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精华2
注册时间2021-7-1
威望1243
金钱10450
贡献7978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威望- 1243 点
贡献- 7978 次
金钱- 10450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23-9-3 11:4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4-11-24 07:44 编辑
清同治年間董文煥《聲調四譜圖說》,卷十一指“仄平仄仄平”這句式中“單一平聲為兩仄所夾者為夾平”。卷十二又云“至於孤平、夾平諸句律詩最忌,而拗體則獨喜孤平而忌孤仄”。
按:此说同李汝襄的 “然必借拗體以配之”类似,但这里的孤平、夾平分而别之倒也可证孤平并非夹平,夹平实是另有所指,大抵应是指仄平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之类的非律句,其包含了“仄平仄仄平”這句式也是非律句,故释之曰“單一平聲為兩仄所夾者為夾平”,这点在理解上很重要,一但误解“單一平聲為兩仄所夾者為夾平”即孤平的话则真就是遍地孤平了,然事实上董文煥、李汝襄并无此意而仅以“仄平仄仄平”這句式而论。
王力先生在《诗律余论》中明确指出:“讲诗律必须区别一般和特殊、正格和变格。如果过于强调特殊、以例外乱正规,那就简直无诗律可言。”,必须区别一般和特殊、正格和变格、例外和正规,这便是理论的科学性;王力先生同时也把近体律诗中的正格和变格、正体和变体给分别清楚了:讲律诗必须分别三种不同的情况:第一是正格,也就是近体诗的一般作法。正格很重要,特别是对初学的人来说,若不讲求正格也就无从掌握诗律。第二是变格,变格只是变通一下仍然合律,这是赵执信所谓“拗律”和“变而仍律”。赵氏虽然讲的是平仄,但是对于押韵和对仗,也可以由这个原理类推。第三是例外,不构成格律。具体说来是这样:
1正格就平仄说:五言平仄脚、仄仄脚、平平脚的句子第一字不论,仄平脚的句子每字就须论;七言平仄脚、仄仄脚、平平脚的句子一三不论,仄平脚的句子第一字不论。就押韵说:必须严格地依照平水韵;就对仗说:律诗中两联用对仗。
2.变格就平仄说:可用各种拗救,又仄仄脚可以连用三仄收尾,如果倒数第五字用平声的话。就押韵说:可以起句借韵;就对仗说:可以在颔联和颈联当中只用一个对仗,又可以共用三个对仗,只有尾联不对。
3例外就平仄说:用古体诗的平仄,如“昔闻洞庭水“昔”字仄声、“八月湖水平”仄平脚的律句倒数第四字不能用仄声等等。就押韵说:用了通韵实际上是出韵又叫落韵;就对仗说:彻首尾用对仗。
我们阅读诗词理论千万不能留于教条化、机械化,譬如王力先生的《诗律余论》中并未论及第四句或第八句之句末用邻韵的孤雁入群格而就把孤雁入群格排除在格律的变格之外,又譬如格律诗要求避重字就去质疑或否认一切重字之格律诗,避重本质上是要求短小的格律诗中应尽量丰富内容,当然,科考场合不管三七二十一的避重应另为一说,可谓之特殊性,离开了科考场合的平常抒发情志就不应盲目地一刀切说避重,重字的运用甚至还成为是诗法上的特殊滋味,如绝句56法举隅中的头1、2、3、4法都特意强调运用重字、重词或者说叠字、叠词,又譬如说拗救的本质意义是平衡平仄、稳顺声势,这也不是绝对的,如‘’转身拂袖去,不带片云归‘’,这里也只是求得大体上的平衡平仄之意,故对句不救也没啥大不了的,但对句要求一定要用律句以稳顺声势却是必须的,借用纪昀的话来是‘’前拗后谐是常法,前谐后拗却非法‘’,因为对句一但用了非律句的话整诗就可能堕入到拗律的诗体中去了,如此若遇人责为出律的话也就理所当然了。
所谓出宽对严,前人出句之拗多为拗仄,因为拗仄的仄有上去入便于调协而显得不板不滞,如向晚意不适、潮平两岸阔、坐地日行八万里之类,以上去入间杂者为上,三连上、去、入者不多见,应避之为宜,但也有拗平者,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首句‘故人西辞黄鹤楼’即为拗平,需要注意的是,出句虽偶可用古风句,但一要注意仄脚一定要分明,二要注意尺度,不可滥用亦不可连用古风句,如崔颢的《黄鹤楼》中首四句即是两出句连用古风句之例,此未免堕入所谓半古风律的诗体中去了,不可不察。
第1法: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如唐贾岛《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第2法: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如宋王安石《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闲。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明僧德祥《爱闲》:“一生心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更欲破除闲耳目,要听流水要看山”;清江湜《舟中二绝》(其一):“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却羡舟人挟妻子,家于舟上去无愁”。
第3法: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还”、“又”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启其意。如宋李遘《绝句》:“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掩映,碧山还被暮云遮”;明姚汝循《回雁峰》:“回雁峰头望帝京,寒云黯黯不胜情。贾生已道长沙远,今过长沙又几程”。欧阳永叔词云:“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青山外”,亦此句法。
第4法:与前一法同,故三四两句必有复字。特前一法为尤整齐耳。如唐李益《度破讷沙》:“眼见风来沙旋转,经年不省草生时。莫言塞外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明黄荣《牡牛图》:“江草青青江水流,卧吹孤笛弄清秋。放牛莫放南山下,昨日南山虎食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