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77|回复: 6

写作 · 真实(转载)

[复制链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5-8 08:3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23-5-8 08:39 编辑

写作 ·真实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纪昀批:“此是名篇,通体精妙,后半犹有神。随风二句,虽细润,中晚人刻意或及之。后四句传神之笔,则非余子所可到。”(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七)
   起有悟境,从次联得来。于“随风”“润物”悟出“发生”,于“发生”悟出“知时”也。仇(兆鳌)曰:“曰‘潜’曰‘细’,脉脉绵绵,写得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写雨切夜易,切春难,此为着眼。(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
   写诗耍从生活中来,杜甫的《春夜喜雨》是一个好例子。他住在成都,观察到成都地区春雨的特点,“当春乃发生”,在春天下的,是细雨,所以“润物细无声”,因为细,所以随风飘拂,主要在夜里下,所以“潜入夜”。这是成都地区春雨的特点,不从生活中体察,是写不出来的。别处的春雨,不一定这样细,不一定主要在夜里下,不一定当春就下。这样的雨有利于春天植物的生长,所以说“好雨”。当时杜甫住在成都郊区,雨主要在夜里下,所以“野径云俱黑”,更显得“江船火独明”。这种雨一到早上就停了,所以“晓看红湿处”,“红湿”所以“花重”。
   浦起龙说:“起有悟境”,这个“悟”也是从生活体验中来。因为成都地区的春雨,不是偶然这样,是经常这样的。在成都住久了,自然悟到这一点,“好雨知时节”。于“发生”悟出“知时”,即好雨“知”时,把无知的雨写成有知,这里正透露出“喜雨”的感情来。纪昀从风格上看,认为随风二句写得细润,中晚唐人刻意或及之。他大概没看到,这两句是从生活体验中来,抓住成都地区春雨的特点,可见不仅写诗要有生活体验,读诗也要有生话体验,否则光从文字风格上看,就不会看到它的真正好处。
   结合生活的真实来写,由于生活是变化多样的,所以同样写雨后的花,也可以写得不同。比方杜甫作“红湿”“花重”,而王勃《郊兴》作“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钟惺批:“‘雨去’‘去’字妙,才于‘花光湿’,‘光’字有情。若直言‘雨’,则‘湿’在花而不在‘光’矣。”谭元春批:“‘湿’言‘光’,‘疏’言‘影’,即不寻常。”(《唐诗归》卷一)杜甫写的是下了一夜的细雨,所以雨止以后,看到“红湿”“花鱼”。王勃写的也是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所以看不出“红湿”“花重”,花上已经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叶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中透出。两种雨后的花,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所以写得完全不同。同样写细雨,杜甫写的是春雨,曾几写《仲秋细雨》:“竹树惊秋半,衾裯惬夜分。”中秋天还热,下雨就凉快,所以说“衾裯惬夜分”。方回批:“惬字当屡锻改乃得此字。”纪昀批:“此字微妙,此评亦得其甘苦。”(《瀛奎律髓》卷二十)这里写感觉。结合感觉、结合思想感情来写景物,从生活中来,更可以写得丰富多采。曾几有一首《悯雨》就写出了思想感情来:“梅子黄初遍,秧针绿未抽。若无三日雨,那复一年秋。薄晚看天意,今宵破客愁。不眠听竹树,还有好音否?”这里关心农业生产,写得有感情。
(转载于《文艺论》之一,作者不详)

1077

主题

2万

帖子

9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无敌首席版主兼晴耕雨读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955
贡献
27983
金钱
3463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5-8 08:52: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通篇错别字,转载也要把好关。复制+粘贴,多少也要有些意义。

点评

《文艺论》应该是周振甫先生的,我查一下再发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5-8 09: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9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4
贡献
7955
金钱
10417
发表于 2023-5-8 09: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九门提督 发表于 2023-5-8 08:52
通篇错别字,转载也要把好关。复制+粘贴,多少也要有些意义。

《文艺论》应该是周振甫先生的,我查一下再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9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4
贡献
7955
金钱
10417
发表于 2023-5-8 09:0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3-5-8 09:07 编辑

周振甫:写作·二 真实
选择字号:大 中 小   本文共阅读 340 次 更新时间:2021-01-30 21:29

周振甫  
《西清诗话》曰:“欧公嘉祐中见王荆公诗①:‘黄昏风雨暝②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笑曰:‘百花尽落,独菊枝上枯耳。’因戏曰:‘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子细吟。’荆公闻之曰:‘是岂不知《楚辞》“夕餐秋菊之落英”,欧九不学之过也。’”(《高斋诗话》以“秋英”二句为子瞻③跋。《渔隐丛话》云:“于《六一居士全集》及《东坡前后集》并无此二句,不知西清、高斋④何从得此。”)(吴景旭《历代诗话》卷五十七)

①欧公:下文的欧九(排行九),六一居士(号),都指欧阳修。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王荆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字介甫。 ②暝:当作“打”字。 ③子膽:与下文东坡,都指苏轼。他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④西清:宋蔡絛《西清诗话》。高斋:宋曾慥《高斋诗话》。


史正志《菊谱后序》里指出菊花有落有不落的,花瓣结密的不落,盛开之后,浅黄的转白,白的渐转红,枯干枝上;花瓣不结密的多落,盛开之后,遇风吹雨打,就飘散满地。又指出“夕餐秋菊之落英”,认为菊花初开才可餐,枯落了就不好餐了。这个“落”是始开的意思,像《诗经》中的《访落》,就是开始访问。(刘灏《广群芳谱》四十九)

这里讲到王安石和欧阳修讨论菊花诗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一定可靠,这里主要是借它来说明写作中的问题。王安石做了一首《残菊》诗,有两句说:“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虽说根据种菊花的史正志的话,菊花有两种,一种花瓣结密的不落,一种花瓣不十分结密的会落,但就一般所见的菊花说,以不落的为多。倘王安石真的看到罕见的落的菊花而作诗,应该加以说明,他没有说明,可见他没有看到这种罕见的菊花,因此欧阳修提出批评,说“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子细吟”是对的。王安石指出屈原《离骚》里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他是根据屈原这语来的。这样说就有问题了。因为屈原讲服食菊花,初开的菊花有香气,才可采下来服食,要是枯萎的菊花就不适宜服食。因此有人说,屈原讲的“落英”,不是指落下来的花瓣,这个“落”字有开始的意义,指刚开的花瓣。这样说来,王安石误解了屈原的意义,再根据这种错误的理解来写诗,那自然也不对了。

从这里看,诗人作诗应该从生活出发而不该从书本出发。从书本出发,看到屈原说过秋菊落英,认为屈原是说菊花的花瓣会落掉的,因而写出“残菊飘零满地金”,那就不符合屈原的原意了。从这里,也看到理解诗句也要从生话出发。由于一个字可以有几个解释,所以“落英”可以指落下来的花瓣,也可以指刚开的花瓣。哪个解释恰当,结合服食菊花来讲,在生活中只服食刚开的菊花,不会服食枯萎的菊花,那末哪个意义恰当也就可以判断了。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纪昀批:“此是名篇,通体精妙,后半犹有神。随风二句,虽细润,中晚人刻意或及之。后四句传神之笔,则非余子所可到。”(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七)

起有悟境,从次联得来。于“随风”“润物”悟出“发生”,于“发生”悟出“知时”也。仇(兆鳌)曰:“曰‘潜’曰‘细’,脉脉绵绵,写得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写雨切夜易,切春难,此为着眼。(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

写诗耍从生活中来,杜甫的《春夜喜雨》是一个好例子。他住在成都,观察到成都地区春雨的特点,“当春乃发生”,在春天下的,是细雨,所以“润物细无声”,因为细,所以随风飘拂,主要在夜里下,所以“潜入夜”。这是成都地区春雨的特点,不从生活中体察,是写不出来的。别处的春雨,不一定这样细,不一定主要在夜里下,不一定当春就下。这样的雨有利于春天植物的生长,所以说“好雨”。当时杜甫住在成都郊区,雨主要在夜里下,所以“野径云俱黑”,更显得“江船火独明”。这种雨一到早上就停了,所以“晓看红湿处”,“红湿”所以“花重”。

浦起龙说:“起有悟境”,这个“悟”也是从生活体验中来。因为成都地区的春雨,不是偶然这样,是经常这样的。在成都住久了,自然悟到这一点,“好雨知时节”。于“发生”悟出“知时”,即好雨“知”时,把无知的雨写成有知,这里正透露出“喜雨”的感情来。纪昀从风格上看,认为随风二句写得细润,中晚唐人刻意或及之。他大概没看到,这两句是从生活体验中来,抓住成都地区春雨的特点,可见不仅写诗要有生活体验,读诗也要有生话体验,否则光从文字风格上看,就不会看到它的真正好处。

结合生活的真实来写,由于生活是变化多样的,所以同样写雨后的花,也可以写得不同。比方杜甫作“红湿”“花重”,而王勃《郊兴》作“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钟惺批:“‘雨去’‘去’字妙,才于‘花光湿’,‘光’字有情。若直言‘雨’,则‘湿’在花而不在‘光’矣。”谭元春批:“‘湿’言‘光’,‘疏’言‘影’,即不寻常。”(《唐诗归》卷一)杜甫写的是下了一夜的细雨,所以雨止以后,看到“红湿”“花鱼”。王勃写的也是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所以看不出“红湿”“花重”,花上已经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叶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中透出。两种雨后的花,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所以写得完全不同。同样写细雨,杜甫写的是春雨,曾几写《仲秋细雨》:“竹树惊秋半,衾裯惬夜分。”中秋天还热,下雨就凉快,所以说“衾裯惬夜分”。方回批:“惬字当屡锻改乃得此字。”纪昀批:“此字微妙,此评亦得其甘苦。”(《瀛奎律髓》卷二十)这里写感觉。结合感觉、结合思想感情来写景物,从生活中来,更可以写得丰富多采。曾几有一首《悯雨》就写出了思想感情来:“梅子黄初遍,秧针绿未抽。若无三日雨,那复一年秋。薄晚看天意,今宵破客愁。不眠听竹树,还有好音否?”这里关心农业生产,写得有感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5-8 11: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23-5-8 11:03 编辑

周振甫:写作·真实
http://www.newdu.com 2018-08-20爱思想 周振甫 参加讨论
  
    《西清诗话》曰:“欧公嘉祐中见王荆公诗①:‘黄昏风雨暝②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笑曰:‘百花尽落,独菊枝上枯耳。’因戏曰:‘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子细吟。’荆公闻之曰:‘是岂不知《楚辞》“夕餐秋菊之落英”,欧九不学之过也。’”(《高斋诗话》以“秋英”二句为子瞻③跋。《渔隐丛话》云:“于《六一居士全集》及《东坡前后集》并无此二句,不知西清、高斋④何从得此。”)(吴景旭《历代诗话》卷五十七)
      ①欧公:下文的欧九(排行九),六一居士(号),都指欧阳修。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王荆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字介甫。 ②暝:当作“打”字。 ③子膽:与下文东坡,都指苏轼。他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④西清:宋蔡絛《西清诗话》。高斋:宋曾慥《高斋诗话》。
      史正志《菊谱后序》里指出菊花有落有不落的,花瓣结密的不落,盛开之后,浅黄的转白,白的渐转红,枯干枝上;花瓣不结密的多落,盛开之后,遇风吹雨打,就飘散满地。又指出“夕餐秋菊之落英”,认为菊花初开才可餐,枯落了就不好餐了。这个“落”是始开的意思,像《诗经》中的《访落》,就是开始访问。(刘灏《广群芳谱》四十九)
      这里讲到王安石和欧阳修讨论菊花诗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一定可靠,这里主要是借它来说明写作中的问题。王安石做了一首《残菊》诗,有两句说:“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虽说根据种菊花的史正志的话,菊花有两种,一种花瓣结密的不落,一种花瓣不十分结密的会落,但就一般所见的菊花说,以不落的为多。倘王安石真的看到罕见的落的菊花而作诗,应该加以说明,他没有说明,可见他没有看到这种罕见的菊花,因此欧阳修提出批评,说“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子细吟”是对的。王安石指出屈原《离骚》里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他是根据屈原这语来的。这样说就有问题了。因为屈原讲服食菊花,初开的菊花有香气,才可采下来服食,要是枯萎的菊花就不适宜服食。因此有人说,屈原讲的“落英”,不是指落下来的花瓣,这个“落”字有开始的意义,指刚开的花瓣。这样说来,王安石误解了屈原的意义,再根据这种错误的理解来写诗,那自然也不对了。
      从这里看,诗人作诗应该从生活出发而不该从书本出发。从书本出发,看到屈原说过秋菊落英,认为屈原是说菊花的花瓣会落掉的,因而写出“残菊飘零满地金”,那就不符合屈原的原意了。从这里,也看到理解诗句也要从生话出发。由于一个字可以有几个解释,所以“落英”可以指落下来的花瓣,也可以指刚开的花瓣。哪个解释恰当,结合服食菊花来讲,在生活中只服食刚开的菊花,不会服食枯萎的菊花,那末哪个意义恰当也就可以判断了。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纪昀批:“此是名篇,通体精妙,后半犹有神。随风二句,虽细润,中晚人刻意或及之。后四句传神之笔,则非余子所可到。”(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七)
      起有悟境,从次联得来。于“随风”“润物”悟出“发生”,于“发生”悟出“知时”也。仇(兆鳌)曰:“曰‘潜’曰‘细’,脉脉绵绵,写得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写雨切夜易,切春难,此为着眼。(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
      写诗耍从生活中来,杜甫的《春夜喜雨》是一个好例子。他住在成都,观察到成都地区春雨的特点,“当春乃发生”,在春天下的,是细雨,所以“润物细无声”,因为细,所以随风飘拂,主要在夜里下,所以“潜入夜”。这是成都地区春雨的特点,不从生活中体察,是写不出来的。别处的春雨,不一定这样细,不一定主要在夜里下,不一定当春就下。这样的雨有利于春天植物的生长,所以说“好雨”。当时杜甫住在成都郊区,雨主要在夜里下,所以“野径云俱黑”,更显得“江船火独明”。这种雨一到早上就停了,所以“晓看红湿处”,“红湿”所以“花重”。
      浦起龙说:“起有悟境”,这个“悟”也是从生活体验中来。因为成都地区的春雨,不是偶然这样,是经常这样的。在成都住久了,自然悟到这一点,“好雨知时节”。于“发生”悟出“知时”,即好雨“知”时,把无知的雨写成有知,这里正透露出“喜雨”的感情来。纪昀从风格上看,认为随风二句写得细润,中晚唐人刻意或及之。他大概没看到,这两句是从生活体验中来,抓住成都地区春雨的特点,可见不仅写诗要有生活体验,读诗也要有生话体验,否则光从文字风格上看,就不会看到它的真正好处。
      结合生活的真实来写,由于生活是变化多样的,所以同样写雨后的花,也可以写得不同。比方杜甫作“红湿”“花重”,而王勃《郊兴》作“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钟惺批:“‘雨去’‘去’字妙,才于‘花光湿’,‘光’字有情。若直言‘雨’,则‘湿’在花而不在‘光’矣。”谭元春批:“‘湿’言‘光’,‘疏’言‘影’,即不寻常。”(《唐诗归》卷一)杜甫写的是下了一夜的细雨,所以雨止以后,看到“红湿”“花鱼”。王勃写的也是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所以看不出“红湿”“花重”,花上已经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叶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中透出。两种雨后的花,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所以写得完全不同。同样写细雨,杜甫写的是春雨,曾几写《仲秋细雨》:“竹树惊秋半,衾裯惬夜分。”中秋天还热,下雨就凉快,所以说“衾裯惬夜分”。方回批:“惬字当屡锻改乃得此字。”纪昀批:“此字微妙,此评亦得其甘苦。”(《瀛奎律髓》卷二十)这里写感觉。结合感觉、结合思想感情来写景物,从生活中来,更可以写得丰富多采。曾几有一首《悯雨》就写出了思想感情来:“梅子黄初遍,秧针绿未抽。若无三日雨,那复一年秋。薄晚看天意,今宵破客愁。不眠听竹树,还有好音否?”这里关心农业生产,写得有感情。 (责任编辑:
admin)
  

网上搜来,读者自行核对正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10

主题

268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86
贡献
3863
金钱
7900
发表于 2023-5-8 13:4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细雨,又象写雪。潜和细之对,值得商榷。
这首诗好在以物喻己,和一览众山小的心态,情绪相仿。硬要扯到真实,未免牵强。所谓诗的真实,虽然指情感的真实,但是,对景对物对于人,可以虚拟,甚至可以空穴来风,譬如,故人已乘黄鹤去,譬如,屈原上下求索,对神话的借用,不要求真实与否,否则,诗的想象和联想就会大打折扣,难成好诗。纪昀说通体精妙,倒不如说通体写实,细腻。其实,我最欣赏结尾,比那种大庇寒士的虚伪胸襟来得那么一丢丢的真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诗无敌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147
贡献
24015
金钱
26454
发表于 2023-6-29 09:0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写这种文章的人,根本就是在讲一些无用的废话。那些写圆月下的星河固然是没有常识的笑话,但杜甫的雨,只是真实吗?
如果仅仅只是真实,那么,太阳真圆,这句话真不真实?但是有什么艺术价值?
关键在于细节!没有细节,何来生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6 12: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