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23-6-18 09:50 编辑
平水韵与切韵的关系
近体诗的押韵从唐开始。其押韵根椐就相当产生于宋代的“平水韵”。当时的平水韵并不是一本像《广韵》那样的一本书,它只是一个规范字表。到了清代,才有人刻印成书如《诗韵》、《佩文韵府》。 然而,唐近体诗的押韵就是严格控制在宋代才产生的“平水韵”范围,那么唐人的依据又是什么?其依据就是许敬宗奏请的“《切韵》同用独用”。《切韵》产生于隋代,唐代韵书的依据仍是《切韵》并在其基础上两次增补;第二次增补干脆命名为《唐韵》(宋代再增补后又命名为《广韵》)。 隋《切韵》为193韵,它是在南北朝时期的韵书基础上规纳成书的。其序言就说该书“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即集南北古今之韵音而成。 但诗人的作诗用韵则仍是从永明体诗的用韵继承下来的,并不依《切韵》的193部。唐近体诗本就是从永明体诗选其四言八言定为“绝句”“律诗”的,其押韵范围当然也继承了永明体韵(即沈约的四声谱韵)。然而从隋代人至唐代人如许敬宗者(包括唐太宗一干人),他们当然记得永明体韵;但出生于唐代的年青人,他们就无可适从了。此时作为考官的许敬宗就得有一个文字性的标准去录取考生,遂根据在当时的《切韵》基础上,将193韵规定了若干“同用”“独用”,使之符合人们习惯了的永明体韵。许敬宗的奏请得到了唐高宗的圣准,于是这不成文的“平水韵”范围就从唐代沿用到宋代。当宋代人编成了《广韵》(即增广切韵)之后又续编《集韵》时,就有人根据唐以来的诗人用韵,单独列出了相当于后来的平水韵字表,以供诗人作诗使用。 我这里还要说明的是,永明体诗是没有一字同义平仄两读字的(就如今天的普通话不存在一字同义多读两声一样),如“看”“听”,并不存在平仄两读。只有《切韵》论南北是非之后切韵字才出现有平仄两读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