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0|回复: 0

  关于律诗绝句末联的对仗与对全诗的收束问题

[复制链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1
贡献
21209
金钱
27352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6-9 10:3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律诗绝句末联的对仗与对全诗的收束问题    秦川渭水
  文章大家叶圣陶先生在《开头和结尾》一文中曾经形象而深刻地说道:“在略知文章甘苦的人一定有这么一种经验:找出适当的结尾好像行路的人遇到了一处适合的休息场所,在这里可以安心歇脚,舒舒服服地停止他的进程。若是找不到适当的结尾而勉强作结,就像行路的人歇脚在日晒风吹的路旁,总觉得不是个妥当的地方。至于所谓‘找’,当然要在计划全篇的时候做,结尾和开头和中部都在动笔之前有了成竹。如果待临时再找,也不免有盲人骑瞎马的危险。”(《叶圣陶研究资料·开头与结尾》,刘增人、冯光廉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6月版,第322页)叶圣陶先生还说:“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个完了。要文字虽完了而意义还没有尽,使读者好像嚼橄榄已经咽了下去而嘴里还有余味,又好像听音乐,已经到了末拍而耳朵里还有余音,那才是好的结尾。”(同上)文章结尾,应当文虽完而义未尽,使余音绕梁,把回味思索留给读者。倘若文章结尾把话说完,把义表尽,读者读后就会兴味索然,那就是文章结尾的失败。
  在律诗绝句包括五言和七言,特别是五言和七言的绝句结尾一联的写作中,更应特别注意其对全诗的收束作用。
  北大已故著名诗律音韵学研究专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真正彻首尾对的律绝是不多见的。平常总是保留尾联不用对仗,这样才便于结束。王力先生曾引经举典予以论证。他举例说,《四溟诗话》说:“排律结句不宜对仗偶。若杜子美‘江湖多白鸟,天地有青蝇’(《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似无归宿。”王力先生说:即以一般律绝而论,结句用对偶,也令人有“似无归宿”之感。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有点儿像话没有说完。绝句本来就是断句,还容许有这种说法;至于律诗,就更不合适了。杜甫的律诗,尾联用对仗的虽然较多,但是往往用流水对,语意已完,也就收得住了。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又如《垂白》尾联:“甘从千日醉,未许七哀诗”,都是《沧浪诗话》所谓“十四字对”和“十字对”(按即流水对),这样决不嫌没有归宿。另有一种情况是半对半不对,收起来更觉自然。杜甫的《登高》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依我看,尾联正是半对半不对。“艰难”对“潦倒”可以算是对仗;但其余的就不好说是对仗。“繁霜鬓”应以“霜鬓”连读,不应以“繁霜”连读。《佩文韵府》在“繁霜”条下不收杜句,而在“霜鬓”条收杜句,那是很有道理的。(《龙虫并雕斋文集·诗律余论》第一册,原载《光明日报》“东风”1962年8月6日)
  已故著名诗词家刘永济先生也曾引用明·胡元瑞《诗薮》谓“对结者须意尽,如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高达夫‘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添着一语不得乃可。”前人对绝句的结句如意犹未尽,则称其为律诗之前半首,后人亦有“半律之讥”。刘先生举唐·孟浩然之《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一诗为例说,孟浩然此诗首二句写建德江(新安江流经浙江建德的一段江水)之时地。第三句写远景,野旷则似天低于树。第四句写近景,江清则觉月近于人。合而观之有辽阔凄寂之感,所谓“客愁新”是也。诗家有情在景中之说,孟诗是也。不可单赏其写景之工,而不见其客愁所在。再者,孟诗三四两句作对结束,其章法与转变置于第二句末的“客愁新”三字。
  诗词是语言中的精华,通常都比较短小,尤其是作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仅有短短的四句,五绝二十个字,七绝二十八个字;律诗仅仅八句,五律八句四十个字,七律八句五十六个字,如果不注意结句的收束作用,就更会给人一种行路人日落无处投宿,只有露宿旷野或街头的感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5-16 13: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