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生活在杂体诗中 从种类而言,正体诗只有四言、五言、七言古诗、乐府杂言体及格律诗、词、曲等十余种,而杂体诗的体裁达二百多种到三百来种,是正体诗的十几倍到几十倍。正体诗是几个可怜的孤岛,被杂体诗的汪洋大海包围着。 据清人况周颐《蕙风词话》载,其伯父况澍(世人)“曾辑《杂体诗钞》锲行,如柏梁体、离合体、神智体、集词名、药名之类,得二十四卷,分八巨册”,其搜集的作品定不在一个小数目上。仅就杂体诗的大宗“回文诗”而言,晋代苏蕙的《璇玑图》一篇,就被后人解读为近八千首诗歌(见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二,别集一之康万民《璇玑图诗读法》)甚至万多首,使世界为之惊讶。丁胜源、周胜芳夫妇编辑的《回文集》六大集四千五百页,可见回文的数量之多,老古董们若能避免视而不见,就必然能开启一扇阳光明媚的窗户。 诗歌之所以比史传散文更为脍炙人口,主要还是以其独特的诗歌表达方式,是形式赋予诗中内容以新的面貌和魅力。因此,研究诗歌固然离不开内容,但抽出其形式来进行考察,通过句式、节奏、音韵、结构等体裁因素,探讨诗歌如何表达感情,产生韵味,如何形成特有美感并推动诗歌发展等等,不仅是应该的,而且是必须的。正如“三分长相,七分打扮”,外在美能增进内在美。 对杂体含义的不清,局限了我们的眼界。杂体含义有三,一是南北朝人所说的杂体,那是既有杂体诗,也指各种风格,与今人杂体诗概念不合。 二是有规则的在古风或格律的基础上增加某些限制条件的诗体。这是文体的诗体。大家一致认识的杂体诗词,常认为它们是文字游戏,那是错误的认识,是受历史传统的局限。 其实古人很喜欢杂体诗。古人没有杂体诗集,因此古人诗集中多杂体诗,越是名人越多,苏轼有三分之一以上,王安石近半。我们收集的杂体诗绝大多数是从古人诗集中收集的。 三是明清人提出的凡受到外界约束的、不是自主的都是杂体。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它扩大了杂体诗词的外延。按此说,集体活动的诗作都被他们归之于杂体诗。 应该说网络上许多人生活在杂体诗中而不自知,却洋洋自得的批评别人在文字游戏。 一、网络互动和诗友往来中 很多人喜欢写诗分韵、限韵、和韵(依韵)、次韵(步韵)。于此一并稍作解说: 1、分韵——诗友相约赋诗,举定数字为韵,互相分拈,而各人依拈得之韵成诗也。白居易有“素壁联吟分韵句”之句。分韵大都以人数为定,如四人则取成语,五七人则取古人诗句为宜。 2、限韵——唐代之后,科举考试中为了考核应考者作诗的能力,考官常规定用某一个韵部或某一个韵部中的某几个字作诗,这叫做“限韵”。另外,文人雅集作诗,也常限用某韵或某几个字,以显现各人的才力。 3、和韵——和韵又称依韵,即和他人诗,而同用其韵也。《珊瑚钩诗话》云:“前人未尝和韵,自元白为二浙观察,往来置邮筒相唱和,始依韵,多至千言,篇章甚富”。吴乔答万季野诗问云:“和诗之体不一,意如答问而不同韵者,谓之和诗;同其韵而不同其字者,谓之和韵;用其韵而次第不同者,谓之用韵;依其次第者,谓之步韵(亦称次韵)。步韵最困人,如相驱而自棘手足也。盖心思为韵所束,而命意布局,最难照顾。今人不及古人,大半以此。严沧浪已申斥之,而施愚山尝曰:‘今人只解作韵,谁会作诗’此言可畏”。吾人当深体会之。和诗、和韵、用韵、步韵都是杂体。 4.次韵——次韵又称步韵。谓和人之诗,而依原诗所用之韵及次第也。陆放翁云:“古人有唱有和,有杂拟追和之类,而无和韵者,唐始用韵,谓同用此韵,后有依韵,然不以次,后有次韵,自元白至皮陆,其体乃全”。严羽《沧浪诗话》云:“和韵最害人诗,古人唱酬不次韵,此风始於元、白、皮、陆,李朝诸贤,乃以此斗工,遂至往复有八九和者”。顾炎武《日知录》云:“凡诗不束于韵而能尽其意,胜于为韵束而意不尽”。沈德潜《说诗晬话》亦云:“古人同作一诗,不必同韵,即同韵,亦在一韵中,不必句句次韵也。自元白创始,而皮陆倡和,又加甚焉。以韵为主,而以意相从。中有欲言,不能通达矣。近代专以此见长,名曰‘和韵’,实则趁韵。宜血脉横亘,句联意断也,有志之士,当不囿于俗”。近世诗人,亦多有“次韵”之作,然如眼高而才窘,心壮而手低,则不如不作。 5.限字,有规定字数的,有规定数目字的或其他必定要用的字,有在规定的字中组织成诗的(与白战相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