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31|回复: 3

“藏头诗”浅论 对对

[复制链接]

477

主题

6284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9
贡献
6383
金钱
9018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3-6-4 07: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有关藏头诗的论述   (一)古代
  清代徐师曾《诗体明辨》关于藏头诗的定义:“藏头诗每句头字皆藏于上句尾字也。”
  对对按:切中要害。
  (二)张云鹏的研究
  近50年来,张云鹏老人在苦苦搜寻藏头诗的史料后发现,几十年来人们一直把镶嵌诗当做藏头诗,而真正的藏头诗由于存世很少等原因却被历史淹没了,以至于很少有人知道藏头诗的本来面目。为此,老人在进行抢救性保护的同时,呼吁不能丢掉这个历史文化遗产。藏头诗不能被冒名顶替。现存最早的一首藏头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游紫霞宫》,这首诗才真正的藏头诗。
  对对按:真正的藏头诗作品存世其实相当多。
  (三)百度资料
  藏头诗,又名“藏头格”,是杂体诗中的一种,有三种形式:一种是首联与中二联六句皆言所寓之景,而不点破题意,直到结联才点出主题;二是将诗头句一字暗藏于末一字中;三是将所说之事分藏于诗句之首。现在常见的是第三种,每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可以传达作者的某种特有的思想。
  由于藏头诗“俗文化”的特性,注定其难登大雅之堂,不为正史和正集收录,从古至今,藏头诗多在民间流传,或散见于古典戏曲、小说。
  藏头诗首先是诗,它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得有一个完整的意象、完整的主题,更高要求是必须讲究是所必须讲究的其他条件,如押韵、对仗、平仄等等,而绝对不可以是四句毫不相干搭在一起的“话”。现在很多人因为对此认识不足,或因为诗词写作功底欠缺,误以为只要将N个字分别藏在N个句子中凑在一起,就算是藏头诗了,丝毫不考虑作为诗所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要素。
  中文尚有离合藏头诗的另外形式离合诗。离合藏头诗或称借字联边,亦为中国古文杂体诗的一种;相传创始于中国盛唐知名诗人白居易。该中文诗文文体,除原本平仄对仗押韵外,最主要的特点是取句尾末字的字体一部份来作为下句诗文的字首,而整诗的最后一个字的字体部份,亦做为该诗之字首。现有文献中,首见及最常见的离合藏头诗为白居易所著作之《游紫霄宫》。
  对对按:第三种为现在常见,实为伪藏头诗,人们习错为对。藏头诗并不俗,不登大雅是前人的偏见。
  以上三个资料,对藏头诗的缘起、含义、特点、类别、要求等,有个大概而已,为了真正了解认识藏头诗,本文以历史的创作为例,从历史及流变情况来加以说明之。

  

477

主题

6284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9
贡献
6383
金钱
9018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6-4 07: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藏头诗的历史流变

在古代,藏头诗是杂体诗的一个大成员。纵贯古代藏头诗创作情况,可以看出其产生、发展、繁荣的历史轨迹。

(一)唐前——藏头诗的萌芽

任何一种诗体不是一下就冒出来的,有个萌芽时期。汉晋就是藏头诗的萌芽时期,主要以离合诗谜的形式出现。如:东汉孔融的《离合作郡姓名字诗》为最早,诗曰:

渔父屈节,水潜匿方;
  与时进止,出寺驰张。
  吕公矶钩,阖口渭旁;
  九域有圣,无土不王。
  好是正直,女回于匡;
  海外有鳦,隼逝鹰扬。
  六翮将奋,羽仪未彰;
  龙蛇之蛰,俾它可忘。
  玫璇隐曜,美玉韬光。
  无名无誉,放言深藏;
  按辔安行,谁谓路长。

表面上看起来,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孔融阐述自己目前的处境、主张及抱负;但它又是一首离合诗,全诗隐“鲁国孔融文举”六字。离合的方法是:先以每两句为一组,把上句的首字或第二个字,用下句的首字或第二字离去,可得一字;同样,下面一组的两句,离析后也可以得一字;此前后两组所得二字再合成为一字,换言之即每四句得一字。

全诗隐“鲁国孔融文举”六字,这个“隐’字就是”藏“的意思。但不是纯粹的真正的藏头诗,没有把“头”藏起来。但作用不可小视,虽然它是离合诗的先导,同时也为后来的藏头诗出现起到了启发作用。

(二)唐宋——藏头诗的形成、发展、成熟

1)唐是诗的王朝,宋是词的天下,唐诗宋词,双峰并耸。正体诗词繁荣,杂体诗也不示弱,旧杂新杂不断涌现。藏头诗应运而生,但也不是突然出现,首先还是受离合诗影响。如:

鸣蜩早 唐 陆龟蒙
  
  闲来倚杖柴门口,鸟下深枝啄晚虫。
  周步一池销半日,十年听此鬓如蓬。

离合方法:诗句的上下首尾字合成诗题。这是离合诗体本身的变化发展,上下句首尾字的关系也为藏头诗产生提供参考。

2)藏头诗真正产生是以白居易的《游紫霄宫》为标志:
  
  水洗尘埃道未甞,甘于名利两相忘。
  心怀六洞丹霞客,口诵三清紫府章。
  十里采莲歌达旦,一轮明月桂飘香。
  日高公子还相觅,见得山中好酒浆。

这首诗被同时代的桑世昌编的《回文类聚》收载。称为“藏头拆字体”,正如清代徐师曾的《诗体明辨》一书中关于藏头诗的定义:“藏头诗每句头字皆藏于上句尾字也。”因为首尾相扣,示之以图,多为圆形,故而这种藏头诗一开始便和连环诗结上了缘。

更重要的是,这种藏头诗的产生,一方面是藏头诗本身发展的必然,另方面,与当时文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相关。这种诗多反映道仙生活,用藏头的手法,能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游紫霄宫》这样藏头诗就应运而生了。

唐朝这种诗存不多,到了宋朝才有仿作。如:孔平仲的《寄贾宣州》:
  
  高会当年喜得曹,日陪宴侃自忘劳。
  力回天地君应惫,心扶乾坤我尚豪。
  豕亥论书非素学,子孙干禄有东皋。
  十年旧友相知寡,分付长松荫短蒿。

3)藏头诗流变

到了宋代,杂谈诗由于文人推波助澜,成就壮观,不但回文诗兴盛,藏头诗也发展翻新。

①流变之一:镶嵌体

特点不是文字偏旁,而是藏词,将所说之事分藏于诗句之首。它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得有一个完整的意象、完整的主题。如:

减字木兰花 赠润守许仲途 [宋] 苏轼
  
  郑庄好客,容我尊前先坠帻。
  落笔生风,籍籍声名不负公。
  高山白早,莹骨冰肌那解老。
  从此南徐,良夜清风月满湖。

据说,苏轼自杭州通判任上被召回京,路过润州,知润州的是许仲途,他就在府中设宴招待苏轼。席间有营伎(官府的倡伎)郑容和高莹,请求“落籍”(取消营伎的身份)从良。许仲途让她们把请求的公文拿给苏轼看,苏轼就提笔在公文之后写了这首词。此首词每句的第一字联起来,就是“郑容落籍,高莹从良”。苏轼的意思,当然是批准她们的要求。

这首诗影响也很大,《水浒》中吴用题写的那首“反诗”就是这类藏头诗,以至现代嵌名藏头诗,然明清多不为之,可见古人不认可这种藏头诗。

②流变之二:借字体

既然藏头诗与联环结缘,可拆字藏头,那也可在用词。如秦少游《客怀》,读为:
  
  静思伊久阻归期,久阻归期忆别离。
  忆别离时闻漏转,时闻漏转静思伊。

又叫半句顶针回环、脱御体。

③流变之三:多手法

在离合、联珠手法的同时,运用了回文。如:藏头拆字连环贯通回文

寄范希文 宋 宋庠
  
  读法一(略)

读法二:

将花、麻、沙、槁离合,藏头拆字连环,从花左旋读,再回读,可得七言绝句二首。读为(回读略):
  
  草化飞萤聚乱麻,广林野阔接平沙。
  少水矶滩露荻槁,木高微翠近开花。

这是藏头诗的新变,不但利用了回文,而且加入了离合的手法,下句首二字为上句末一字拆成的二字,既离合,又藏头,每句首字藏在尾字中。

又如:南山和尚《锦缠枝》
  
  寒泉漱玉清音好,好处深居近翠峦。
  峦秀耸岩飞涧水,水边松竹桧宜寒。
  寒窗静室亲邀客,客侍闲吟恣取欢。
  欢宴聚陪终席喜,喜来归兴酒阑残。

回读为:
  
  残阑酒兴归来喜,喜席终陪聚宴欢。
  欢取恣吟闲待客,客邀亲室净窗寒。
  寒宜桧竹松边水,水涧飞岩耸秀峦。
  峦翠近居深处好,好音清玉漱泉寒。

这两种体一般归为回文体或连环体(顶针),有藏头的成分。

以上三种流变除了宋庠的《寄范希文》是藏头诗体本身的发展,其它走向别的诗体了,故而使后人也以为它们是藏头诗。

(三)明清——藏头诗的繁荣

1)明代藏头诗——求变

①出现了非圆形藏头拆字连环词。如:明 徐有祯《相思璧》


词运用拆字连环,先将“慿”拆出“心”,再下句首字为上句尾字拆出的偏旁,读出《临江仙》词一首。读为:
  
  心绪悠悠随碧浪,良宵空锁长亭。
  丁香时结意中情。月斜门半掩,才弄听钟声。
  
  耳畔盟言非草草,十年一梦堪惊。
  马蹄何日到晨京。小桥村径密,山远路难凭。
词进入了藏头诗,同时利用相思璧之形,藏头诗走向物体图形化。

②出现了藏头拆字但不回环的方形藏头诗。如明 张天瑞的藏头拆字诗:
  
  为谢先生早赴招,才高浑不怯吟萧。
  草宾寥唱须佳节,竹席留连在此朝。
  月馆兴浓毫涸砚,石床豪饮量欺瓢。
  西楼又转东楼上,一扫云蓝一个貂!

又如明 白乐三的藏头诗(桃源碑体):
  
  夜来天上星稀明,月下高吟李白诗。
  寺远不闻钟鼓便,更深却见斗星移。
  多少神仙来聚会,人间一世使心机。
  几时得到桃园洞,同共神仙看象棋。

这种藏头诗也往往跟道仙思想联系在一起。

③出现辘轳回文体(借字)。如:唐寅《四季》(选一)

春:花枝弄影罩窗纱映日斜
  
  花枝弄影罩窗纱,影罩窗纱映日斜。
  斜日映纱窗照影,纱窗照影弄枝花。

(又叫鸳鸯交颈回文、上下篇回文。现已归入回文诗)

2)清代藏头诗——繁荣

清代是杂体诗整合和创作的高峰时期,藏头诗出现繁荣局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表现:

①文人专著里:如万树《璇玑碎锦》、李旸《璇玑碎锦》、张潮《奚囊寸锦》等,这些经典的作品涉及了大量的拆字藏头诗。不但有继承,而且有发展创新。表现:

a.丰富了图的种类,如:

万树的《雷文印》、《分飞鸿雁》、《一局棋》《八音锦》;张潮的《九连环》、《令旗》、《元灯》等。

b.增加了手法,如:

万树的《八音锦》,则加了嵌字:每首头一字是八音的名称。
  张潮的《七政全书》,嵌入了“日月水火木金土”七正名。
  张潮的《五方杂处》,加入了公用字,交搭处彼此借读。
  张潮的《六和一家》,只每两句之间首尾藏字。
  徐基的《赞苏蕙》,运用了集字法,集苏轼《赤壁赋》的字。

c.扩大了诗体范围,有绝句,有律句,有杂体;有词;有曲。

②佚名作品汇成《藏头诗》一书,是藏头诗集大成者。

从以上藏头诗的历史情况,可以看出藏头诗的整体情况:

①诗作不断,代代相传。
  ②品类较多,手法多样。
  ③借以图形,花样翻新。
  ④几乎没有那些纯嵌名的藏头诗。

但这种诗体最终还是因历史或文史的种种原因而衰落了,到了现当代嵌头成了藏头嵌名诗,真是藏头诗的大悲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7

主题

6284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9
贡献
6383
金钱
9018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6-4 07: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对藏头诗的认识和看法
  
  (一)符合藏头诗的条件

根据前人的创作、论述和我的认识,判定一首诗要认定是不是藏头诗,要看它是否符合以下两个条件:

1、包含的关系

即诗的下句和上句首尾字在形体上有包含关系。下句首字含藏在上句尾字里,这种形体包含关系就是构成藏头诗的条件之一。如:白居易的《游紫霄宫》: 
  
  水洗尘埃道未甞,甘于名利两相忘。
  心怀六洞丹霞客,口诵三清紫府章。
  十里采莲歌达旦,一轮明月桂飘香。
  日高公子还相觅,见得山中好酒浆。

如“浆”中的“水”字、“忘”中的“心”字、“客”中的“口”字、“旦”中的“一”字、“章”中的“十”字、“觅”中的“见”字等,都是下一句中的第一个字,含藏在上一句的最后一个字里。
  
  2、节省的原则

即节省字数。原诗的字数和读出的诗的字数不一样多。原诗字少,读出的字数多,这是构成藏头诗的第二个条件。如:白居易的《游紫霄宫》,原48字,读出的56字。

当然,好的藏头诗在格律上有严格要求。

(二)藏头诗的主要特征

藏头诗的特征,我的总结是:
  
  1、藏形性:汉字为藏头诗提供了先决条件,大部分汉字是合体字,或形声,或会意。藏头诗利用汉字的能拆能藏的特点,把一个字形藏在另一字中。藏形不藏意,这是汉语一种修辞手段,也是藏头诗必用技巧。
  
  2、定位性:所藏的字的位置,也就是清代徐师曾《诗体明辨》关于藏头诗的定义所讲的:“藏头诗每句头字皆藏于上句尾字也。”位置定在下句首上句尾二字。(一般尾含首)
  
  3、连环性:全诗句句要藏头,整体有一种你牵我拉的连环回环的感觉,“奇诗派”称之为“半字顶针连环藏头诗”。
  
  4、图形性:根据藏头诗两个系列白氏体和桃源体,它的基本图形也有两种,能回环的成圆形,不能回环的成方形。后来发展变新,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图形。

(三)藏头诗辨类

1、正体藏头诗

凡符合上面两条件的就是真正的正统藏头诗。现在可以为之定义:

利用汉字中合体字的特点,从前句末一字分离出其中的一个“部件”,作为次句的首字,每句的第一字,都隐藏于前句的末一字,用这种手法创作的诗叫藏头诗。又叫藏头拆字诗,也称为半字顶真诗,是杂体诗的一种。

有两种形式:

①拆字回环藏头诗,每句首字藏在上句尾字里,而且全诗的第一个字藏在全诗最后一字里。如白居易的《有紫霄宫》,成白氏体。(正体藏头诗)
  ②拆字不回环藏头诗,全诗首尾二字无关系,如桃源碑体。(正变体藏头诗)

2、疑似藏头诗

即连环藏头诗,是疑似体。诗下句首字或几个字是诗的上句的尾字或几个字。如脱御诗、十字辘轳回文诗。因为他们合乎藏头诗的第二个个条件,第一个条件看似符合,有关系但不构成包含关系,是同一关系,故还算不上真正藏头诗,列为疑似体。不过古人把它划入回文类(尽管脱御不是真正的回文)去了,《藏头诗》选了几首这样的诗而已。过去有称借字体,“奇诗派”归之于“连环顶针诗”。

3、伪藏头诗

一是嵌名诗,一是嵌句诗。

又叫贯顶诗、冠头诗。它的特征是不仅具有游戏的性质,而且还可以传递信息,因为这种诗的每一句的第一个字是作者特选的,把所有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就可以传达作者的某种特有的思想,即是作者要表达的主旨。

这种诗只把字分别放在诗的每句开头,不合经典藏头诗的条件,哪怕一个条件。这种诗在古代叫镶嵌体,方式很多,嵌头是其一种而已。现代流行的所谓藏头诗,是嵌头的嵌名诗,不是真正的藏头诗,是伪藏头诗,人们习错为对罢了。

4、泛藏头诗(图形藏头诗)

《藏头诗》有不少的诗,不是真正的藏头诗,我姑称之为泛藏头诗。原因:
  
  1)借助图形,把诗的读法,特别第一句(诗头)藏在图中。
  2)要找到读法和规律才能把诗诗读出来,但又不是回文类之类,笼统称为泛藏头诗。

本书《藏头诗》把以下几种非回文图诗当做藏头诗收入:

①离合诗,如《太极图》、《玉连环》;②神智体诗;③组字图,如《摇风扇》;④其它,如怪字诗。

藏头是一种手法,一种修辞手法,也是创作手段,藏头诗利用汉字这一手法。只有认识藏头诗,了解其真正的定义、特点、分类、要求,才能解读藏头诗,欣赏藏头诗,创作真正的藏头诗。古人对藏头诗也没有统一的认识,如果从狭义和广义的角度,用包容的眼光来看,藏头诗应该宽泛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7

主题

6284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9
贡献
6383
金钱
9018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6-4 07: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藏头与嵌头是两个概念,一个是藏,含谜味,一个是嵌明显摆在眼前。
  
但现在已说不清道不明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1 23: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