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3-4-15 07:46 编辑
即上句句尾的词,在后文中进行两次承接。以首句句尾的字为起,后2句句首接前句句尾,这是两次承接的“双承顶真”。第三句出现一个新字尾,再用后2句句首接前句句尾,又出现一个新字尾,一直接下去。。。一个字出现三次,一尾两头,这个字第三次出现时的句子的尾字,就是下一句开头的起字。这种一字双承的文体谓之双承体。 近人谭汝为《古典诗歌的修辞和语言问题》自林语堂《生活的艺术·生活的享受》转引某作家的一段文字(天犼按:此段文字作者为明代陈继儒)曰: 门内有径,径欲曲;径转有屏,屏欲小;屏进有阶,阶欲平;阶畔有花,花欲鲜;花外有墙,墙欲低;墙内有松,松欲古;松底有石,石欲怪;石里有亭,亭欲朴;亭后有竹,竹欲疏;竹尽有室,室欲幽;室旁有路,路欲分;路合有桥,桥欲危;桥边有树,树欲高;树阴有草,草欲青;草上有渠,渠欲细;渠引有泉,泉欲瀑;泉去有山,山欲深;山下有屋,屋欲方;屋角有圃,圃欲宽;圃中有鹤,鹤欲舞;鹤报有客,客不俗;客至有酒,酒欲不却;酒行有醉,醉欲不归。 第一句“门前有径”,和后面两句“径欲曲”、“径转有屏”形成两次承接的“双承顶真”,更为难得的是:从“屏”到“阶”“花”“墙”“松”“石”“亭”“竹”“室”“路”“桥”“树”“草”“渠”“泉”“山”“屋”“圃”“鹤”“客”“酒”……,都由这类特殊的顶真句组成,叙事井然,结构严密,别具一格,读来令人接应不暇。 有人把双承体与堆絮体混为一谈,二者区别很大。 . 世上本无此体,因刚刚而出此体。大概2010年,刚刚提出此式具备诗体的所有特点,但只此孤例,不足成体,要求奇诗派的朋友进行创作,一时风起云涌,成为较成功的一种体,在文,诗,词,曲,赋中,都有成例。后来在奇诗派以外,也造出一定的影响。 . 其实这种形式早在(辽)王鼎《焚椒录》就有萌芽,只是特色未成。懿德皇后萧氏,为北面官南院枢密使惠之少女。作词曰《回心院》: 埽深殿,闭久金铺暗。 游丝络网尘作堆,积岁青苔厚阶面。 埽深殿,待君宴。拂象床,凭梦借高唐。 敲坏半边知妾卧,恰当天处少辉光。 拂象床,待君王。换香枕,一半无云锦。 为是秋来转展多,更有双双泪痕渗。 换香枕,待君寝,铺翠被,羞杀鸳鸯对。 犹忆当时叫合欢,而今独覆相思块。 铺翠被,待君睡。装绣帐,金钩未敢上。 解却四角夜光珠,不教照见愁模样。 装绣帐,待君贶。叠锦茵,重重空自陈。 只愿身当白玉体,不愿伊当薄命人。 叠锦茵,待君临。展瑶席,花笑三韩碧笑妾。 新铺玉一床,从来妇欢不终夕。 展瑶席,待君息。剔银灯,须知一样明。 偏是君来生彩晕,对妾故作青荧荧。 剔银灯,待君行。爇熏炉,能将孤闷苏。 若道妾身多秽贱,自沾御香香彻肤。 爇熏炉,待君娱。张鸣筝,恰恰语娇莺。 一从弹作房中曲,常和窗前风雨声。 张鸣筝,待君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