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3-5-10 21: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赏析;
曾侯乙编钟是一件战国时期的文物,出土于湖北的随县,其高水准的铸造工艺和较好的音乐性能,在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的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编钟是中国汉族古代大型打击乐器,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曾侯乙编钟是一种打击乐器,用于祭祀或宴饮时。最初的钟是由商代的铜铙演变而来,按其形制和悬挂方式又有甬钟、钮钟、镈钟等不同称呼。频率不同的钟依大小次序成组,悬挂在钟架上,形成合律合奏的音阶,钟的大小和音的高低直接相关。商代的钟为3枚一套或5枚一套,西周中晚期有8枚一套的,东周时增至9枚一套或13枚一套。春秋战国时期编钟风靡一时,和其它乐器如琴、笙、鼓、编磬等成为王室显贵的陪葬重器。
有一天,随州城郊擂鼓墩驻军扩建营房过程中, 偶然发现了曾侯乙墓,面积达220平方米、比长沙马王堆汉墓大6倍的“超级古墓”。当勘测小组赶到现场时,部队施工打的炮眼距古墓顶层仅差80厘米,只要再放一炮,这座藏有千古奇珍的古墓就会永远不复存在。墓室积水抽干后,雄伟壮观的曾侯乙编钟露出了它的真面目,所有在场的人都被这座精美绝伦的青铜铸器惊呆了。历经二千四百多年,重达2567公斤的65个大小编钟,整整齐齐地挂在木质钟架上。
编钟出土后,文化部的音乐家黄翔鹏、王湘等人赶到现场,对全套编钟逐个测音。检测结果显示:曾侯乙编钟音域跨越5个八度, 只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中心音域12个半音齐全。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横梁木质,绘饰以漆,横梁两端有雕饰龙纹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中部还有铜柱加固。铜人着长袍,腰束带,神情肃穆,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