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篇; 真珠舍利宝幢 镇国之宝之十 真珠舍利宝幢 陈玉喜 【一】 真珠舍利宝幢物,描金七宝连缀珠; 瑞光寺塔三层宫,两重木函白漆书。 楠木佛宫须弥座,满身缀珠如银镀; 顶端护法鳞九龙,八角经幢碧金涂。 【二】 真草隶篆阴刻填,金七佛名梵语嵌; 浅清葫芦形瓷瓶,幢顶金银置雕缠。 枝纹佛龛通体描,金雕佛祖趺坐间; 龛盛金质宝瓶照,串珠银金丝华编。 【三】 鎏金银丝龙八脊,华盖刹顶水晶滴; 玛瑙琥珀珍珠檀,舍利斟酌宝幢艺。 木雕描金玉穿珠,独立轻巧结合奇; 构思优美独智慧,稀世珍宝艺术基。 赏析; 真珠舍利宝幢此为宋代的文物,是用珍珠等七宝连缀起来的一个存放舍利的容器。现收藏于苏州博物馆,高122.6厘米。1978年在瑞光寺塔第三层天宫中发现,存放在两重木函之中。黑色外木函正面有两排白漆楷书“瑞光院第三层塔内真珠舍利宝幢”。宝幢的主体用楠木构成,分须弥座、佛宫、刹三个部分。须弥座呈八角形,上有一条满身缀珠如银鳞的九头龙。佛宫在须弥山的顶端,宫外有八大护法天神。宫中为碧地金书八角经幢,分别以真、草、隶、篆书阴刻填金七佛之名及梵语“南无摩诃般若波罗密”,意即“大智慧可达彼岸乐土”。 经幢中间,是一只用来供奉舍利子的浅清色葫芦形瓷瓶和两张雕版印《大隋求陀罗尼咒经》安置其中。幢顶置有金银雕缠枝纹佛龛,一尊通体描金的木雕佛祖像趺坐其间。殿顶又设漆龛,内盛金质宝瓶。其上罩八角形金银丝串珠华盖,分别有鎏金银丝编小龙八条为脊。 华盖上部为刹,刹顶是一颗大水晶球,球两侧用银丝缠绕,亮光闪闪,意示“佛光普照”。在制作宝幢时,制作者选用了佛教所说的世间“七宝”,即水晶、玛瑙、琥珀、珍珠、檀香木、金和银等材料。整个宝幢上用于装饰的大小相等的珍珠就达四万多颗。真珠舍利宝幢在制作手法上运用了玉石雕刻、金银丝编制、金银皮雕刻、檀香木雕等十多种特种工艺,综合了当时木雕、描金、玉雕、穿珠以及金银细工等多种工艺技术,展示了多个独立的局部构件的轻巧结合。凝聚了许多能工巧匠的智慧与心血,是一件稀有而珍贵的宗教艺术品。真珠舍利宝幢造型优美、构思独特,工艺之精巧举世罕见,代表了整个北宋时期苏州工艺的集锦。 在苏州城西南盘门内有一座千年古塔,名为瑞光塔,为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至天圣八年(1030年)所建。1978年,在瑞光塔中发现了一个1米多高的木函。木函被发现极为偶然。1978年4月12日,三名小学生一起到瑞光塔上捣鸟窝,他们爬到瑞光塔的第三层,无意间摸到了一块松动的塔心砖。他们掀开沉重的砖龛,发现下面是一个黑黝黝的地洞。靠着墙壁破洞中透出的微弱亮光,三个孩子发现地洞中还有个1米多高的“黑箱子”,一个沉睡千年的国宝级文物真珠舍利宝幢就此重见天日。 闻讯赶来的文物专家打开“黑箱子”,里边装有一个银杏木制作的内木函,四面彩绘着四大天王的形象。彩绘内函高124厘米,用银杏木做成,木函的内壁上写有“大中祥符六年”,也就是公元1013年。当时木函上写着“瑞光塔第三层塔内真珠舍利宝幢”的字样,根据铭文,专家认为塔心窖室藏的是一件真珠舍利宝幢,再打开这个木函,一件稀世珍宝便耀眼夺目地展现于众人眼前,这就是后来成为苏州博物馆镇馆之宝的真珠舍利宝幢。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