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12|回复: 1

韵(资料)

[复制链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1
贡献
21209
金钱
27352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4-8 07:59: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韵(资料)   许传刚
      远在文字产生之前,中国就有了韵语。然而“韵”字却出现得相对较晚。先秦经籍中无“韵”字,汉碑上也没有,就连《说文解字》最初也未收录。北宋徐铉将此字补录于《说文解字》中,并解释说“韵,和也,从音,员声。裴光远云‘古与均同。’未知其审。”“韵”字的前身是“均”字,但它们为什么是古今字?徐铉语焉不详。后来,学术界一直沿用徐氏的观点,对“均”与“韵”的源流关系始终缺乏必要的考证。因此,要深入探讨汉语诗韵的特点,就先得研究清楚“韵”字的来龙去脉。“韵”与“均”音同义通。“均”是个古文字,它最初表示制造陶器所使用的转轮,由此引申出调节、平遍等义项。随着音乐的发展“均”字便有了指称乐器调律器的比喻义,如《国语?周语》:“律者,所以立均出度也。”韦昭注:“均者,均钟木,长七尺,有弦系之,度钟大小清浊也。”用“均”这种调律器调钟即“均钟”,所以“均”字又可以训为调音。例如,贾谊《惜誓》:“二子拥瑟而调均兮。”王逸注:“均亦调也。”在调律器与调音的语义基础上,“均”字又引申出“调”的义项,读作“’()”,指音阶共同的七声框架。但在古代音乐理论文献中,均、宫、调三个概念又常常交混使用,字义也大致相通,指艺术化的声音组合。如《文选》成公绥《啸赋》:“音均不恒,曲无定制。”李善注:“均,古韵字也。”这里的“音均”等于“音韵”,指各种音乐元素及其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大概由于“均”字的义项太多,语义负担过重,“韵”字便作为区别字,正式出现于一般的书面语中。东汉蔡邕《弹琴赋》“繁弦即仰,雅韵乃扬”一语,或许是今天可以看到的最早出现的“韵”字了。到了魏晋时代,“韵”便成了一个常用字,如曹植《白鹤赋》“聆雅琴之清韵”,嵇康《琴赋》“改韵易调”,潘岳《笙赋》“基黄钟以举韵”,等等。不过,这些“韵”字的用法都与音乐的律动有关,并不表示诗歌中的叶韵。那么,诗韵在此前如何称呼呢?顾炎武说:“《诗序》曰:‘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此所谓‘音’,即今之所谓‘韵’也。然而古人不言韵。”在古代乐理中,“声”指“宫、商、角、徵、羽”;“音”指根据艺术规律组合起来的“声”,也就是音乐。因此,这里所说的“音”字,应该理解为音乐化的有声语言。既然“韵”字也有表示音乐的意义,人们用它来代替“音”字,进而指称诗歌的韵律,就变得顺理成章了。但是,“韵”字作为一个专业术语,被诗论家正式采用,主要与音韵学的诞生有关。根据文献资料,汉末学者发现了反切原理,曹魏李登据此编纂《声类》,从此便有了专门服务于诗歌创作需要的韵书。晋吕静仿照李登写出《韵集》一书,这个“韵”字无疑是当时文学上的一个专有名称。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为该术语下了定义,即“异声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从而准确地概括了汉语诗韵的本质属性。韵书的出现,不仅标志着汉语诗歌的用韵由经验性操作进入到理性探索阶段,同时也标志着中国诗歌韵律学成为一种专门的学科。将“韵”字厘定为诗歌中的“同声相应”,则标志着汉语诗韵理论的成熟。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发表于 2023-4-8 21:5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声是自然进化的结果,是歌的基础。
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是文字的艺术。
语言有声而无形,文字有形且有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5-17 02: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