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首 陈玉喜 【一】 仲问孔何乎道仁,待人接物认真沉; 人生修养谨记恕,己所不欲勿施人。 唯此仁释爱中心,有言终身行者慎; 宽恕待人论语提,宽广胸怀勿窄训。 【二】 讨厌之事勿推谦,原则尊重人持坚; 儒家精华根深固,经久不衰重要妍。 伦理道德信誉高,社会规范资源绍; 毫不利己谦益人,不伤他人不损骄。 赏析; 欲:想做的事。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己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仲弓问、孔子。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译文;仲弓问孔子如何处世才能合乎仁道?孔子回答道:“一个人待人接物要严肃认真对待,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不论在朝在野都不要去发牢骚。”仲弓感谢道:“我虽迟钝,但一定要牢记先生的话。” 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子贡问孔子:“人生修养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从伦理学的角度看,底线伦理,是最保守意义上的道德规范。你做不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起码要做到不伤害别人,所谓“利己不损人”。这是最低的要求,也是很高的要求,要做到很难,但应努力去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