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347|回复: 83

五言近体格律形成研究(台湾 林继伯)

[复制链接]

55

主题

709

帖子

491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89
贡献
1188
金钱
1838
发表于 2023-5-9 09:58: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门外谈诗 于 2023-5-9 10:01 编辑

第七章  结论
由于中国文字的特性,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为了追求作品在声音上的流畅和协,或多或少都在声律有所安排,汪中老师便指出:不仅仅是韵文,就连散文如「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注1)也未尝不是在声律上有所安排。但纯就声律对作品的影响程度来观察,则韵文中的声律在作品中所占有的份量,确是远远超过散文的。而在韵文中,受声律约束最多的文学体裁,则莫过于唐以后的近体诗。
从以上的讨论,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来,唐代近体诗所遵循的格律,并不仅如文学史上所言,从沈约创为四声之说后,便是初唐沈佺期、宋之问完成近体的格律。实际上,格律中所包含的原则,不止一端,这些原则,都是经过六朝的诗人在创作中尝试,而后逐渐形成了共同的认知。唐代所确立的「近体诗」这种诗体,就是汇集了六朝以来尝试的心得而完成的。
首先,声调的区分是格律重要的基础。中国语文所以被区分为四声,除了陈寅恪在<四声三问>中,早已指出佛经转读对四声之说的创立有不可抹灭的影响外,更重要的一点是中国语文中,也必须先要有声调的现象,而后才能被分为四声。从《诗经》、《楚辞》的用韵上,中国语文从很早便有声调的现象得到了证实。若从曹植、阮籍等人的诗来看,平仄用韵非常整齐,绝无混用的情形,更显示平仄观念在魏晋之世便已十分明确·仅管四声的理论尚未提出,但四声和平仄已经成为文人创作时所使用的原则了。
其次,四声不能直接运用于文学作品上,因为四个声调的组合是太过复杂,因此,四声区分为平声仄声两大类,这是格律创建过程中,最重要的基础。在朱光潜<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道路>中便指出:
声音的对仗起于意义的排偶,这两个特征先见于赋,律诗是受赋的影响。〔注2〕
而在一些汉赋中每句的末字往往是平仄递用的,因此追寻平仄区分的渊源,则可上溯于汉代。降至魏晋,赋体直接影了骈文。骈文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对偶工整,在全篇的对偶中是否也有声音上的规律呢?丁邦新在<从声韵学看文学>提到:
平仄律、长短律的运用不仅在诗,在骈文里亦复如此。
(注3]
也就是指出骈文中也有一些声律上的安排。在晋到隋这一段时间,骈文是被广泛运用的一种文体,同时,这也是近体诗格律的酝酿时期,是否近体诗的格律也有受到骈文的影响呢?近体诗之所以能够结合许多句子成为一首诗,最主要的原则就是「对」、「粘」。对的基础是平仄声的相对,汉赋已开其端。而在刘志强《六朝声律探微》所引用的许多骈文的例子中,有部分的骈文也有出现如近体诗的「粘」,特别是齐梁以后的一些篇幅短小的文,全篇都以粘来结合各联。因此,虽没有对骈文的声律作广泛的研究,仍大胆推论:格律中「粘」的建立,应当是受骈文相当的影响而产生。

近体诗的诗句以粘对为原则而组合在一起,而其基本的句形:律句又是由何时开始为文人作诗时所惯用呢?从魏晋南北朝的诗中,对律句的统计,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来,在梁代稍晚的萧绎、庾肩吾之时,在诗歌中运用律句的比例,已经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这也就说明了齐梁时代,律句的形式己普遍为人所采用。同时,由于律句的普遍使用,而律联的组合也大约在这个时候确立。至于粘的成立,则在稍晚于律句、律联的梁代末年,而且到了隋代都未能普遍成为文人作诗时所运用的法则。
近体诗的用韵以平韵为正例,从第五章对附录甲的资料所归纳出来的结果来看,在魏晋时,诗歌押平声韵已较仄声韵马多,而到梁代以后,诗歌使用平声字为韵,便成为诗人创作时的习惯。
而在近体诗对仗中,平仄声相对原则的建立,是很难确定的,因为近体诗的对仗并不是非常严格的每字平仄相对,常常是在第一、三字上有所出入,这可以说是乌创作者在格律上保留一点弹性。如果把这个放宽的原则与律联相较,可以说是没有差异,因此也大胆推论:律句使用日渐频繁之后,声对的原则,应当是与律联同时产生的。
任何一种文学体裁,都不是凭空产生,或与时代背景,或与其他文学体裁互动而产生。本文对格律发展的研究,正印证了这个观点:魏晋以降,社会风气注重的清雅,同时随著清谈论辩,而思想理论愈趋细密,由此,文人试图透过思想,在人物风范或言谈应对上,建立一些典范原则。诗歌格律正是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的产物。诗歌的格律虽是唐代所确立,但格律中的各个条件分开来追溯,其实都有其发展的渊源;同时,大部分的格律早在梁代时便已成为诗人创作时所惯用,惟不同于近体格律者,只是这些条件乃是各别出现在诗歌之中。换言之,格律的条件早在唐代之前便已成熟,唐代则是集其大成。
最后,由于研究方法及时间上的限制,本研究的重心是放在声律上,因此对韵律及对仗这两方面未能有详尽的讨论,这将是本研究往后将继续发展的方向。

(林继伯,1962年生,台湾屏东大仁科技大学教授,2009年发表此论文,这里摘其结论部分)

55

主题

709

帖子

491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89
贡献
1188
金钱
1838
 楼主| 发表于 2023-5-9 10:05: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门外谈诗 于 2023-5-9 10:07 编辑

下面转一下该文摘要

五言近体格律的形成研究(台湾 林继伯)

摘要
在新诗出现之前,依照格律写作近体诗是历代任何文人皆能为之的,而这个格律的确立在于唐代·若从文学史的立场来看,任何一种体裁皆非凭空产生,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或与时代风气互为因果,或与当时流行的文学形式有所互动·就时代风气而言,格律所重者,在追求声韵的流畅悦耳,而魏晋以降,佛经转读的“韵响清雅”·以及清谈玄言时所重视的“辞气清畅”,对于格律的产生有著不可磨灭的影响·
再者,格律虽是唐代所确立,然究其产生的经过,诸家文学史多半追究到沉约创为四声之说为始·四声固然是格律的基础,但细分格律的条件,则这些条件实际上是建立在平仄之上,而究平仄之起,则可追溯到汉赋:汉赋中已有许多章节,其每句末字实际上已是平仄递用了·换言之,平仄区分是随著语言发展自然产生的现象,而非四声理论建立之后的规范。
其次,一个文学体裁的建立,绝非一蹴可即,初唐所建立的近体诗格律,也不可能是突然出现的,追寻格律的渊源,历来的研究多半将重心放在齐梁永明或四声八病,这些都是格律在形成时曾经尝试过的试验·然而对这些声病的探讨.在过去的研究方法中,多半只能举例说明,未能有一全面的观察·因此本研究则採取新的研究方法,利用电脑对魏晋到隋的所有古诗来进行分析,直接在实际作品中过滤出近体诗格律的各个条件,并加以统计·透过这个方法,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来,格律的各个条件实际上在齐梁时代,即已成为文人作诗时的习惯,而与格律不同者,则是各别出现,而非一有系统的结构·例如律句拗句,出现的比例与近体诗几乎相同,但一联中的组合,可能为“平平平仄仄”和“平平仄仄平”·不能成为律联·
经此对格律的全面观察,近体诗格律的各个条件,早在唐代以前已是文人在诗歌创作时所惯用,但集大成而建立完整的格律,则是唐代的成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8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1
贡献
7951
金钱
10408
发表于 2023-5-9 10:0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只有结论而无论证过程的观点无法考察。
其次,只有结论而有注不附的观点也无法考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8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1
贡献
7951
金钱
10408
发表于 2023-5-9 10: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明显跟前人所述相左,这点尤为重要

沈氏《答甄公论》云:“昔神农重八卦,卦无不纯,立四象,象无不象。但能作诗,无四声之患,则同诸四象。四象既立,万象生焉;四声既周,群声类焉。经典史籍,唯有五声,而无四声。然则四声之用,何伤五声也。五声者,宫商角徵羽,上下相应,则乐声和矣;君臣民事物,五者相得,则国家治矣。作五言诗者,善用四声,则讽咏而流靡;能达八体,则陆离而华洁。明各有所施,不相妨废。昔周、孔所以不论四声者,正以春为阳中,德泽不偏,即平声之象;夏草木茂盛,炎炽如火,即上声之象;秋霜凝木落,去根离本,即去声之象;冬天地闭藏,万物尽收,即入声之象:以其四时之中,合有其义,故不标出之耳。是以《中庸》云:“圣人有所不知,匹夫匹妇,犹有所知焉。斯之谓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8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1
贡献
7951
金钱
10408
发表于 2023-5-9 10: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中国文字的特性,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为了追求作品在声音上的流畅和协,或多或少都在声律有所安排,汪中老师便指出:不仅仅是韵文,就连散文如「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注1)也未尝不是在声律上有所安排。但纯就声律对作品的影响程度来观察,则韵文中的声律在作品中所占有的份量,确是远远超过散文的。而在韵文中,受声律约束最多的文学体裁,则莫过于唐以后的近体诗。
从以上的讨论,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来,唐代近体诗所遵循的格律,并不仅如文学史上所言,从沈约创为四声之说后,便是初唐沈佺期、宋之问完成近体的格律。实际上,格律中所包含的原则,不止一端,这些原则,都是经过六朝的诗人在创作中尝试,而后逐渐形成了共同的认知。唐代所确立的「近体诗」这种诗体,就是汇集了六朝以来尝试的心得而完成的。

此段大致不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8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1
贡献
7951
金钱
10408
发表于 2023-5-9 10: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声调的区分是格律重要的基础。中国语文所以被区分为四声,除了陈寅恪在<四声三问>中,早已指出佛经转读对四声之说的创立有不可抹灭的影响外,更重要的一点是中国语文中,也必须先要有声调的现象,而后才能被分为四声。从《诗经》、《楚辞》的用韵上,中国语文从很早便有声调的现象得到了证实。若从曹植、阮籍等人的诗来看,平仄用韵非常整齐,绝无混用的情形,更显示平仄观念在魏晋之世便已十分明确·仅管四声的理论尚未提出,但四声和平仄已经成为文人创作时所使用的原则了。
---------------

此段虽是只论用韵,但也明显是以今人之观而论,沈氏《答甄公论》说得很明白:‘’经典史籍,唯有五声,而无四声。‘’,据此可见,永明之前是不存在四声说的而只有五声说的,当然也更不存在平仄说,只这用韵方面都只能是以今人之观而套取的平仄,这平仄符不符合当时的五声是个非常大的问题

除沈氏的《答甄公论》外,三国时期的李登、吕静的韵书按宫商角徵羽而分也能旁证永明之前只有五声而无四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8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1
贡献
7951
金钱
10408
发表于 2023-5-9 10:3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3-5-9 11:44 编辑

其次,四声不能直接运用于文学作品上,因为四个声调的组合是太过复杂,因此,四声区分为平声仄声两大类,这是格律创建过程中,最重要的基础。在朱光潜<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道路>中便指出:
声音的对仗起于意义的排偶,这两个特征先见于赋,律诗是受赋的影响。〔注2〕
而在一些汉赋中每句的末字往往是平仄递用的,因此追寻平仄区分的渊源,则可上溯于汉代。降至魏晋,赋体直接影了骈文。骈文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对偶工整,在全篇的对偶中是否也有声音上的规律呢?丁邦新在<从声韵学看文学>提到:
平仄律、长短律的运用不仅在诗,在骈文里亦复如此。
(注3]
也就是指出骈文中也有一些声律上的安排。在晋到隋这一段时间,骈文是被广泛运用的一种文体,同时,这也是近体诗格律的酝酿时期,是否近体诗的格律也有受到骈文的影响呢?近体诗之所以能够结合许多句子成为一首诗,最主要的原则就是「对」、「粘」。对的基础是平仄声的相对,汉赋已开其端。而在刘志强《六朝声律探微》所引用的许多骈文的例子中,有部分的骈文也有出现如近体诗的「粘」,特别是齐梁以后的一些篇幅短小的文,全篇都以粘来结合各联。因此,虽没有对骈文的声律作广泛的研究,仍大胆推论:格律中「粘」的建立,应当是受骈文相当的影响而产生。

--------------排版有点乱

前面几句说得没谱了,因为四个声调的组合是太过复杂就四声不能直接运用于文学作品上这逻辑根本就不存在,不仅永明、齐梁的文学作品是四声碎用,连后来的唐至今天都还残存着一些四声碎用的痕迹,说什么四声不能直接运用于文学作品上?

中间那段说的是唐人格律了,还算靠谱。

后面说的‘’追寻平仄区分的渊源,则可上溯于汉代。。。‘’也基本上算说得通,都是以今之观去寻源,但这平仄寻源上则象首先那段那样是这平仄符不符合当时的五声是个非常大的问题,王力在汉语语音史上说得很明确,‘’汉魏无去声,去声是永明后期从上声分化来的‘’,汉魏连一个去声都还没生出来又哪来的平上去入四声?连四声都没有又哪来的平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709

帖子

491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89
贡献
1188
金钱
1838
 楼主| 发表于 2023-5-9 10:32: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温柔的风 发表于 2023-5-9 10:05
首先,只有结论而无论证过程的观点无法考察。
其次,只有结论而有注不附的观点也无法考察。 ...

那你是怎么考察出林继伯是海军,1970年去世,没读过文镜秘府论呢?1970年之前能用计算机研究诗律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8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1
贡献
7951
金钱
10408
发表于 2023-5-9 10:32:40 | 显示全部楼层
余懒得说了,闲得无聊再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8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1
贡献
7951
金钱
10408
发表于 2023-5-9 10:3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3-5-9 10:52 编辑
门外谈诗 发表于 2023-5-9 10:32
那你是怎么考察出林继伯是海军,1970年去世,没读过文镜秘府论呢?1970年之前能用计算机研究诗律吗? ...

不会百度呀,就算百度错了个同名人也只能怪转帖人对作者缺介绍,其余别乱扯,根本就没说林继伯是海军

说其没读过文镜秘府论说的也是大概文镜秘府论没传回中国,且这还承认记错

别胡扯,说过作者1970年之前不能用计算机研究诗律吗?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诗无敌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146
贡献
24007
金钱
26445
发表于 2023-5-9 11:24: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种研究没什么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709

帖子

491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89
贡献
1188
金钱
1838
 楼主| 发表于 2023-5-9 12:31: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门外谈诗 发表于 2023-5-9 10:32
那你是怎么考察出林继伯是海军,1970年去世,没读过文镜秘府论呢?1970年之前能用计算机研究诗律吗? ...

你总是急急忙忙赶着说话,从来不仔细体会对方的意思,你当然没有说过海军,1970年前能用计算机研究诗律吗之类的话,那是我的反问。海军会研究诗律吗?1970年之前有研究诗律的计算机吗?你百度时为什么不多动动脑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3-5-9 14:4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门外谈诗 发表于 2023-5-9 10:32
那你是怎么考察出林继伯是海军,1970年去世,没读过文镜秘府论呢?1970年之前能用计算机研究诗律吗? ...

诗词理论与文镜秘府论有多大关系?文镜秘府论没传回中国,中国人就不研究诗词理论了?你们这伙人东一句文镜秘府论西一句文镜秘府论,实际就是不懂文艺理论的一伙人,借此炫耀而已,不客气的说,其实肚中没货,撑虎皮。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3-5-9 14:4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3-5-9 14:49 编辑

从《诗经》、《楚辞》的用韵上,中国语文从很早便有声调的现象得到了证实。若从曹植、阮籍等人的诗来看,平仄用韵非常整齐,绝无混用的情形,更显示平仄观念在魏晋之世便已十分明确·仅管四声的理论尚未提出,但四声和平仄已经成为文人创作时所使用的原则了。
-----------------------------想当然。这个观点那得上千个例子才能归纳得出,哪能这么轻飘飘。若如此天下尽是理论家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3-5-9 14:5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次,四声不能直接运用于文学作品上,因为四个声调的组合是太过复杂,因此,四声区分为平声仄声两大类,这是格律创建过程中,最重要的基础。-------------胡扯吧,沈约的四声不是直接运用于文学作品上吗?如果等平仄,那唐前岂不无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8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1
贡献
7951
金钱
10408
发表于 2023-5-9 15: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门外谈诗 发表于 2023-5-9 12:31
你总是急急忙忙赶着说话,从来不仔细体会对方的意思,你当然没有说过海军,1970年前能用计算机研究诗律吗 ...

体会了,意非善,怼回去没商量

离开观点扯闲篇,不怼白不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8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1
贡献
7951
金钱
10408
发表于 2023-5-9 15:2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3-5-9 17:12 编辑

近体诗的诗句以粘对为原则而组合在一起,而其基本的句形:律句又是由何时开始为文人作诗时所惯用呢?从魏晋南北朝的诗中,对律句的统计,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来,在梁代稍晚的萧绎、庾肩吾之时,在诗歌中运用律句的比例,已经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这也就说明了齐梁时代,律句的形式己普遍为人所采用。同时,由于律句的普遍使用,而律联的组合也大约在这个时候确立。至于粘的成立,则在稍晚于律句、律联的梁代末年,而且到了隋代都未能普遍成为文人作诗时所运用的法则。

------------这大体跟大陆学者的研究相似,也可见,即按今之平仄律观去看衡量都是在自刘滔提出二四同声亦不能善之后律句才开始被诗人自觉运用已经形成风气,这也就为唐近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8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1
贡献
7951
金钱
10408
发表于 2023-5-9 15:3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3-5-9 15:32 编辑

近体诗的用韵以平韵为正例,从第五章对附录甲的资料所归纳出来的结果来看,在魏晋时,诗歌押平声韵已较仄声韵马多,而到梁代以后,诗歌使用平声字为韵,便成为诗人创作时的习惯。
而在近体诗对仗中,平仄声相对原则的建立,是很难确定的,因为近体诗的对仗并不是非常严格的每字平仄相对,常常是在第一、三字上有所出入,这可以说是乌创作者在格律上保留一点弹性。如果把这个放宽的原则与律联相较,可以说是没有差异,因此也大胆推论:律句使用日渐频繁之后,声对的原则,应当是与律联同时产生的。
任何一种文学体裁,都不是凭空产生,或与时代背景,或与其他文学体裁互动而产生。本文对格律发展的研究,正印证了这个观点:魏晋以降,社会风气注重的清雅,同时随著清谈论辩,而思想理论愈趋细密,由此,文人试图透过思想,在人物风范或言谈应对上,建立一些典范原则。诗歌格律正是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的产物。诗歌的格律虽是唐代所确立,但格律中的各个条件分开来追溯,其实都有其发展的渊源;同时,大部分的格律早在梁代时便已成为诗人创作时所惯用,惟不同于近体格律者,只是这些条件乃是各别出现在诗歌之中。换言之,格律的条件早在唐代之前便已成熟,唐代则是集其大成。

大致尚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8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1
贡献
7951
金钱
10408
发表于 2023-5-9 15:4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孤鹤 发表于 2023-5-9 14:47
从《诗经》、《楚辞》的用韵上,中国语文从很早便有声调的现象得到了证实。若从曹植、阮籍等人的诗来看,平 ...

就用韵情况而言,以今之平仄观之应是大致不错的,这是从《诗经》、《楚辞》、汉魏时代的韵文上可考察的

记得多年前讨论音步问题的时候提到过汉魏古风与近体的区别时我便说过永明之前的诗歌除了押韵能找到一定的规律外,音步上汉魏古风几无明显的音步特征,如果要说的话,我个人认为是单音节音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3-5-9 15:5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温柔的风 发表于 2023-5-9 15:49
就用韵情况而言,以今之平仄观之应是大致不错的,这是从《诗经》、《楚辞》、汉魏时代的韵文上可考察的

...

错误指后面那句“若从曹植、阮籍等人的诗来看,平仄用韵非常整齐,绝无混用的情形,更显示平仄观念在魏晋之世便已十分明确·仅管四声的理论尚未提出,但四声和平仄已经成为文人创作时所使用的原则了。
”-----纯粹胡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8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1
贡献
7951
金钱
10408
发表于 2023-5-9 15:5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3-5-9 16:03 编辑
孤鹤 发表于 2023-5-9 15:53
错误指后面那句“若从曹植、阮籍等人的诗来看,平仄用韵非常整齐,绝无混用的情形,更显示平仄观念在魏晋 ...

这个当然是胡扯,但只要明白这是以今之平仄观之的话也就能理解了,除诗经的用韵比较复杂外,大体上平与平押,上与上押,入与入押,这几点都较有规律
诗经的用韵也有一定的规律,但按今之平仄来说的话则是平仄通韵的,入声也能通押平声,但这涉及上古音就显得复杂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诗无敌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146
贡献
24007
金钱
26445
发表于 2023-5-9 18:17: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来,研究去,都是鸡肋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3-5-9 18:4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眼怪归来 发表于 2023-5-9 18:17
研究来,研究去,都是鸡肋罢了。


永明体还值得研究。格律诗是真正的鸡肋,已是定论的东西,何须反反复复炒现饭,不见谁能炒出啥新味道。但这里理论版的人就喜欢如此折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3-5-9 18:4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明不是格律诗的拗体、吴体,也要塞进格律诗中来研究,于是把简单的格律诗搞得乌烟瘴气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709

帖子

491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89
贡献
1188
金钱
1838
 楼主| 发表于 2023-5-9 18:46: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孤鹤 发表于 2023-5-9 18:40
永明体还值得研究。格律诗是真正的鸡肋,已是定论的东西,何须反反复复炒现饭,不见谁能炒出啥新味道。但 ...

永明体到近体格律的形成是现在理论界研究热点,你搞杂体的对此不感兴趣可以不来,不要成天理论版长理论版短,你这个人水平不行,思维僵化,又好装个大,言语常骂骂咧咧,令人生厌,以后没什么见解就不要来我贴子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3-5-9 19:2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门外谈诗 发表于 2023-5-9 18:46
永明体到近体格律的形成是现在理论界研究热点,你搞杂体的对此不感兴趣可以不来,不要成天理论版长理论版 ...

你没资格与我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709

帖子

491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89
贡献
1188
金钱
1838
 楼主| 发表于 2023-5-9 19:52: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孤鹤 发表于 2023-5-9 19:24
你没资格与我讨论

来这里要摆道理,不是摆资格,你的资格也就杂体派认,从你言谈中我看你对近体诗律演化进程根本就不开窍,这个贴子用计算机考察了大量诗例,观点新奇有理,较能解释繁纷复杂诗律实际情况,台湾的诗律研究较大陆领先,你那些格律观我大体浏览了一下,还落后三十年,做人要谦虚,不是一味自充大佬,看你这言谈素质,这辈子也难有进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709

帖子

491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89
贡献
1188
金钱
1838
 楼主| 发表于 2023-5-10 08:22: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诗律史研究中有几个问题:
1,以今律古不可以,以今察古则是可以的,我们研究齐梁体,不仅要关注四声八病的应用,更要关注平仄律的存在比例。研究表明,律句在齐梁末期比例已高达百分之八九十,《诗章中用声法式》更明确了二四分明的律句与特拗句,这就是以今察古。

2,杨贵妃是唐明皇创造的还是选出来的,古诗说的好: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这形象的比喻了沈宋与律诗的关系,梁陈到初唐,文镜秘府论记载“(周)顒、(沈)约已降,(元)兢、(崔)融以往,声谱之论鬱起,病犯之名争兴,家制格式,人谈病累”
在这种人人制定格律的年代,沈宋以科举的影响将近体律诗定为科举考试诗体,所以清代也把律诗叫科举试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3-5-10 09:0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门外谈诗 发表于 2023-5-9 19:52
来这里要摆道理,不是摆资格,你的资格也就杂体派认,从你言谈中我看你对近体诗律演化进程根本就不开窍, ...

你懂道理吗?这也能叫你的帖子?你抄人家的文章是给大家看的,怎么冒充是你的帖子?见过皮厚的,没见过你这样皮厚的,把人家的当自己的。恬不知耻,还说别人不懂道理。我们发的帖子是谈这篇文章,与你有一毛钱关系?你滚远点吧。

不懂还要硬充,可数第一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3-5-10 09: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门外谈诗 发表于 2023-5-9 19:52
来这里要摆道理,不是摆资格,你的资格也就杂体派认,从你言谈中我看你对近体诗律演化进程根本就不开窍, ...

看不懂叫“大体浏览”。“落后三十年”你见过三十年来除了我们奇诗派还有人研究杂体诗吗?你怎么说谎都不觉脸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 20: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