狻猊(老五) 龙有九子之五; 狻 猊 陈玉喜 【一】 龙生五子名狻猊,性好烟火特离奇; 饰于香炉頂盖钮,又称金猊灵猊稀。 相貌轩昂畏狮喻,成章安排佛座席; 享用暗火香炉款,喜静不动狻猊迷。 【二】 狻猊分布印度地,足行千里彪猫遗; 装饰艺术跏趺坐,石狮铜狮颈下基。 龙形金猊物形象,香炉为盖仰莲丽; 宋代香文盛考究,雅士焚香茶熏惜。 【三】 造型精致典雅礼,爱不释手香霞吉; 弥足珍贵陶炉翡,蹲兽精绝汝窑绮。 昂首张口突眼獠,竖耳绣带唇舌溢; 墨彩点睛铃铛链,莹润如玉微乳希。 赏析; 龙生九子,子子不同,却没有一条是龙,那么龙是哪来的?俗话说"龙生九子,子子不同",它们都是哪九子?龙是华夏民族的图腾,是受世人敬仰的神物,所以,古代帝王都号称自己为真龙天子,也就是说自己是龙的儿子。龙之九子,因母亲不同,因而形状各异,性格有别。中国古代传说龙生有九子,说法不一看,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不像龙,各有所好。 狻猊(音酸泥),狻猊(suān ní)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龙生九子"中的第五子。,好烟火者、性好烟火,常饰于香炉盖子的盖钮上。另一版本:狻猊:又称金猊、灵猊。狻猊本是狮子的别名,所以形状像狮,好烟火,又好坐。庙中佛座及香炉上能见其风采。 狮子这种连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轩昂的动物,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由于佛祖释迦牟尼有"无畏的狮子"之喻,人们便顺理成章地将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炉上让其款款地享用香火。狻猊形似狮子,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喜欢烟火,常被用来装饰香炉脚部。 佛座上装饰的狻猊是随着佛教在汉代由印度人传入中国的,至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艺术上已普遍使用,这种造型经过中国民间艺人的创造,使其具有中国的传统气派,后来成了龙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结跏趺坐或交脚而坐的文殊菩萨像前。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卫大门的中国传统门狮更为睁崃威武。在现代,因为受到狮子迷的神化,狮子被当成是狻猊,其实两者并无关系。 狻猊这种香熏炉大多摆放在厅堂之中。宋代香文化盛行,对香炉、香料有诸多考究,也体现宋人生活的精致。古代文人雅士把焚香与烹茶、插花、挂画并列为四艺。宋代汝窑狻猊香熏,是传统熏炉器物的延续,造型精致生动,古朴典雅自然,令人爱不释手。造型如此别致的香熏,是汉以后各朝代出土的香熏中的罕见之物,弥足珍贵。据北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陶炉"载:"狻猊出香亦翡色也,上为蹲兽,下有仰莲以承之,诸器唯此物最精绝。"徐兢虽然所说的是指当时高丽国生产的仿汝窑青釉瓷器。这尊汝窑狻猊出香,狻猊昂首,张口突眼,獠牙竖耳,牙咬绣带,舌唇上卷,墨彩釉下点睛,脖颈佩有项圈,悬挂着三个铃铛和锁链,狻猊尾巴,呈火焰状镂空尖形,高高翘起于身后,后腿各五只利爪,自然弯曲蹲踞于盖上。盖上呈六瓣莲花圆形,上面堆贴三周,数十颗乳钉和一枚绣球。狻猊凌空飞腾,背上鬣毛施卷,光彩照人。胫部与座面有孔连成一体,炉中燃之香气可从狻猊口中缭绕飘出,施天青釉,开细小纹片,造型大气,极为精美。下部莲纹香炉,由上下二层构成,上层扁圆形炉身模印三层莲瓣纹,莲瓣纹中又堆贴莲蓬,直口,内折沿边凸起一圈成母口,可承狻猊盖,深腹,平底中有一小孔通气燃香,中部堆贴三龙首,栩栩如生。下层呈倒喇叭状于上层对称模印多层莲瓣纹。圈足外撇,足端无釉,垫圈烧制。灰白色胎、细腻洁净、釉呈淡天青色,莹润如玉、微乳浊呈玉质感,布满细纹开片,气泡"寥若晨星"。其与传世品釉色取胜汝器所不同的是,这套集模印、镂雕、堆贴、刻划、釉下彩融为一体的艺术品,造型高大、新颖独特,极为精致,是件当之无愧的国宝。 狻猊‘香炉’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