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篇; 沙家浜镇 沙家浜镇 二首 陈玉喜 【一】 常熟南部沙家浜,文化底蕴深厚强; 杨彝毛晋定居地,苏常抗日坚强档, 现代京剧万口传,唱红南北闻遐庄; 地势低洼河纵横,芦苇丛生气候祥。 【二】 渔业农业为据翔,芦荡湿地老街巷; 芦荡火种沙家具,中篇小说交响锵。 文献纪录电视记,京剧普及样板戏; 经典桥段刻保留,基础结合民间奇。 赏析; 沙家浜镇是江苏省常熟市辖镇,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常熟市南部, 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有唐市、横泾两座古镇,复社先驱杨彝、藏书家毛晋定居于此,明清时期产生进士举人40人。 抗战时期沙家浜成为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中心,新四军在此留下了战斗足迹。以沙家浜革命故事为原型创作的现代京剧《沙家浜》唱红大江南北,沙家浜因此闻名遐迩。 沙家浜镇地势低洼,河浜纵横,芦苇丛生,气候温和湿润,经济以渔业、农业为本。改革开放后发展起一大批工业企业,形成了以玻璃、服装、机械、电子、太阳能光伏等产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旅游业占有重要地位,沙家浜景区内有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芦荡湿地、横泾老街等景点。 1964年,《芦荡火种》在北京参加会演,毛泽东、刘少奇等人观看了演出。《芦荡火种》演出成功后,汪曾祺、杨毓珉、肖甲、薛恩厚等将其改编成京剧,剧本由中国戏曲出版社1964年出版。此后汪曾祺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对剧本进行改编,1965年3月剧本《沙家浜》在《人民日报》上发表。 该剧主要讲述了抗战时期新四军某部指导员郭建光带领18名新四军伤病员在沙家浜养伤,"忠义救国军"司令胡传魁、刁德一假意抗战实则暗投日寇,地下党员阿庆嫂依靠以沙奶奶为代表的进步抗日群众,与敌人斗智斗勇,巧妙掩护伤病员,最终消灭顽敌武装的故事。1967年,京剧《沙家浜》被定为八个革命样板戏之一。1971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其摄制成电影。 根据沪剧《芦荡火种》改编,沈星浩执导,高景文编剧,陈道明饰刁德一,许晴饰阿庆嫂,任程伟饰郭建光,刘金山饰胡传魁,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常熟市人民政府等单位联合摄制,2006年4月首播。 贴图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