口语编排的,它的一百零六韵是在《广韵》的二百零六韵基础上归并的。……比如元韵,远在唐代就已经从臻摄转到山摄去了,可是在“平水韵”里面,元摄还包括《广韵》魂痕韵的字。这是作旧体诗的人最头疼的一件事,记不住,就容易犯出韵,所以一向有‘该死十三元’的怨言。”(205页) 这里,老金特别按:沈约的江东韵里,十三元字却是百分之百押韵的。因此证明唐诗的押韵是继承了永明体诗押韵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