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精华38
注册时间2017-4-29
威望3279
金钱28466
贡献21782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威望- 3279 点
贡献- 21782 次
金钱- 28466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23-5-7 09:39:15
|
显示全部楼层
2.体裁形式上
(一)、有异于“正体”而言,即不同于传统正宗诗体的某些类型的诗歌。中国古典诗歌,肇始于四言,定型于五、七言,又从古体发展为近体(律、绝),再加上乐府、词、曲等,一向被视为传统体式。而除此以外的杂言、杂句,以及不按传统范式用韵的作品,皆被归为杂体。这类所谓杂体诗,实际上就是不同于传统诗歌体式的自由体。而从诗歌内容或创作主旨来看,或言志、抒情,或叙事、明理,与传统诗歌并无大的区别。
杂体诗之所以有别于正体,主要体现在字数(句式)、句数、格律、立意四个方面:
(1)句式:即不同字数组成的诗句形式。只有整齐的四言、五言、七言和句式无定规的杂言是正体,其余都属杂体。明•徐师曾《文体明辨》云:
“古诗自四、五、七言之外,又有杂言,大略与乐府歌行相似,而其名不同,故别一类。”(《文体明辨•正编•杂言古诗》)“古今诗自四、五、六、七、杂言之外,复有五、七言相间者,有三、五、七言各两句者,有一、三、五、七、九言各两句者,有一字至七字、九字、十字各两句者,有一字至七字、九字、十字者,比之杂言,又略不同。”(同书之《附录•杂言诗》)
徐氏这两段话所说的“杂言”,均是指正体诗格中的句式无定规的杂言古风。与杂体诗格中的“杂言”,(即同书《附录》中的“杂言诗”),分属不同概念。所以“杂言”在表示古代诗歌观念时,可有两种理解。一是指句式参差自由(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所云“杂言”就是指句式),没有限制的古诗,与四、五、七言同属正体诗;二是指正体句式之外的所有不同句式的诗格如二言、三言、六言、八言、九言、十言乃至句式参差但有句式规范的古体诗等,统称“杂言”,属于按句式标准划分出的杂体诗。
以四、五、七言和狭义的杂言为正体,以其余句式诗体为“杂体”的观念,大约从南北朝开始,到唐代最后形成。
整齐的三、六、八、九、十言(或十言以上)以及有规律的长短句式诗为杂体。
(2)句数:以句数为诗体标志,是伴随近体格律诗的形成而产生的概念。近体格律诗规定:四句一首为绝句,每首八句为律诗。律诗八句后面再按平仄粘对规范继续排下去,称为“排律”。绝句、律诗、排律都属格律正体。
其余每首一句、二句、三句、五句、六句、七句乃至九句以上的诗体,无论是否符合平仄格律,都只能算正体之外的杂体。“一三五七字各二句”,“一三五七九字各二句”等各种句数的诗体为杂体。
按 其实六言、九言、三句、五句都有格律诗,但都以其非正体,而塞进杂体中。
(3)格律:此所谓格律,泛指利用汉字语音的声、韵、调诸因素,通过有规律的排列组合形成的平仄韵调的格式规范。其中包括正体格律和杂律两大类。
正体格律指在齐梁永明体的基础上,经上官沈宋、初唐四杰诸人努力而形成的平仄粘对格律。
“杂律”指平仄粘对格律之外,另立音韵平仄规范而形成的多种不常使用、未能流行开来的“格律”。如拗体、蜂腰、双声、叠韵、五平、五仄、四声等体(很简单,既然“不常使用”“未能流行开来”,这样的诗体自然不会成为正体)。这些诗体多数产生于平仄粘对格律的酝酿时期,当时并无格律正体与格律杂体之分(当正体被公认后,其他的自然就沦为杂体了)。在平仄粘对格律被定为律诗正体之后,“杂律”诸体才被淘汰出格律正体之外,形成被正统诗人闲掷冷落的“杂体格律诗”。
这类杂律诗或称杂体格律诗,因不遵循平仄粘对规则而异于正体格律诗,又因具有自己的平仄规范而有别于全不论平仄的古体,故而属于处在古体诗和近体格律之间的“杂体”。
(二)、在诗歌艺术构思或修辞上,独出心裁,因别具特点,往往也被归为杂体诗中,如禽言、叠字、双关、五噫、四愁、联句、集句、依韵、次韵等。
(三)、利用汉字的形、音、义的独有特点,进行巧妙的分、离、编排和组合,增加难度和趣味性,构成形形色色的体式,这一类杂体诗,主要带有游戏性质,如杂名、杂数、回文、离合、嵌字、盘中等等,多以逞奇斗巧为能事,它们在形式上既大异于传统诗体,内容上又多无关宏旨。由此可知,历来所谓的“杂体”,是属于相当模糊的概念,是需要通过研究加以辨析,并予以分别定位的。
(四)、四声八病的研究者们,从研究的角度,进行了一些反向的研究,由此形成的诗体为杂体诗。
(五)、格律诗中,因某个要素不达标而形成的诗,称之变式,属于杂体诗。
(六)、在格律诗原有要素基础上,友谊增添新的要素索形成的诗体,属于杂体诗。
遵循平仄粘对格律的近体诗和全无平仄规范的古体诗为正体,在平仄粘对格律之外另设各种规范,介于古体今体之间的诗体为杂体;如前面提到的于近体平仄粘对格律之外,另设格律规范的诗体如五平、五仄双声、叠韵、短柱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