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23-5-8 08:39 编辑
写作 ·真实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纪昀批:“此是名篇,通体精妙,后半犹有神。随风二句,虽细润,中晚人刻意或及之。后四句传神之笔,则非余子所可到。”(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七) 起有悟境,从次联得来。于“随风”“润物”悟出“发生”,于“发生”悟出“知时”也。仇(兆鳌)曰:“曰‘潜’曰‘细’,脉脉绵绵,写得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写雨切夜易,切春难,此为着眼。(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 写诗耍从生活中来,杜甫的《春夜喜雨》是一个好例子。他住在成都,观察到成都地区春雨的特点,“当春乃发生”,在春天下的,是细雨,所以“润物细无声”,因为细,所以随风飘拂,主要在夜里下,所以“潜入夜”。这是成都地区春雨的特点,不从生活中体察,是写不出来的。别处的春雨,不一定这样细,不一定主要在夜里下,不一定当春就下。这样的雨有利于春天植物的生长,所以说“好雨”。当时杜甫住在成都郊区,雨主要在夜里下,所以“野径云俱黑”,更显得“江船火独明”。这种雨一到早上就停了,所以“晓看红湿处”,“红湿”所以“花重”。 浦起龙说:“起有悟境”,这个“悟”也是从生活体验中来。因为成都地区的春雨,不是偶然这样,是经常这样的。在成都住久了,自然悟到这一点,“好雨知时节”。于“发生”悟出“知时”,即好雨“知”时,把无知的雨写成有知,这里正透露出“喜雨”的感情来。纪昀从风格上看,认为随风二句写得细润,中晚唐人刻意或及之。他大概没看到,这两句是从生活体验中来,抓住成都地区春雨的特点,可见不仅写诗要有生活体验,读诗也要有生话体验,否则光从文字风格上看,就不会看到它的真正好处。 结合生活的真实来写,由于生活是变化多样的,所以同样写雨后的花,也可以写得不同。比方杜甫作“红湿”“花重”,而王勃《郊兴》作“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钟惺批:“‘雨去’‘去’字妙,才于‘花光湿’,‘光’字有情。若直言‘雨’,则‘湿’在花而不在‘光’矣。”谭元春批:“‘湿’言‘光’,‘疏’言‘影’,即不寻常。”(《唐诗归》卷一)杜甫写的是下了一夜的细雨,所以雨止以后,看到“红湿”“花鱼”。王勃写的也是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所以看不出“红湿”“花重”,花上已经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叶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中透出。两种雨后的花,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所以写得完全不同。同样写细雨,杜甫写的是春雨,曾几写《仲秋细雨》:“竹树惊秋半,衾裯惬夜分。”中秋天还热,下雨就凉快,所以说“衾裯惬夜分”。方回批:“惬字当屡锻改乃得此字。”纪昀批:“此字微妙,此评亦得其甘苦。”(《瀛奎律髓》卷二十)这里写感觉。结合感觉、结合思想感情来写景物,从生活中来,更可以写得丰富多采。曾几有一首《悯雨》就写出了思想感情来:“梅子黄初遍,秧针绿未抽。若无三日雨,那复一年秋。薄晚看天意,今宵破客愁。不眠听竹树,还有好音否?”这里关心农业生产,写得有感情。 (转载于《文艺论》之一,作者不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