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社上海诗苑常务管理
精华5
注册时间2018-10-5
威望3058
金钱7560
贡献2659
常务管理
沧浪诗社上海诗苑常务管理
  
威望- 3058 点
贡献- 2659 次
金钱- 7560 枚
 
|
格律诗有“意、境、情”的表达需要,词也同样需要有这方面的表达,没有这三者的涵盖,一首词就没有自己的骨肉,甚至可以说这首词几乎失去了创作的必要。
所以,我们学习填词,就必须懂得词的“意、境、情”,从而很好地去对待自己的作品。
一、词之意
什么是词的意?很简单,意就是指一首词所要表达的主旨和意思。我们写任何内容都必须要围绕一个“意”展开,而这个“意”又需要我们在填词之前就要“立”起来,也就是说,在着手填一个首词类似之前,我们必须在心中先有“意”的形成,然后才能顺这个“意”去组织语言、填写词牌。
这也就我们常说的“意在笔先”,意是开端,是引导“笔”之走向的中心。
比如,我们想要表达对心上人的思念,那么词“意”就与相思有关,无论选择去填任何一个词牌,都要要建立在这个“意”之上。
至于,在填写的过程中,要用什么些词语,选择些什么物象,都是很自由的,只要能够体现相思,表达思念这样的中心意思就可以了。
词牌并不是指一首词的题目,我们甚至可以将其看成一个代号,而在我们在填写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整首词的内容与主旨自拟题目的。
在古代的时候,词人们填词一般都是不加题目的;而为了方便区分,后来的人们在编辑过程中,会取每首词的首句加在相应的词牌后面。
例1: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唐·温庭筠
山重叠金明灭,
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例2: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以上两首《菩萨蛮》都是取了各自的首句跟在词牌后面;我们现在填词,最好根据内容另为作品拟个题目去加在词牌后面。
而以上两首词牌名都为《菩萨蛮》,但是温庭筠与辛弃疾各自组织了不同的语言去填写,所表达的“意”也是不相同的。
二、词之境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曾经说过: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王国维这句话中的“境界”主要是指意境,我们之前也说了,纵然词在宋朝发展到了一个巅峰状态,但是大部分词所承载的都为“婉丽”之情,所以词并未在较高格局与“境界”方面有普遍性的体现。
但是我们现在填词,完全可以将王国维先生的“境界”理解为广义的境界,这种境界不但包括意境,还包括情境、物境,体现着一个创作者的情感和精神世界,以及他的品格修养等。
而王国维先生以“境界”来衡量一首的高度,就已经说明了境界对于一首词的重要性。
我们来看例子:沁园春·情若连环
苏轼
情若连环,恨如流水,甚时是休。也不须惊怪,沈郎易瘦,也不须惊怪,潘鬓先愁。
……料到伊行,时时开看,一看一回和泪收。须知道,这般病染,两处心头。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竞折腰……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两首词就是两种境界,从格局而论,后一首显然要高大上许多。但是我们也不能说只有境界高的、格局大的词就好作品,评价一首词的质量,还是要综合全篇的语言、手法、感染力等因素去定论。
三、词之情
“情”对于词来说,或许是最好去理解与掌握的,所谓情显然是指一首词所要表达的情感、它所体现的情味和情调。
词主“情”,这是词最大的特点,它就是为情而服务的;所以“情”也就成了衡量一首词的是否动人的主要因素所在。
但是能够以情动人,我们也需要把握好一个“度”,学会怎么去表达情,让词去承载“情”,如今的我们更要学会能将词之“情”扩大开来去理解、去创作(这些我们在以后的章节中会有涉及)。
李煜不是一位好皇帝,但他却是一位难得的、优秀的词人。那么为什么李煜偏偏能将词写出名堂来?就是因为他善于感发、善于用情,将自己的真性情体现出来,这种浓郁、耐品的词味是李煜的词能够脱颖而出、能够打动读者的原因。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风格也很凄清,但在凄清之下,又体现着作者深刻的自我反省和他内心最真挚、哀婉的情感;与此同时,作者还将情感融入到景语中去表达,收到的效果也自然不一样。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这一首也是一样,它有升华、有更深的思考,不只停留在眼前和表面形式上去凄凄惨惨、卿卿我我、哭哭啼啼,从而也就不会显得“俗气”又“小气”。
意、境、情在词中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所以我们要要将这三者结合起来去理解,去感知、去创作;也只有能将这三者植于心中、融汇起来,才能创作出有质量的作品。
了解词的意、境、情是前提,也是一次“预热”,而充分去掌握它们,将这三者很好地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则需要一个过程的积累,所以我们平时就要多读多练多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