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羽 于 2015-6-11 08:52 编辑
诗词的语言表达艺术初探(之三)——
活用典故
当代诗词忌用僻典,在诗词界几乎形成了共识。这是因为大多数读者的知识面 都有局限性,但这并不等于说所有的典故都不能用。恰恰相反,正如诗人荒芜所 说:典用得好,两个字可以抵千言万语,不但使文字精炼,而且能给读者带来丰 富的历史联想。所以我们又经常会在诗词欣赏中读到用典。
如刘人寿的《天子山瞻仰贺龙铜象,颈联“风雨无情摧大树,江山不幸失长城”, 就一连用了两个典故:“大树”和“长城”。前者指东汉将军冯异,他曾参与 消灭割据势力的战争,功绩卓著,但诸将并坐论功时,他却常退避树下,军中 因号为“大树将军”。后者指南朝宋将檀道济,他屡立战功,后为文帝所忌,被 杀时,愤怒投帻于地,说:“乃坏汝万里长城!”这两个典故用来比喻贺龙,非 常贴切。顾嗣立在《寒厅诗话》中说:“作诗用故实,以不露痕迹为高,昔人所 谓使事如不使也。”意思是说,即使完全不懂得典故的来历,读者也能从文字上 领会诗意。刘诗正是如此,所谓“化典无痕”。
1992年秋,首届中华诗词大赛终评工作在广东清远举行。临别,刘人寿写了一首 《清远留别诗赛评委诸君》,颈联也用了两个典故:“不用朱衣点,同将玉尺量。” 切题且切事,大家认为是典故活用的范例。因为“朱衣点头”、“玉尺量才”,都 是与选拔人才、评价诗文有关的典故,一般读者都能理解。其他如:“太史高风 凭直笔,男儿白眼对刀横。”(熊鉴《赠荒芜》)“三匝绕梁终辩识,锄筐仍挂 粉墙头。”(蒋昌典《农家即事》)“铜驼荆棘灾黎泪,铁马关河志士枪。”( 符乃若《中日马关条约百周年》)“天涯自有知音在,何用阳关唱故城”(曾心 安《送友人之长沙》)“莫道抽刀难断水,喜看凿石竟成川”(晏望贤《观罗洪 电站》)“缘槐夸大国,坐井看重霄。”(张子五《斥台独》)这些诗句中都用 有典故,但都达到“使事如不使”的要求,读来琅琅上口,浮想联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