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古 筝 古 筝 陈玉喜 【一】 弹拨弦鸣称秦筝,民族乐器音域兴; 独奏重奏合奏伴,音色优美富动听。 东方钢琴乐之强,演奏技巧表现擎; 面板雁柱琴弦柱,侧板弦钉调音颖。 【二】 战国时代秦古筝,广泛流传源无定; 演奏技法等不同,各种流派日趋荣。 汉晋前设十二弦,清末民国十六增; 百年流行延传统,汝不闻筝情难映。 【三】 共鸣体壯弦数迎,尼龙钢丝缠弦筝; 委婉动听富神韵,发音厚度战台风。 双弦过渡滑音泛,快速指序技法净; 百花争艳春天黔,新的音乐语言生。 赏析; 古筝,弹拨弦鸣乐器,又名汉筝、秦筝,是汉民族古老的民族乐器,流行于中国各地。常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和歌舞、戏曲、曲艺的伴奏。因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动听,演奏技巧丰富,表现力强,而被称为"众乐之王",亦称为"东方钢琴",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古筝的结构由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 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古筝于秦国(现陕西)一带广泛流传,故得名秦筝,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关于古筝的起源,仍无定论。古筝远在战国时代的秦国境内(陕西省),筝就已经流行,当时称为"秦筝"。此后,又流传到了河南、山东、广东、浙江、内蒙古等地。由于历史的变迁和地域的影响而造成了地方风格、演奏技法等的不同,并因此形成了当今各种不同的古筝流派,使古筝的发展日趋繁荣。 筝在汉、晋以前设十二弦(见魏·阮璃《等筝赋》"弦有十二")。隋唐时期,筝由十二弦增至十三弦(见唐·岑参《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明清以后逐步增至十五弦,清光绪年间出版的《大清会典》记载:"秦筝十五弦,似瑟而...." 清末至民国初出现了新制的十六弦筝,这种十六弦第也就是中国近百年来流行的传统筝。 1949年以后,筝这件古老的民间乐器,通过演奏家们与有关专家的推敲研究在对其形制与弦质改革的基础上,成功地研制出S型二十一弦尼龙钢丝缠弦筝。这种筝由于共鸣体加大,弦数增加,明显丰富了演奏的音响效果和发音的厚度。千古流传的筝,更显得委婉动听,富于神韵。S型二十一弦尼龙钢丝缠弦筝是中国和世界各地普遍流行的常用筝。1965年,王昌元成功创作出了古筝曲《战台风》,《战台风》的出现,使古筝的演奏的技术、技巧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结束了古筝只能轻弹慢揉的时代,此曲中的扫摇四点、密摇、扣摇、刮奏等来制造台风效果等技法,都是创新技法,提高且丰富了筝的表现能力,使古筝这件乐器走向了世界。 贴图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