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雅集柳岸听风执行首版
精华1716
注册时间2022-6-29
威望9494
金钱168874
贡献141427
首席版主
九州雅集柳岸听风执行首版
 
威望- 9494 点
贡献- 141427 次
金钱- 168874 枚
  
|
发表于 2023-7-3 17: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33、【借对】
就是在用某个词语的甲义的同时,又借它的乙义来与另一个词语相对。
如:
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
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
下联中“东西”主是在用其表“物件”的意思的同时,借其表方位意思来与上联的“南北”相对。 借对有两种情况,
一是词义不对,而词面能对,称作为:“借义”,
如杜甫《九日五首》:
竹叶于人既无分,
菊花从此不须开。
出句的“竹叶”,在诗中本来的意义是指酒,但诗人却巧妙的借用“竹叶”的字面义——“竹子的叶子”来与对句的“菊花”构成工整的植物对。出句的“分”字,在诗中本来用的是缘分的“分”之义,但诗人却借“分”的字面义——分开的“分”来与对句的“开”构成动词对。短短七个字的出句,却产生了两个借义对,既丰富了诗句的文学内涵,也使得诗句的文字表现形式十分工巧。
二是字面也不对,用字的谐音来相对,称作为“借音”。
例如:
厨人是鸡黍(shu),稚子摘杨梅。——《见寻》
诗中的“黍”对“梅”属于植物对,“鸡”和“杨”本来不同类(鸡属动物,杨属植物),然而诗人在诗中却要借“杨”与“羊”同音字的关系,巧妙的让同音的“羊”与出句的“鸡”构成动物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