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16|回复: 0

诗法著作托名名人而传播 (他人文章摘录)

[复制链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3-4-24 19:4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事实上,一些古典诗法著述可能并不是名人撰著,却被题名为名人,不少失名的著述往往也以名人为依托。诗法之书的写作目的是教育后学与科举应试,所以这类书很重视名人效应。将诗法著述的创作权归于名人或大家,为的是提高其书度人金针的说服力。
将诗法之书依托于名人的情况,自唐代以来就很明显了,例如《诗格》旧题魏文帝撰,《评诗格》旧题李峤撰,《诗格》题王维撰等,当今学界一般认为这些作者署名并不可靠。例如旧题魏文帝《诗格》中“俱不对例”条下所举的诗例乃是南朝沈约的《别范安成》,“八病”条中的平头、上尾、蜂腰、鹤膝等是南朝齐梁时期才发现并运用于诗歌创作的声律要求,所以将该书作者题名为魏晋时代的魏文帝曹丕可见其荒谬。对此,张伯伟认为:“《笔札华梁》约亡佚于北宋中叶,其后伪托者杂取散佚文字,拼凑成帙,并诡题'魏文帝’之名。惟此书题名虽伪,内容则皆有所本,实可以初唐人诗论视之。”为何好事之徒要托名魏文帝呢?其实就是想要利用魏文帝的名号来达到传播著作的目的。众所周知,魏文帝是写诗的好手,与曹操、曹植并称“三曹”,又写有最早的文艺理论批评专著《典论》,而且是一代帝王,有人将编纂的诗法著述题上魏文帝的名字,正是希望借助魏文帝的名声增加其诗法著述的影响力。
此外,旧题白居易撰著的诗法著述有两种,一是《金针诗格》,二是《文苑诗格》。南宋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著录《文苑诗格》时云:“称白氏,尤非也。”著录《续金针格》时云:“梅尧臣撰。大抵皆假托也。”《金针诗格》卷首云:
居易贬江州,多游庐山,宿东西二林,酷爱于诗。有《闲吟》云:“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平生种种心。惟有诗魔降未得,每逢风月一闲吟。”自此味其诗理,撮其体要,为一格目,曰《金针集》。喻其诗病而得针医,其病自除。诗病最多,能知其病,诗格自全也。金针列为门类,示之后来,庶览之者犹指南车,而坦然知方矣。
不论这段话是否真的出于白居易,其用意都是希望此书能够显示出一定的权威性,也就是希望书中的诗法能够为人所重、为人所用。
这种托名于名人的情况,在后世还一直延续着。例如北宋的《续金针诗格》托名于梅尧臣,《律诗格》托名于名臣张商英。方回就认为《律诗格》的作者是张商英并不可靠:“予故曰此决非无尽(按:张商英号无尽居士)所作也。无尽好为人题画像赞,言博而肆,以此推之,岂肯作此等《律诗格》哉?”元代的诗法著述大多假托于名人,题名杨载的有《诗法家数》《诗解》两部,题名虞集的有《虞侍书诗法》《诗法正宗》两部,而题名范德机的有《木天禁语》《诗学禁脔》《诗家一指》三部,再有《总论》《吟法玄微》《诗法源流》,旧题为“范德机门人集录”“傅与砺述范德机意”,其实也是在利用范德机的影响力。
元代题名杨载的《诗解》卷首有《序》一篇,言杨载少年时从叔父杨文圭游西蜀,从杜甫九世孙杜举处得到此书:
予年少从叔父杨文圭游西蜀,间抵成都,过浣花溪,求工部杜先生之祠而观焉。有主祠者,曰工部九世孙杜举也,居于祠之后,予造而问之曰:“先生所藏诗律之重宝,不犹有存者乎?”举曰:“吾鼻祖审言,以诗鸣于当世。厥后言生闲,闲生甫,甫又以诗鸣,至于今源流益远矣。然甫不传诸子,而独于门人吴成、邹遂、王恭传其法。故予得传之三子者,虽复先世之重宝,而得之亦不易也。今子之自远方而来,敢不以三子所授者为子言之?子其谨之哉!”余遂读之,朝夕不置,久之恍然有得,益信杜举所云非妄也。京城陈氏子有志于诗,故书举之传余戒余者以贻之。时至治壬戌初元四月既望杨仲弘序。
对于著者不惜远借杜甫旗号的做法,明人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三十五批评道:“此宋人伪撰相欺,而举不知,仲弘又深信而传之。宋元人浅陋,大率类此。或疑仲弘论诗,多有可观,此序当为伪撰,盖因文圭曾游西蜀故也。当时虞、杨、范、揭俱有盛名,故浅陋者托之耳。”《四库全书总目·诗法源流》也认为这一故事“极为荒诞”。即便是真实的,杨载这样记录下来其实也是看重名人的作诗成就与文坛影响力,为的是增加内容的权威性,以便推动传播。例如明代怀悦刊行《诗法源流》在其《后序》中就强调云:“今观此诗,乃老杜九世孙杜举所传,得之非易,知者亦尠。苟藏之不传,实为累德。遂锓诸梓,以便学者。”周廷征《诗法源流后序》亦谓:“仲弘杨君少游蜀得之工部裔孙举,每一诗著一体格,起承转合之间,注释甚明,足以该杜律之全,玩辞索义,如亲侍工部,受其指南者。”
元代诗法失名的情况不少,例如《杜陵诗律五十一格》《沙中金集》等都作者信息不存,所以张伯伟认为元代诗法“这类书的真正撰者,却往往不是冠于书首的名字,他们大多是书商出于牟利的目的,假托名人以利销售”。明清两代皆不乏书商为了牟利而假托名人,各种诗法著述层出不穷地被重订、翻印,反映出社会对这一类书籍的热衷程度,当然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粗制滥造的诗法书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3 12: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