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61|回复: 4

唐宋杂体诗创作的大环境

[复制链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3-4-22 14:3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3-4-22 18:56 编辑

唐朝杂体诗创作的大环境
  早在初唐,上官仪在归纳律诗的“六对”时,已将杂体诗因素中的联珠(指叠字)、双声、叠韵和双拟(指间隔叠字)列为对仗规范。在“八对”中更增添“回文对”
  盛唐、中唐以后,诗人更是一方面遵循着定于一尊的近体格律,一方面在“日月既出,爝火不息”的从事着格律之外各种体式的探讨。李白“对格律满不在乎,有时更有意打破规律”(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但恰恰在“打破规律”中,无心插柳地形成一些格律之外的新诗体,如《白云歌》之类。而自称“遣词必中律”的杜甫,也开创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乐府,并在“晚节渐于诗律细”的漂泊西南期间,有意突破格律束缚,以“强戏为吴体”的心态,尝试创作了《愁》等近二十篇“非古非律,亦古亦律”的“吴体”。
  大历以后,齐梁诗风一度复兴。中唐诗人力图通过齐梁旧路的回归,实现诗歌艺术形式的创新。其间除了模拟齐梁的华丽形式与靡艳风情,同时也表现为对齐粱新奇诗体的追摹与开拓;权德舆、白居易、韩愈、元稹、李绅等人皆有仿效齐粱杂体之作。
  《白居易集》中有“格诗”、“半格”、“杂体”等名目。虽然白居易所谓“杂体”相当于“其他体”(施蜇存语),但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每首都以“何处春深好”开头,结尾都以家、花、车、斜四字为韵,元稹《生春二十章》每章皆以“何处生春早”起句,又皆以中、风、融、从四字为韵,即属杂体中的“重头”、“用韵”体。白居易分司东都赴洛,李绅、韦式、王起等人以一至七字诗留别送行,亦属杂体。
  晚唐皮日休、陆龟蒙的杂体诗唱和,更将杂体诗在中唐诗坛的复兴推向新的高潮,并影响到有唐士大夫对杂体诗的普遍嗜好。
  唐宋时期的一流诗人如盛唐的李白、杜甫、岑参,中唐的白居易、元稹、韩愈、柳宗元,晚唐五代的皮日休、陆龟蒙、温庭筠、韦庄,北宋的梅尧臣、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秦观,南宋的陆游、辛弃疾、文天祥、汪元量,都有数量可观的既非五七律绝、也非古体的形式特异之作。(整理鄢化志《杂体通论》段落)

1589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73
贡献
21772
金钱
28434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4-22 15:5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唐诗中回律绝与回文、顶针、叠字、离合的结合;古杂体诗受格律杂体诗的影响,也在外在形体上出现种种变异,而变杂体诗则在格律诗的音韵规范之外,继续沿着“四声八病”的方向,对诗歌的声律格式进行种种尝试、猎奇甚至探险。遂有故意与平仄粘对格律背道而驰,比“八病”走的更远的种种平仄格式的诗体产生。如平声、仄字、平上、平去、平入、上声、去声、入声之类。多种杂体诗的创作使得唐宋杂体诗虽然不像六朝杂体诗那样风行,但无论绝对数量还是形式种类,都远远超过了六朝。闻一多则更形象地说:“带着镣铐跳舞,才跳的痛快、跳的好。只有不会跳舞,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作诗,才感到格律的束缚。” 从这个角度说,恰恰是平仄格律的束缚,为杂体诗注入了新的生命和动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9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73
贡献
21772
金钱
28434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4-22 15:5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了格律诗,杂体诗反而方向更加明确,发展更加强健有力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4-22 19: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3-4-22 19:05 编辑

宋朝杂体诗词穿着的大环境
      (1)以俗为雅的审美趋向:
      在这种审美趣味的趋向下,一切文学艺术形式,无论俚俗文雅,无不成为他们怡性陶情、挥洒调侃的媒介。他们结社唱和,分茶论酒,品藻调韵,追奇逐趣。杂体诗在这类场合和活动中,自然成为文人擅长而乐于采用的娱乐工具。
  (2)诗文怡性的士大夫情结:

      在文学题材的选择上,宋人学习南北朝杂体诗的车、船、屋、星、药、歌曲、草木等杂名诗的思路,向日常生活中的琐屑细碎事物开掘,茶、酒、花、木、鸟、兽、虫、鱼都成为他们笔下的诗料。
      在语言上,则模拟杂体诗的戏谑风格,多用俗字俚语;在形式上更是有意无意地借鉴甚至发展了杂体诗的出奇制胜,玩弄机警。总之,创作时每以游戏的心态为之。
宋人不仅继续从事杂体诗的创作和形式探讨,而且对杂体诗的作品整理和诗学性质的归纳,也都予以相当程度的关注。
      北宋时期的宋太宗、宋庠、钱惟治、邵雍、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文与可、秦观、张舜民、石曼卿、孔平仲、李公麟、郭公甫都屡有杂体诗的吟咏或唱和。
      南宋除了辛弃疾、朱熹、汪元量、文天祥等人从事杂体诗创作,帝王如宋孝宗也有御制(见《回文类聚》),并出现了一批对杂体诗集中编纂、归纳整理、体式辨析的著作。如吕祖谦辑《宋文鉴》专列杂体诗一卷,使被斥为琐细末流的杂体诗,在性质近于“宋代文学大系”的宋诗文总集中,获得一席之地。桑世昌的《回文类聚》专收以回文为主的特殊体格诗作,成为杂体诗的第一部专集。严羽的《沧浪诗话》、魏庆之的《诗人玉屑》都以专章论述杂体诗的体例种类。
      总之,在有宋一代,杂体诗的创作已由自发进展为自觉,由人自为战发展为群体活动,由随机创作发展为理性驾驭,由随作随弃进展为集辑成编,从而使杂体诗在丰富、细腻、精美、雅致的宋代士大夫文化中,成为文苑的正式成员之一。
      萌芽于先秦的杂体诗自汉魏六朝至隋唐五代,一直不为正统诗学挂齿,但一任冷落,仍生生不息。发展到宋代,终于在士大夫文化天地的诗苑站稳了脚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4-22 19: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宋杂体诗的最突出发展,是产生了“格律杂体诗”。“格律杂体诗”与魏晋以前古体诗的根本区别,在于具备了声律因素;与南北朝变杂体诗的区别,则在于遵循了与正体格律相同的平仄粘对规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3 15: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