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14|回复: 21

[转载] 有关雅言

[复制链接]

100

主题

2751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百家论坛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91
贡献
3247
金钱
4769
发表于 2023-6-17 10:5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关雅言
作者:国学之光


古代与今天普通话相对应的词汇有“通语”,“正音”,“雅言”、“官话”等等。但这些概念的具体含义都不尽相同。雅言即正言,也是文言,是与白话即口语相对应的。
今天的普通话使用的是白话,也就是说,作为记录和传承中国两三千年文明的载体的雅言在五四运动白话文革命以后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语言学界将雅言理解和定义为夏言,可以理解,古代洛阳是中心,夏的在人心目中自然就是文雅的。
但将雅言与正音混为一谈,很不准确,因为汉字表义不表音,没有证据证明孔子会河南话的语音。

古代的通语,是白话,可以理解为古代老百姓的通用语言,通语是相对的,一定地域内的通用语言也可以叫通语。例如西汉杨雄的《方言》中,就提到“秦晋通语”、“扬楚通语”、“北方通语”等等。在古代,北方各地方言基本是相通的,能够互相听得懂,但听不懂南方话,称为“鴃舌”。
元朝时所称的“天下通语”,就是指通行的北方话,相当于今天的官话方言。
雅言则很不同,它是全天下文人的通用语言。假如没上过学是文盲的话,不但今天的人看不懂听不懂雅言,古代人也看不懂听不懂雅言。我举个例子,在2000多年前西汉的司马迁写的《史记》,描写刘邦:“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 南北朝的裴駰集解引三国时的文颖曰:“准,鼻也。”《后汉书》描写刘秀“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准”,唐朝的李贤注曰:“隆,高也。许负云:‘鼻头为准。’”许负也是西汉人。也就是说在西汉的时候,准就是鼻的雅言,隆准就是高鼻头的雅言,之所以要注释,是因为当时的普通人听不懂。古代出现过很多有名的像东汉的郑玄这样的经学大师,对前世典籍进行注解,就是这个原因。

作为雅言的文言,是历经数千年天下文人广彩天下语言约定俗成的,并非完全源自河南话。换句话说,古代的河南人洛阳人未必会说雅言、懂雅言,比如白居易是河南人,他被称为白话诗人,我们都知道他为了讲求通俗易懂,写的诗要让不识字的老太太听懂,老太太听不懂的就改。

东晋的永嘉南渡,使得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移到健康,即今天的南京。为维护华夏正朔的尊严,以洛阳话为代表的中州音成为文人心目中的“正音",在此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洛阳音在历朝历代的读书人心目中都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的标准音,也就是说,古代文人的读书音,也即雅言的语音公认是洛阳音。当然,能不能真正学会洛阳音是个问题,因为晋朝之后,洛阳再没做过华夏一统的首都。一方面,古代没有一本韵书以洛阳音为标准。另一方面即使有这样一本韵书也学不会,因为韵书不能传声,河南话和山东话发音基本一样,腔调不同,这样的区别在韵书上根本体现不出来。所以自古有各种各样的韵书,但南方文人会写一首好文章,但不会说北方话,例如康有为、章太炎这样的大学者与北方人包括与皇帝交流还需要翻译。在现实的实际运用中,古代普通话的语音,即雅言的发音通常体现的是首都方言的语音。可以想象,宋朝的首都是开封,当时的普通话发音肯定是开封话,而不会是洛阳话。明清也一样,首都在北京,让天下人尤其让北京人学说洛阳话很不现实,想学也学不会,没法学。清朝雍正乾隆在南方推普失败就是最好的例子,学不会官话不准参加科举这样的政策都没用,让他们学天子脚下而且学了很有用的北京话都学不会,更不用说学说用不上的洛阳话了。所以,也可以这样说,历代文人强调应以洛阳音为正,实际上更多是一种口号,一种向往。

总之,雅言可以理解为文雅之言,也称正言,亦即文言,与俗语、白话相对,他强调的是一种语义的表达方式,是言的内容,是“彼此”而不是“那这”,是“父母”而不是“爹娘”。

古代从来不用雅言一词来表示正音,表示正音的词,叫雅音。明朝开始出现的“官话”一词与雅言不同,官话实际就是指北京话,它更多强调的是语音一面。对外地人来说,你学得了一口标准的京腔,就是学得了标准的官话,不管你会不会说之乎者也,识不识字。

100

主题

2751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百家论坛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91
贡献
3247
金钱
4769
 楼主| 发表于 2023-6-18 17: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雅言即正言,也是文言,是与白话即口语相对应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主题

2751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百家论坛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91
贡献
3247
金钱
4769
 楼主| 发表于 2023-6-18 17: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的普通话使用的是白话,也就是说,作为记录和传承中国两三千年文明的载体的雅言在五四运动白话文革命以后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主题

2751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百家论坛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91
贡献
3247
金钱
4769
 楼主| 发表于 2023-6-18 17: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将雅言与正音混为一谈,很不准确,因为汉字表义不表音,没有证据证明孔子会河南话的语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主题

2751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百家论坛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91
贡献
3247
金钱
4769
 楼主| 发表于 2023-6-18 17: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雅言则很不同,它是全天下文人的通用语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主题

2751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百家论坛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91
贡献
3247
金钱
4769
 楼主| 发表于 2023-6-18 17: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从来不用雅言一词来表示正音,表示正音的词,叫雅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8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2
贡献
7952
金钱
10412
发表于 2023-6-18 23:46: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帖好,比理论版和奇谈怪论版的那两个强了万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8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2
贡献
7952
金钱
10412
发表于 2023-6-18 23:50: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这个问题早在风雅颂时期有个叫毕罗的就说得很清楚了,这个毕罗是南京大学文学院的一个教授,因电脑故障,暂无法转帖,如没记错的话应是雅言是春秋时期的普通话吗

点评

理论问题,讨论起来好。 讨论会存在各异,或许都有道理,或者双方有一方是错的。 但不论什么样的讨论,都要遵循一个原则,即知之谓知之,不知谓不知,不能不知强以为知不具常识的虾酱。所学一知半解,或者处于完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6-19 05: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主题

2751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百家论坛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91
贡献
3247
金钱
4769
 楼主| 发表于 2023-6-19 05:5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温柔的风 发表于 2023-6-18 23:50
其实这个问题早在风雅颂时期有个叫毕罗的就说得很清楚了,这个毕罗是南京大学文学院的一个教授,因电脑故障 ...

理论问题,讨论起来好。

讨论会存在各异,或许都有道理,或者双方有一方是错的。
但不论什么样的讨论,都要遵循一个原则,即知之谓知之,不知谓不知,不能不知强以为知不具常识的虾酱。所学一知半解,或者处于完全摸象,那就要有自知之明,不再传播谬论和无知。
在理论面前,还是要严谨老实,没有这个基本原则,讨论意义全无,只剩下了打架。

原来毕罗是教授?不知他都学了些什么?谬论较多且颇多是常识性错误。

点评

“雅言”是春秋时期的普通话吗/毕罗 自五四白话文运动泛滥以来,尤其是经历近半个多世纪文化极端主义为患,汉语文的传统出现了明显的断裂。造成的後果之一,是当今学界的语文素养,特别是文言的阅读能力大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6-20 23: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8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2
贡献
7952
金钱
10412
发表于 2023-6-19 06:48: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毕罗的观点跟主帖的观点是一样的,其根据钱穆先生把雅言释为文言的观点也是把雅言跟官话通语之类分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8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2
贡献
7952
金钱
10412
发表于 2023-6-19 07:06: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主帖上把通语分为文言通语,白话通语和方言通语就很好,如爸妈是当今白话通语,爷娘是北方话通语,也是古代北方的通语,梅州的通语是爷哀,但文言的通语是父母,父母是古今文化人的通语,这样的分别就很清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主题

2751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百家论坛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91
贡献
3247
金钱
4769
 楼主| 发表于 2023-6-19 07: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毕罗不知叶嘉莹: “叶嘉莹是谁?他懂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8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2
贡献
7952
金钱
10412
发表于 2023-6-19 07:14: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主帖上的把雅言和官话分别也很好,官话是一时一地之音,六朝官话话是建康音,唐代官话是长安音,元朝官话是蒙古音,而文言却是自先秦以来文化人的用语,它跟大字不识一个也能学得一口京腔完全是两码事,如此就把雅言与官话的关系给厘清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8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2
贡献
7952
金钱
10412
发表于 2023-6-19 07:27: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把雅言雅音,官话与正音这些关系厘清也很好,雅言的读音是雅音,官话的标准音是正音,如清代就设有正音馆,当代的普通话也有标准音,雅音的传承一靠师承,其二可以从查字书而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8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2
贡献
7952
金钱
10412
发表于 2023-6-19 07:35: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说一下的是韵书音跟读书音的分别,一般的文言读音自可从字书字典上得到,但韵读音却是必须从韵书上所得,这点王力先生有过论述,其举例是陆德明的经典释文被视为唐代读书音的典范,但其有些读音却跟切韵音是不同的,所以韵读音是以韵书为凭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8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2
贡献
7952
金钱
10412
发表于 2023-6-19 07:40: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百度上把雅言跟官话混为一谈真的是误人不浅,这些百度词条的编者是不用负仼何责任的,所以,只靠百度是不可能做出学问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8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2
贡献
7952
金钱
10412
发表于 2023-6-19 07:46: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论版和奇谈怪论版的那两个还真不是我有意去贬低他们,从其一真以来的表现看可以说这两从来就没有老老实实做学问做理论的基本态度

点评

人各有长,谁都有短板,即使完全是个诗词爱好新手所言时有不当,这都不是问题,只要是为真诚探讨,都可以允许并予以肯定。 问题在,不能没有老实严谨的学习态度,不能没有务实科学的研讨学风。这是根本。 不懂装懂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6-19 10: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8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2
贡献
7952
金钱
10412
发表于 2023-6-19 07:47: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码错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64

帖子

107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6
贡献
182
金钱
578
发表于 2023-6-19 10:5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温柔的风 发表于 2023-6-19 07:46
理论版和奇谈怪论版的那两个还真不是我有意去贬低他们,从其一真以来的表现看可以说这两从来就没有老老实实 ...

人各有长,谁都有短板,即使完全是个诗词爱好新手所言时有不当,这都不是问题,只要是为真诚探讨,都可以允许并予以肯定。
问题在,不能没有老实严谨的学习态度,不能没有务实科学的研讨学风。这是根本。
不懂装懂好为人师,一爪半麟俨然权威,只有瓶底深的占有恣意晃荡,属于无知总说新大陆,所持荒谬瞪眼欺人蒙世,旁门左道却大言不惭······这些,就是问题了,且所患严重,不惟是学风文风问题,亦是品行人格问题。
何为名,欺人的、假伪的、骄矜以至于粗鄙的,如何赢来名?赢来的是何等的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8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2
贡献
7952
金钱
10412
发表于 2023-6-20 23:5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鸣声韵 发表于 2023-6-19 05:51
理论问题,讨论起来好。

讨论会存在各异,或许都有道理,或者双方有一方是错的。

“雅言”是春秋时期的普通话吗/毕罗

       自五四白话文运动泛滥以来,尤其是经历近半个多世纪文化极端主义为患,汉语文的传统出现了明显的断裂。造成的後果之一,是当今学界的语文素养,特别是文言的阅读能力大大下降。“雅言”一词的误解即为一个例子。

       今天有不少人用当代之事理解古人之文。把雅言说成是春秋时代的民族共同语,就像今天的普通话。

       那么,这样的解释是如何证明的呢?全凭想当然。他们说,《论语》上有:“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孔子周游列国,学生众多,如果没有一种普通话作为共同语,势必语言不通。可是文献上孔子没有使用翻译的记载,因此孔子说的“雅言”就是当时的汉语“普通话”。由此“考证”出中国自古以来就实现了“语同音”。

      有点常识和生活经验的话,不难知道这都是站不住脚的。社会的教育水平是逐步提高的,春秋时代的教育普及程度远低于现代。现代中国,在广播电视普及之前,“国语”、“普通话”的推广尚且收效甚微,何况两千多年前诸侯林立的中国了。

      上世纪已经有记录声音的技术发明应用。中国历史上的名人留下了相当多的语音录音。例如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等。这些人都各用各的乡音,他们活动范围内交际的人,各地都有,可他们并没有用翻译,他们是怎么交流的呢?比如共产党内吧,毛泽东、刘少奇是湖南人,说湘语,朱德是四川客家人,说四川官话,叶剑英是广东梅县人,说客家话,陈伯达是福建人,说闽语,张闻天是无锡人,说吴语,周恩来是淮安人,说江淮官话,……等等,没听说谁说国语说普通话的,那他们交谈、开会时,难道都带翻译?

      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大中小学的教师,能操普通话的还少之又少。大部分老师都用各自的方音教学。

      著名画家、散文家、教育家丰子恺《教师日记》中记载,抗战初他逃难到广西,在乡下一所中学任教,教国文和美术。丰先生是浙江嘉兴人,说一口吴语,当地学生也不会说“国语”。丰先生在第一堂国文课上对学生说:本来应该是老师学你们的语言,可是老师年岁大了,学语音比较困难了,所以请你们来适应老师的语音。于是,丰子恺拿出课本,用吴语语音朗读课文。就这样,学生熟悉了老师的发音,彼此交流无碍。

      既然当代人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从前不同方音的人用汉语交流,并不存在多大的隔阂,那么,以孔门弟子乡音不同断言孔子必说一种普通话,当然只是毫无根据的臆想。

      为什么不同乡音的人可以自由地交流而无需借助翻译人员呢?道理很简单,他们用的是统一的词汇系统,也就是书面词汇。方言之难懂,主要的不在语音,而在词汇。语言系统中,词汇繁多,而音素数量极为有限。方言的语音系统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大家使用相同的词汇,互相熟悉一段时间,便不难晓知各自的意思。所以孙文与蒋中正尽管语音殊异,可以亲密交谈。广东人叶剑英在常委会中自然也不需专配译员。而湖南人毛泽东在大会上做报告,也无需说什么“国语”。

      事实上,《论语》本身也否定了“雅言是普通话”的臆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明明是说孔子的雅言,只用于讲解“诗”、“书”(後代儒家称为诗经、书经)这些典籍和举行礼节仪式时的用语,至于日常生活与人交谈,当然仍是“俗言”。

      汉代扬雄的《方言》是语言学的宝贵资料。扬雄记录的“方言”,是与“通语”相对的。值得注意的是,《方言》一书从始到终只谈词汇,毫不涉及语音。例如:

      “娥、泽,好也。秦曰娥,宋魏之间谓之泽,秦晋之间,凡好而轻者谓之娥。自关而东河济之间谓之媌,或谓之姣。赵魏燕代之间曰姝,或曰妦。自关而西秦晋之故都曰妍。好,其通语也。”

      “好”是通语,“娥”、“泽”、“媌”、“姣”、“姝”、“妦”是不同方言区独特的方言词。这此方言词相当于不同方言的一组同义词,都含有“好”的意思,用通语说,则都用“好”。这里的通语、是不同方言区共同通用的词。

      这就好比你提一个建议:“明天我们去西山看红叶好不好?”说河南话的可能说:“中”,说广东话的也许说“得”。这“中”、“得”就是河南、广东的方言词,而“好”则是通语词。

      那么,“雅言”究竟是什么呢?孔颖达疏:“雅言,正言也。”即典雅正式的语言,李泽厚译为“文言”,这是最准确的译文。李泽厚说:“中国一大特色是言(口头语言)文(书面语言)的殊途同归。……中国书面语言对口头语言有支配、统率、范导功能,是文字(汉字)而不是语言(口头语言)成为组合社会和统一群体的重要工具,这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征。”这样理解,才能使读者豁然开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8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2
贡献
7952
金钱
10412
发表于 2023-6-21 00:0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时跟毕罗交流时毕罗的回复
2345截图20230620235836.png
2345截图20230620235903.p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8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2
贡献
7952
金钱
10412
发表于 2023-6-21 00:5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的“通语”或“雅言”是普通话吗?
2017-04-11 09:32
作者:南开大学文学院 孟昭连

“雅言”最早见于《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今人大都以为“雅言”是指当时的普通话。如杨伯峻先生翻译此句:“孔子有用普通话的时候,读《诗》,读《书》,行礼,都用普通话。”其实这样理解“雅言”也是误解。

语言学界常有专家主张古代的“通语”、“雅言”就是古代普通话,对此,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西汉扬雄著《方言》,其中出现了很多“通语”的说法,语言学家认为“通语”与书名“方言”相对,正说明“通语”就是当时的普通话。其实这是误解。“通语”在《方言》中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只云“通语”,如:“娥、



,好也。秦曰娥,宋魏之间谓之

,秦晋之间凡好而轻者谓之娥。自关而东河济之间谓之媌,或谓之姣。赵魏燕代之间曰姝,或曰妦。自关而西秦晋之故都曰妍。好,其通语也。”第二种形式是“××通语”。如:“悼、惄、悴、憖,伤也。自关而东汝颍陈楚之间通语也。”“昲,晒,干物也。扬楚通语也。”第一种形式的“通语”容易被理解为全国通用的口语。但扬雄这里所说的“通语”,是从词汇角度谓某个地域通用同一个词,非指语音相同。“好,其通语也”,只是说“好”这个词在秦晋、宋魏、燕代等地区通用,但《方言》中完全没有涉及其读音是否相同。直到现在,“好”不但在普通话中存在,也在各地方言中存在,但普通话读音是第三声,山东话是第二声,而山西话则读第四声。只有第三声才是普通话,山东话、山西话只是方音。难道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这个“好”字居然天下读音完全相同,所以扬雄才把它称为“通语”?显然是不可信的。

尤其是第二种形式,更能说明将“通语”与普通话等同起来是错误的。所谓“扬楚通语”、“汝颍陈楚通语”,明显是指某个词通行于扬、楚,或通行于汝、颍、陈、楚,通行的地域大小是不等的。除这几种,还有“秦晋通语”、“赵魏之间通语”、“北方通语”、“中国之通语”、“四方之通语”、“楚郢以南东扬之郊通语”等说法,全书共出现了三四十种“通语”。但这种“通语”都不是普通话的意思,并不是指这些词读音也相同。把“通语”与“普通话”画上等号,纯属想当然的行为。现代普通话的第一要素是语音(尤其是声调),衡量古代有无“普通话”也应以语音作主要标准。而《方言》中的“通语”只是词汇相同,读音尤其是声调是否一致无法确定,所以与今天的普通话本质完全不同。更何况,《方言》提到的“通语”词汇才几十个,且只通行于范围有限的地域,与方言词汇相较比例悬殊,靠这几十个词汇就说当时天下有普通话,未免太过以偏概全了吧?

“雅言”最早见于《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今人大都以为“雅言”是指当时的普通话。如杨伯峻先生翻译此句:“孔子有用普通话的时候,读《诗》,读《书》,行礼,都用普通话。”其实这样理解“雅言”也是误解。

最早为《论语》作注的孔安国、郑玄,都没有将之理解为与方言相对的所谓普通话。皇侃《论语义疏》引“子所雅言”孔安国注云:“雅言,正言也。”那么“正言”何谓?郑玄曰:“读先王典法,必正言其音,然后义全,故不可有所讳也。”郑玄说的“正言其音”,容易令人引起“正音”的误解,“正音”似乎就是与“方音”相对的普通话。其实郑玄说的“正言其音”是与下句“不可有所讳”联系起来谈的,这里的“正言”是与“讳言”相对,而非与“方言”相对。所谓“讳”即避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涉及口语与书面语的特殊现象。《左传·桓公六年》说:“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公羊传·闵公元年》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表现在口语中,举凡“尊者”、“亲者”、“贤者”的名字,都要“讳言”,也就是避开不说,或改变原来的读音。表现在书面语上,要换成另外一个意思或读音相近的字,或改变原来的写法,如后世的缺笔然。但避讳有例外,《礼记·曲礼上》:“《诗》《书》不讳,临文不讳。”皇疏引此句并释云:“若读书避讳,则疑误后生。”也就是阅读《诗》《书》时,为避免贻误后学,不需避讳。因大家读《诗》《书》要避的讳有同有不同,各种讳加起来数量巨大,《诗》《书》的阅读和理解就会变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所以郑玄才说在阅读“先王典法”时,只有“正言其音”而不避讳,才能做到“义全”,后学才能正确而全面地理解。从《礼记》的规定来看,孔子不避私讳,并非个人行为,而是当时的礼法就是如此。“子所雅言”郑玄注“正言其音”,朱熹注“雅,常也”,都是指按照《诗》《书》书面语的正常发音阅读,不因避讳而改变读音。皇疏又云:“六籍皆正言,独云《诗》《书》《礼》者,举一隅余三隅可反也。”皇侃认为“不讳之书”不只是《诗》《书》《礼》,而是“六籍”即六经都需“正言”而不必避讳。显然,这里的“正言”并非普通话的意思;否则,很难理解先秦经典为何分成用普通话读与用方言读两类。

语言学家认为古代有普通话,还有一个原因,即先秦书面语的词汇、语法是基本一致的,所以口语中必有普通话才能做到。如周祖谟先生说春秋战国有“共同语”,理由是“这件事实可以从春秋战国时代的古典著作在语法、词汇各方面的基本一致性得到证明”。但书面语的一致,并不能逆推出口语一致,更不能得出语音也一致的结论。现代学者写白话文章,所用词汇、语法都是一致的,但并不能说明这些学者都会说普通话。古代同样如此,文言书面语的统一是“书同文”的结果,并不能说明当时的口语是完全一致的;恰相反,正因为当时“言语异声”,才出现了书同文的政策。

提到“书同文”,人们容易想起秦始皇,想起《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书同文字”。一般人是如此,连大多数研究专家也不例外。其实,“书同文”本曰“书同名”,早在秦始皇四百多年前就在《管子·君臣篇》中提出来了。其后孔子从礼乐的角度论述君臣的知本守位,几乎是重复了《管子》中的话:“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庸》云‘书同文’,《管子》君臣篇云‘书同名’,《史记·秦始皇本纪》《琅邪台刻石》云‘书同文字’,则‘名’即文字,古今异称之证也。”对“书同名”或“书同文”,自古就没有人怀疑过。如郑玄注《礼记》“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云:“今,孔子谓其时。”明确指出书同文是孔子的时代。宋人多有议论书同文者,以洪迈所论最详。洪迈《容斋随笔》有“三代书同文”条,以《诗经》《左传》的人名相同或句法相类为例,说明先秦文言书面语的统一正是书同文的结果。

周代以来,历代统治者都将书同文作为治理国家的重要措施,“正名”、“制名”作为书同文的一部分,都是为了统一书面语。古人十分明白,文字是人为制造的,自然也可以人为改变以达到统一;但口语是自然形成的,试图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实现不同方音的统一,显然是不可能的。


古代的“通语”或“雅言”是普通话吗?
http://news.sohu.com/a/133205365_1200780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4 01: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