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21-2-26
威望341
金钱1533
贡献827
高级会员

威望- 341 点
贡献- 827 次
金钱- 1533 枚
|
如题: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现代文人写的近体诗真是不敢看,看似引经据典 摇曳生姿,其实是扭捏作态,无病呻吟。 都什么时代了,视频通话已经普及,还用“鸿雁传书”;电子支付已经广泛使用,还用“金龟换酒”,满篇的“兰舟炊烟折柳”反复用“紫台青冢玉露”,闻不到一点时代的气息,感觉不到现实社会的脉搏。食古不化,只见古时明月,不见今人活动。如果说他的诗是古人所作,也不会有人怀疑。这种无法证明是不是抄袭古人的作品,发出去能展现自己的才华吗?
正是:山寨古诗超仿真,只见平仄不见心,生僻古词装高冷,疑似唐宋穿越人。
最近听到一位大学古汉语专业的教授谈写近体诗的诀窍:新词绝对不能入诗,他会破坏(你写的)近体诗的美感。现在的古文,已经停封了,不再引进新词,新词入诗会破坏古诗文的自洽性。真的如此吗?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清-赵翼《论诗》)。
常言道,时代在前进,历史在发展。作为时代和历史反映的诗歌,也要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反映新时代,否则就没有什么生命力可言了。
一部诗歌发展的历史,也是不断吸收新词的历史。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新事物层出不穷,科技的,外来的,网络的现实生活中的新词汇也在不断产生涌现。
诗人或诗歌作者要写出反映这一时代的作品,就要掌握和采纳运用好这些新词汇,
如果继续用那些已经过时了的陈词烂调,那是根本无法做到的。生活在新时代,却要吃唐宋时代的芝麻谷子,身体能健康脸色红润吗?白话写(入)古诗应该是方向,但是这个过程应该是很漫长,很痛苦的探索过程。新词不入诗,近体诗就得不到新生,得不到发展,只能像植物人一样的活着。
例如革命先烈杨超写的《就义诗》,大义凛然,也巧妙的运用了政治性新词。
满天风雪满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
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
再看看恽代英的《狱中诗》,照样让人读的热血彭拜。
《狱中诗》——恽代英
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
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
郭沫若先生在1976年达到四人帮之际写下的《水调歌头》,传遍了神州大地,火了多少年。常香玉把它谱成豫剧唱段全国播放:
“大快人心事,打到四人帮,.......”
毛泽东更是新字新词入诗的高手,几乎每一首诗词都给人面目一新的感觉。
《七律·长征》1935年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难怪,革命者都是有创新精神的人。不像现在的写古诗人,只会照着古诗词的大葫芦学画瓢。他们也许不缺乏文字底蕴,缺乏的是探索精神。
为了近体诗的前途虑,新词不是不宜入诗,而是要不断入诗。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