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圳两地诗人赴汕尾市采风 感受海陆丰革命老区新气象
4月22-23日,深圳长青诗社社长高源、香港大中华诗词协会秘书长翁寒春、香港深水埗中乐团团长陈显兵,受汕尾市城区统战部的邀请,联合率团(共40余人)前往汕尾市进行采风。此次活动是乘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强劲东风,目的是为了传承红色基因,讲好汕尾红色故事。 22日中午,诗友们准时到达了指定地点,当地领导致欢迎词,并向来宾介绍了汕尾的发展情况。 长青诗社社长高源代表采风团表示,将以诗词书画等形式创作一批文艺作品,讴歌当年海陆丰革命老区的革命事迹,歌颂今天汕尾在党的领导下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下午2点,采风团一行前往白沙浮,参观革命前辈何香凝先生、柳亚子先生等登岸处。 4点左右,采风团一行前往红草镇新村何香凝旧居。这里是闻名中外的“香港大营救”期间 (1942年),何香凝女士登岸后居住的地方。 1941年底,香港被日军占领,数百名进步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滞留香港,处境极为危险。中共中央和中共南方局以及周恩来对此十分关注,相继以特急电报指示南委(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和八路军、新四军驻港办事处,要求尽一切努力营救、转移滞留人士。 这次“香港大营救”,前后经历了3个月时间。有800多名滞港的抗日文化名人、爱国民主人士,以及他们的家属被成功营救,如茅盾、邹韬奋、胡绳、廖沫沙、于伶等,为中华民族、为新中国保护了一大批文化精英,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香港大营救”被茅盾称之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著名革命家、诗人何香凝女士在登陆海丰后,曾慨然赋诗云:“水尽粮空渡海丰,敢将勇气抗时穷。时穷见节吾侪责,即死还留后世风。”为海丰人文留下了一段十分珍贵的历史记忆。 5点左右,众人前往马宫镇金町湾村委会进行座谈。村委领导为来宾介绍了该村的基层民主治理成就,特别是发挥“老舅公”的优势,为村民调解了许多纠纷。 金町湾村美丽整洁的村容村貌,新农村建设取得的喜人成就,治理、管理方面的突出成绩等,给采风团成员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下午的活动即将结束之际,采风团全体成员在村前留下了珍贵合影。 晚间,诗友们饶有兴致地参观了香港东海集团,纷纷即兴挥毫,并赠送了书法、诗刊等交流作品。 23日上午清早,采风团一行前往海边观看日出。虽受天气影响,没有欣赏到最壮丽的晨景,但诗友们依旧兴致颇高。大家走在细软的白沙滩上,谈笑甚欢,十分惬意。 上午10点,众人驱车前往海丰参观红宫红场,学习并宣传革命先烈大无畏精神。 海丰是农运大王、革命先烈彭湃的故乡。彭湃(1896—1929年), 广东海丰县城郊桥东社人(今海丰县海城镇),出身于一个工商地主家庭。 1924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10月,在海陆丰地区(今汕尾市)领导武装起义后,建立了海丰、陆丰县苏维埃政府(中国第一个农村苏维埃政权)。 1929年8月30日在上海龙华英勇就义,时年仅33岁。 毛主席词云:“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风起云涌,前赴后继的革命时代,先烈们激昂慷慨的勃勃英姿。虽然历史离我们日渐远去,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后人! 11点左右,众人前往文天祥公园,参观方饭亭。这里是文文山公与元兵激战,兵败被俘处。亭上一副对联“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何人。”相传为明代嘉靖壬辰科状元,广东人林大钦亲笔所题。如今,它已经成了海丰一处重点历史文化遗迹,供四海游人瞻仰凭吊。 笔者祖上与文天祥为同榜进士,幼时常听父辈们吟诵文山公的《正气歌》,听着文山公的故事长大,对其生平事迹与伟大人格,无比钦仰。此番伫立亭前,徘徊良久,思古之情悠然! 中午,采风团一行来到鸡鸣寺。当时,正值雨后,山色空濛,白云苍霭,宛如仙境。 有道是“天下名山僧占尽”,此处虽非五岳之类名山,但流泉飞瀑之声,正好涤去游人心头的杂念。寺院建筑,高耸入云,宏伟壮观,藏在半山之中。真可谓“到此去天咫尺,半点不染俗尘。” 下午4点,采风团圆满完成此次活动,返回深圳。一路上诗友们谈笑回味,意犹未尽。更有捷才即兴赋诗,且纷纷相约期待再次重游。
新闻报道:李靖(止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