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76|回复: 9

唐朝的折腰体

[复制链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3-5-3 20:4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3-5-4 20:04 编辑

    1.什么是折腰体
    折腰体,是格律诗在平仄上的一种变格(也可说变式),指中间腰部有规律的失粘至下联与上联平仄格式相同或相近,而意不断的绝句或律诗。

    2.折腰体的格律
    折腰体是有严格的格律要求的,犹如正格格律诗一样要求同本句内平仄相对,同一联内上下句平仄相对。只是上下联在平仄上,下联步上一联的平仄格律,这样就形成了有规律的失粘。正因为有规律,所以可称之为“体”。绝句的腰在第三句,律诗的腰在第三句,第五句,第七句。绝句有规律的失粘在第三句,与第二句比较失粘,律诗有规律的失粘是在下一联的首句,这样就形成了上下两联平仄格式相同。在律诗里有规律的失粘可以出现在第二联也可以出现在第三联和第四联的。整首律诗里一般只有一联失粘,也有两联失粘的,整首律诗都失粘的也有但很少见。
    以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为例格律应为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其他格式可以此类推,除第三句遵循第一句平仄要求之外,其他要求与正体绝句格律相同,如可平可仄处相同,也可以用拗救等。
    律诗格式也是如此,如第二联失粘平起首句不押韵句式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其他格律可以此类推。要强调的是,折腰后的律诗除整首都失粘的外,须继续按粘对的规律顺承下去,该粘的仍需粘。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5-3 20:5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3-5-4 20:03 编辑

3折腰体的理论
      ①折腰体的出现
      唐代高仲武编选的《中兴间气集》里“大历十才子”之一崔峒的《清江曲内一绝》:
      八月长江去浪平,片帆一道带风轻。
      极目不分天水色,南山南是岳阳城。
      题下注明【折腰体】。这是折腰体的最早出现。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是唐代盛、中之交的诗选,高仲武,渤海(今山东滨县)人。生卒年、字号不详。诗集2卷,选录肃宗至德初(756)到代宗大历末(779)20多年间作家作品,计26人,诗130多首。旧史家称此时为安史乱后之“中兴”时期,书名取此。
      崔峒(一作崔洞),唐朝大历年间前后在世,字号不详,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县)人,出身“博陵崔氏”大房,为唐朝吏部郎中、秘书少监崔行功的曾孙,唐代著名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折”有弯和断二义,训诂上属于轻重同辞的反训。因此“折腰”便有弯腰和断腰二义,这里不是弯腰,而是断腰的意思。所谓【折腰体】,就是“失粘”(“目”与“帆”,“分”与“道”平仄不相同)的绝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5-3 20:5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3-5-4 18:40 编辑

②有关折腰体的记载与论述
      其后北宋僧人惠洪《天厨禁脔》卷上云:“折腰步句法:《宿中山》:'幽人自爱山中宿,更近葛洪丹井西。庭前有个长松树,夜半子规来上啼。’前诗韦应物作,虽中失粘而意不断也。”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云:“有绝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 “八句”即律诗,其“失粘”的折腰体有折一次的,有折两次的,有折三次的。折三次的是最标准的完整的折腰诗体。说细一点,它何止断腰,也可能是断颈,还可能是断腿,岂一个“折腰”所能概括。
      南宋人魏庆之《诗人玉屑诗体》释之曰:“折腰体,谓中失粘而意不断。”并举渭城曲为例,下注折腰体。另记载七言变体:“律诗之作,用字平侧,世固有定体,众共守之。然不若时用变体,如兵之出奇,变化无穷,以惊世骇目。如老杜诗云:‘竹里行厨洗玉盘,花边立马簇金鞍。非关使者征求急,自识将军礼数宽。百年地辟柴门迥,五月江深草阁寒。看弄渔舟移白日,老农何有罄交欢。’此七言律诗之变体也。渔隐”  绝句变体:“韦苏州云:‘南望青山满禁闱,晓陪鸳鹭正差池。共爱朝来何处雪,蓬莱宫里拂松枝。’老杜云:‘山瓶乳酒下青云,气味浓香幸见分。鸣鞭走送怜渔父,洗盏开尝对马军。’此绝句,律诗之变体也。同上。”
       明朝梁桥的《冰川诗式》也列举了渭城曲作为折腰体的例子。
      至清朝蘅塘退士在选录唐诗三百首时,直接就将这种中间有规律的失粘律绝,选在近体律绝之内。
      当代诗词词典大都收录折腰体,作为律绝的一种变体,其解释基本相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5-3 20:5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3-5-4 18:38 编辑

③折腰体不是平仄变化的一种尝试,而是一种客观存在
       当今,有人说这是诗人为了防止千篇一律而进行的平仄变化的一种尝试,是格律诗在平仄上的一种变格,并誉其为一种对审美更高意义上的追求,一种辩证意义上的缺陷美。这是误以为“失粘”是在格律定型化以后才有的。“失粘”在格律诗的形成过程中一直存在,因此不能因果倒置,说成是“进行的平仄变化的一种尝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5-3 20:5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3-5-4 18:38 编辑

④折腰体的诗体辨析
      格律诗由七大要素构成,每个要素都属于格律诗的必要条件。所谓必要条件就是“没有它必然不行,有它未必就行”。意思就是缺了任何一个要素,都不是规范的格律诗,这种缺某个要素的格律诗,唐朝称之为变式,变式就是专指缺了某个要素的杂体格律诗。唐朝对某些变式还专门另有叫法,如折腰体之类。
      辨体时我们不要管是哪个诗人写的,也不要管诗人在什么时代写的,上面的就是判断标准,这是按逻辑理论得出的,不是某个人可规定的。
      这种诗符合相间,也就是说全由律句组成,因此它是广义的律诗(凡由律句组成的诗叫律诗,不是特指的七律五律的律诗)而绝对不是古风。它失粘,所以叫折腰体律诗。结论:变式,杂体格律诗。
      这种体式在唐朝很是盛行,原因之一是粘式是格律诗定型的最后一关,因此它出现得时间最晚,所以失粘的诗很多。原因之二是即使粘式定下来了,习俗原因,仍然会有不少失粘的诗出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5-3 20:56:19 | 显示全部楼层
例子太多,另作专题发。本楼则发理论的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5-4 18:2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3-5-4 18:36 编辑

  4.后人对折腰体的看法
  宋人的多种诗话中,对折腰体,大致定义为“中失粘而意不断”。也就是说,所谓,第一,要“从中”失粘;第二,虽格律上“从中”失粘,但在诗意上并不截断。简而言之,折腰体只是平仄格律上的一种变化,与整首诗的诗义无关。
  围绕着什么是折腰体,清朝人有不同看法。冯班《严氏纠缪》:“折腰者,如绝句平仄平仄或仄平仄平,不用粘者是也。”何焯《严氏纠谬评》:“《中兴间气集》中特标崔峒一绝,注云折腰体,似指第四句第三字,非不用粘之谓。”这两种观点哪一种正确呢?
  就章法而言,近体诗讲究用粘。一首诗中,要求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律体绝句属近体诗范畴,所以也必须用粘。具体地说,就是第三句必须与第二句相粘。就句法而言,五言律一般是上二下三格。
  而崔峒的《清江曲内一绝》,第三句与第二句失粘,即冯班所说的“不用粘”。前三句都是上四下三格,第四句只能读成“南山南‖是岳阳城”,成了上三下四格。问题出在第二个“南”字上,所以何焯说的:“折腰体,似指第四句第三字。”从以上分析来看,冯班是就章法而说的,何焯是就句法而言的,二者的意义不同。换言之,冯氏所说的是折腰体,何氏所说的是折腰句。所以,折腰体和折腰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崔峒的诗,就章法而言是折腰体,就句法而言有折腰句,所以把一些人搞糊涂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5-4 18:3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3-5-4 18:37 编辑

  5.折腰体绝句有两首收入《钦定词谱》当词牌用
  ①阳关体
  七言绝句之王维诗《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被[钦定词谱]收入,被称作“阳关体”。
  [钦定词谱]
  本名《渭城曲》。宋秦观云:《渭城曲》绝句,近世又歌入《小秦王》,更名《阳关曲》。属双调,又属大石调。 按,唐教坊记,有《小秦王曲》,即《秦王小破阵乐》也,属坐部伎。 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只有一种体式。
  渭城朝雨浥轻尘(韵)客舍青青柳色新(韵)劝君更进一杯酒(句)西出阳关无故人(韵)
  ●○○●●○○    ◎●○○●●○     ●○●●●○●    ○●○○○●○
  注:用“○”标平声,“●”标仄声,“⊙”标应平可仄、“◎”标应仄可平。
  宋苏轼词三首,其第二句,一首云“银汉无声转玉盘”,一首云“才到龙山马足轻”,则此词客字可平也。至第三句,仄平仄仄仄平仄,苏词三首皆然。若平仄一误,即非此调。 按,此亦七言绝句,唐人为送行之歌,三叠,非歌法也。苏轼论三叠歌法云:“旧传阳关三叠,然今世歌者,每句再叠而已。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叠,皆非是。或每句三唱以应三叠之说,则丛然无复节奏。余在密州,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其声宛转凄断,不类向之所闻。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及在黄州,偶读乐天对酒诗云:相逢且募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注云: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以此验之。若一句再叠,则此句为第五声,今为第四声,则第一句不叠审矣。” 查元《阳春白雪集》,有大石调《阳关三叠》词云:渭城朝雨,一霎挹轻尘。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千缕柳色新。更洒遍客舍青青,千缕柳色新。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人生会少,自古富贵功名有定分。莫遣容仪瘦损。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与苏轼论吻合,并附录之。
  ②八拍蛮--[钦定词谱]:唐教坊曲名。按孙光宪词所咏俱越中事,或即八拍之蛮歌也。
  为仄起平收或仄起仄收之折腰体七言绝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5-4 18:3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3-5-4 18:37 编辑

6.折腰体类型
  今人收集齐梁体的律诗(注意只能说律诗,有人说格律诗是错误的,因为那时律诗只是对对由律句组成的诗而言,不含相粘、相对、对仗等内容,与唐时的七律五律的律诗不完全相同)归纳出当时律诗符合相间相对的构成,在粘对上有三种形态:对式律(指全诗各联之间均不粘的格律形式)、粘式律(指全诗各联之间均粘的格律形式)、粘对混合律(指全诗各联之间既有粘又有不粘的格律形式)三种类型。
  律诗的折腰形式多样,可一处、二处、三处;可在一二联之间、二三联之间、三四联之间;可分别在一二联和二三联之间、可分别在一二联和三四联之间、可分别在二三联和三四联之间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5-9 15:33:09 | 显示全部楼层
③折腰体不是平仄变化的一种尝试,而是一种客观存在
这条特别要注意,不要又时空穿越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3 11: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