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23|回复: 10

谈绝句的布局八法

[复制链接]

683

主题

2万

帖子

11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兼沧浪书院院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4567
贡献
25855
金钱
54743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荣誉管理员奖

发表于 2015-6-9 15:3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谈绝句的布局八法
来源:珠玑文学
作者:淮水渔翁

绝句是古典诗歌中最常写、最易学、也最难精的诗体。除了要求入韵准确、格律工整,语言含蓄、优美,能形象地表达出所要描述的事件、景物或作者情感外,在短短的二十个字或二十八个字中,还要求把主题思想和整个发展过程交代得清清楚楚,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要谈到绝句的布局,把只有四句话的一首绝句看成一个很大的整体,经行合理编排,达到节短而韵长、语近而情遥,令人一唱三叹,低回想象于无穷的境界。在诗词班和诗词研讨班中,我的同学们所写的绝句的布局都相当出色,现在列举几首和诗友们一起欣赏,顺便谈谈绝句的布局。

  一、起承转合法

  这是绝句创作布局最为普通也是最常用的一种布局技法之一。第一句“起”是开头,意在笔先,以求先声夺人;第二句“承”是承接开头,把景、事、情加以渲染,引深发展,使所描述的对象更加鲜明;第三句“转”是转折,作者把思维转到另外一个侧面,使读者感到了全新的意境;第四句“合”是关合全文、回应主题,点明创作这首诗的目的。应当说这一句是绝句中诗人引发意志、抒发感情、精华所聚的“诗眼”。
  例一:柴国兰《观梅有感》
  芳菲独占映柴门,傲骨清芬感自尊。
  疏影摇窗诗兴动,岁寒泼墨赋香魂。
  诗人第一句写梅花开了,第二句承接深入到赞扬梅花的高贵品质,第三句转到诗人心理活动,最后是诗眼,一首咏梅寄托思念的抒情诗在“感”字中诞生了。
  例二:郑瑞群《残月》
  朝曦红透半屏山,淡淡纤钩云海边。
  多少离情无诉处,化为倩影没寒天。
  前二句写景,东山上刚刚露出红霞,一钩弯月挂在云边,不喜不忧。第三句是诗人在残月即将消失的时候“转”而引发了离别之情,感到一种无处诉说的凄凉,第四句画龙点睛,暗示出这种凄凉随着太阳的升起残月的淡去而消失了,留下了一天的快乐。
  绝大多数的古代绝句的布局,都是采用起、承、转、合法,起得鲜明、承得绚丽、转得自然、合得响亮。使得整首诗在思路上由景及情、由情及人、由事及理产生转换,给人一种回环往复、摇曵多姿、起伏跌宕之感,从而静心的品味作品的诗意,总会馀音缭绕。语绝而意不绝。其言已止而其味不止,把读者带到一个神来神往的境界。

683

主题

2万

帖子

11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兼沧浪书院院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4567
贡献
25855
金钱
54743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荣誉管理员奖

 楼主| 发表于 2015-6-9 15:39:2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并列法
  所谓的并列法,就是用两组对仗的句子,分别描写四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这里所说的“并列”,是指一首绝句中四句话的分量是等同的,没有轻重缓急之分。由于是二组对仗,所以看起来更加优美,读起来更加上口。
  例三:黄万民《稻花香》
  天上云方起,园中雨点稠。
  鸣蛙报新喜,稻浪满田畴。
  诗人仅仅用了二十个字,就把天上云、园中雨、鸣蛙和稻浪四件景物交代的清清楚楚,给读者一个美丽的、动态的田园风光的图片。
  例四:马振辉《淮河春色》
  烟锁河堤万里沙,棹摇细浪渐离家。
  新桥横跨巨龙跃,鸥鹭轻啼拍水花。
  诗人用秀丽的词藻,描写了春天淮河的动人景色,堤上柳烟、河中行船以及新桥、水鸟等,看了以后,给人带来一个轻松快乐心情。
  从举例中可以看出,用并列法创作的绝句,实际上就是两副对联组成一首诗。运用这种方法创作出的绝句工整而优美。本文所选用二首诗,用的都是宽对,如果用工对就更加锦上添花了。唐.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就是并列法布局的典型应用。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2万

帖子

11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兼沧浪书院院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4567
贡献
25855
金钱
54743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荣誉管理员奖

 楼主| 发表于 2015-6-9 15:40: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承对并列合用法
  如绝句的前两句用起承转合法,后两句用并列法;或前两句用并列法,后两句用起承转合法;使用的这种布局方法,叫承对并列合用法。用承对时,就是用起承转合中的二句,有的在时间上有先后关系,有的在逻辑上有因果关系等;用并列法时,一般要用一组漂亮的对仗句,显得工整,达到装饰整首绝句的效果。
  例五:周佳萍《钓翁》
  城郊碧绿草连天,河畔清新柳荡烟。
  独钓蓑翁临水坐,鱼儿不计只求闲。
  诗人的这首绝句前二句并列,是一副对联,后二句是逻辑上的承接关系。描写了在一个草绿水清的地方,一位老人家闲坐在河边,不单单是为了钓鱼,而是追求一种闲情逸趣。
  例六:张华《游园》
  秀水石青犹有寒,百花齐放翠山环。
  亭台桥栈清溪伴,巾帼须眉展笑颜。
  前二句并列写景,翠山、秀水、青石、百花,好美丽的园林。后二句承接,写诗人沿着小溪游玩,女生们、男生们都高兴的像孩子一样爽朗地笑了。
  这种布局还是要求并列的二句必须是一副很工整的对联,使得一首绝句既有并列法的漂亮的句型,又有起承转合的变化,就可以增加整首诗的色彩,耐读、耐看,耐玩味。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2万

帖子

11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兼沧浪书院院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4567
贡献
25855
金钱
54743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荣誉管理员奖

 楼主| 发表于 2015-6-9 15:4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对比法
  把性质相反的两件事或情况迥异的两种景,写在一首绝句中,以进行对比,这样的布局法叫“对比法”。常用的有悲喜对比、贫富对比、盛衰对比、贵贱对比、时空对比、劳逸对比等。
  例七:孙守英《淮南煤矿变迁.安居》
  昔日茅棚石砌房,今朝广厦映骄阳。
  亚欧风格装修美,幽径花园百世芳。
  诗人用第一句和后三句进行对比,说明了现在煤矿矿工居住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比法运用的很好,当然也可以用前二句描写昔日茅棚,后二句赞美今日广厦,同样能达到对比的目的,也许效果更符合布局要求。
  对比法,可以突出所要阐明事物的本质特性,增强绝句说服力和表现力。在正反两方面的对比中,是非立见,好坏分明,诗人虽不加以评价而结论自明。古代诗人作今昔对比的绝句很多,如王播的《题惠照寺》:“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其第一句中有“三十年前”,第三句中有“如今”进行时间对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2万

帖子

11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兼沧浪书院院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4567
贡献
25855
金钱
54743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荣誉管理员奖

 楼主| 发表于 2015-6-9 15:41: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景(事)议结合法
  景(事)议结合法,就是在一首绝句中,先写景或叙事,后议论;或者反过来,先发表见解,后通过写景或叙事加以证明,这样的布局法叫景议结合法。这种方法在古代诗词中经常见到,也有人干脆把它们分为二种方法,叫做先景后议法和先议后景法用于绝句的布局中。我们分别用二位诗友的作品加以说明。
  其一是先景(事)后议法。
  例八:叶之云《翰墨情》
  泼墨挥毫聚友情,雄心白首读书声。
  遨游学海同携手,珍惜时光迈步行。
  诗人用的是先事后议法,前二句先讲事情,描述同学们在一起“挥毫”、“读书”的情况。后二句发表议论,要求大家应当互相帮助,努力学习,共同进步。
  其二是先议后景(事)法。
  例九:苏金榜《纪念邓小平百年华诞》
  建国长为国是忧,一身正气贯千秋。
  蒙冤几度心无悔,甘做神州孺子牛。
  诗人用的是先议后事法,前二句先立论,说邓小平一身正气长为国是忧,是个好领袖。后二句举出的就是论据,蒙冤几度仍然不屈不挠、鞠躬尽瘁甘做孺子牛。
  无论是先写景(叙事)后议论,还是先发表见解或感慨后写景(叙事),前后关系都是相辅相成的,写景(叙事)是议论的依据,议论、感慨是触景生情或因事生感的结果。需要提醒的是,立论应观点新颖、见解高超,逻辑严密,能十分清楚地表达出诗人的观点和感情,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2万

帖子

11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兼沧浪书院院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4567
贡献
25855
金钱
54743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荣誉管理员奖

 楼主| 发表于 2015-6-9 15:4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末句寓情于景法
  一首绝句词的前两句,或写景,或叙事,可以写的很漂亮,很完整;第三句写人的心理活动,也是写这首诗的目的;第四句不继续抒情,而是写景,寓情于景,以景来烘托第三句的心情,这样的布局叫末句寓情于景法。
  例十:陆瑞英《冥思》
  三度春秋未有音,万千辗转梦中寻。
  披衣坐起伤心事,露冷星空月魄沉。
  这首绝句的前二句是写事,可能是亲人离去,三年不见,只能梦中相会。第三句描写了诗人在半夜披衣坐起思念亲人心情,最后一句不再描写心情,而是用露冷、星空、月沉的凄凉环境,从而衬托诗人伤心的情感。
  末句寓情于景(事)法的好处是,既能补充前面写景或叙事之不足,又能将难言之情藏于最后一句的景的描写中,以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同时,最后一句由于寓情于景,超凡脱俗,使整首诗的感情更加含蓄,意境更有鲜明。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2万

帖子

11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兼沧浪书院院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4567
贡献
25855
金钱
54743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荣誉管理员奖

 楼主| 发表于 2015-6-9 15:41: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倒叙突出重点法
  这种布局法的好处是,一般说来,绝句的重点在后两句,如把后发生的事情放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放在后面,是为突出先发生的事情有意安排的,这种布局法叫“倒叙突出重点法”。由于在同学的作品中没有看见采用这种方法的绝句,所以就不举例了。
  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如果这首诗按时间的顺序来写就应该写成诗人在半夜到了寒山寺,满怀忧愁睡眠了,一早醒来月落乌啼霜满天。可是诗人为了突出古刹名寺,和渗透着宗教情思的佛音钟声,所以把“夜半钟声”放到末句,时间结构发生了变化,从而有了很浓的诗意。
  如果把“景(事)议结合法”分成先景(事)后议和先议后景(事)两法,那么绝句的布局一共就有了八种方法,合称《绝句布局八法》,但它不能包括所有的绝句的布局,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起讨论。相信方法是可以变化的,同学们、诗友们经过努力一定能自成章法,写出构思精美、寄深辞婉的绝句。本文所举的十首诗,见仁见智,也许还可以进一步雕琢,但笔者在分析时布局时有可能不合诗人的原意,甚至于有失误之处,表示歉意,同时欢迎指正。
  
  唐加成写于2010,4,3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2万

帖子

11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兼沧浪书院院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4567
贡献
25855
金钱
54743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荣誉管理员奖

 楼主| 发表于 2015-6-9 15:42:05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句布阵八法

绝句是古典诗歌中最常写、最易学、最难精的诗体。
难就在于字数少(20或28字),要想说大话、唱高调、炫耀才学、卖弄词藻、铺排典故、大发议论都不行。这20个字(或28个字)就象20位(28位)贤人,每字都有一定的位置,都要发挥特别的作用,一个字也不能浪费。廖国华说:“信息量越多越好”。
 要写好绝句,“必须情感深挚,兴会淋漓,神与境会,境从句显,景溢目前,意在言外,节短而韵长,语近而情遥,神味渊永,兴象玲珑,令人一唱三叹,低回想象于无穷。这才是绝句中的精品。”(霍松林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7

主题

2153

帖子

8650

积分

栏目嘉宾

沧浪诗苑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477
贡献
2497
金钱
3046
QQ
发表于 2015-6-10 08:30:5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受益匪浅。

点评

谢谢,一起学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6-10 11: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2万

帖子

11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兼沧浪书院院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4567
贡献
25855
金钱
54743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荣誉管理员奖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11:41:12 | 显示全部楼层
花发老翁 发表于 2015-6-10 08:30
谢谢楼主,受益匪浅。

谢谢,一起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0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常务管理

沧浪诗人燕赵文林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982
贡献
17783
金钱
2107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9-2-8 14:2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首版辛苦了。学习欣赏,受益良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 06: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