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16|回复: 12

[梦溪笔谈] 读钱锺书《宋诗选注》札记

[复制链接]

21

主题

246

帖子

153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51
贡献
354
金钱
631
发表于 2023-4-5 10: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钱锺书先生所撰《宋诗选注》,1958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笔者1983年购得一册,为1982年重印的版本。先生释疑解惑,有根有据,令人信服;评说精妙,时见幽黙,引人入胜。近来再读,札记如下:

1.文字招牌
选注古诗词的文字一般都比较规矩、严肃,但锺书先生做这件事却与众不同。一个接一个妙喻,让读者一再地感受到先生文字的幽默风趣。如序文第一页便有一妙喻:“宋太祖知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会把南唐呑并,而也只能在他那张卧榻上做陆游的这场仲夏夜梦。到了南宋,那张卧榻更从八尺方床收缩而为行军帆布床。”这个比喻从“卧榻之侧”引出,将宋朝在边战中一败再败而国土沦丧、版图缩小,比作“从八尺方床收缩而为行军帆布床”,自然贴切而讽意浓浓。先生善喻,其长篇小说《围城》即一比喻宝库。新鲜、贴切而极富幽黙感的比喻,堪称先生的一块文字招牌,而这块招牌在《宋诗选注》显然也挂上了。

2.文件与文学
序文中先生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诗史’的看法是个一偏之见。”先生认为,史料是文件,诗歌是文学。文学创作的真实不等于历史考订的事实,不能机械地以考据来测验文学作品的真实,也不能天真地靠文学作品来供给历史的事实。对此先生也有妙喻:“假如单凭内容是否在史书上信而有征这一点来判断诗歌的价值,那就仿佛要从爱克司光透视里来鉴定图画家和雕刻家所选择的人体美了。”先生将历史考据与文学创作明明白白地区分开来,对混淆两者的观点做了批评,应该是有的放矢之言,于今仍然可解诗坛时不时冒出的一些争端。

3.白日见鬼
序言中先生引有一首提到陶渊明的诗,并借此评说阅读文艺作品存在的两种病症。先生说:“这种对文艺作品的敏感只造成了对现实事物的盲点,同时也会变为对文艺作品的幻觉,因为它一方面目不转睛,只注视着陶潜,在陶潜诗境以外的东西都领略不到,而另一方面可以白昼见鬼,影响附会,在陶潜的诗里看出陶潜本人梦想不到的东西。这在文艺鉴赏里并不是稀罕的症候。”在一首诗中看到诗人未曾想到的东西,是不是阅读中的一种病,或者能不能一概称之为病,大可商榷。清末民初经学家廖季平解《诗经》,将《关雎》之“在河之洲”,解为五大洲之洲;将《简兮》之“西方美人”解为美国人,(见张伯驹等著《春游琐谈•解经轶事》)大概真可称为白日见鬼。但著《随园诗话》的袁枚非常赏识外甥《落花》诗中的两句“看他已逐东流去,却又因风倒转来”,并从中读出唐人故事。袁枚说:“唐代张说曾听从佞臣张易之、张宗昌的诱说,要陷害魏元忠。当时,丞相宋璟劝阻了张说。张说因宋璟一言而醒悟,一生名节得以守住。我外甥作诗时未必想到此事,但读诗者不可不会心独远。”(见《随园诗话》卷十五)。这跟白日见鬼应该了无关系。

(先贴三条,余下慢慢贴出)

166

主题

4837

帖子

1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778
贡献
5285
金钱
6916
发表于 2023-4-5 19:59:50 | 显示全部楼层
2.文件与文学
序文中先生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诗史’的看法是个一偏之见。”先生认为,史料是文件,诗歌是文学。文学创作的真实不等于历史考订的事实,不能机械地以考据来测验文学作品的真实,也不能天真地靠文学作品来供给历史的事实。对此先生也有妙喻:“假如单凭内容是否在史书上信而有征这一点来判断诗歌的价值,那就仿佛要从爱克司光透视里来鉴定图画家和雕刻家所选择的人体美了。”先生将历史考据与文学创作明明白白地区分开来,对混淆两者的观点做了批评,应该是有的放矢之言,于今仍然可解诗坛时不时冒出的一些争端。
------------------
此论甚好
曾几何时,诗词于理论版被引上了一条考古的岐路,钱先生之论恰能把岐路中的考古引回到正道上来

点评

谢先生赐评。与先生同感。  发表于 2023-4-6 14: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6

主题

4837

帖子

1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778
贡献
5285
金钱
6916
发表于 2023-4-5 20:0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末民初经学家廖季平解《诗经》,将《关雎》之“在河之洲”,解为五大洲之洲;将《简兮》之“西方美人”解为美国人,(见张伯驹等著《春游琐谈•解经轶事》)大概真可称为白日见鬼。

竟有此等怪事?

点评

确实有。廖季平是饱学之士,为何这般解经,让人百思不解。  发表于 2023-4-6 14: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246

帖子

153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51
贡献
354
金钱
631
 楼主| 发表于 2023-4-11 10:41:52 | 显示全部楼层
4、文学古董
锺书先生论选诗标准时,提出了“文学古董”的概念。先生说:“我们也没有为了表示自己做过一点发掘工夫,硬把僻冷的东西选进去,把文学古董混在古典文学里。假如僻冷的东西已经僵冷,一丝儿活气也不透,那末顶好让它安安静静的长眠永息。一来因为文学研究者事实上只会应用人工呼吸法,并没有还魂续命丹;二来因为文学研究者似乎不必去制造木乃伊,费心用力的把许多作家维持在‘死且不朽’的状态里。”失去了生命活力的作品——文学古董,任由其湮灭无闻胜于把它挖出来展示。先生的这个观点,让人觉得历史上许多作品的失传不再是太过遗憾。作品的失传,说到底,根本原因应该是它自己失了活气。锺书先生介绍晏殊,引宋祁《笔记》说:“晏相国,今世之工为诗者也。末年见编集者乃过万篇,唐人以来所未有。”编集诗文自然是希望能赖以长存,但晏殊的一万多首入集的诗并没有流传。后人搜辑《元献遗文》,所得寥寥无几。世道无情,编集并不能为诗文续命。又,先生所介绍的杨万里,把“少作千余”一把火烧了。这是诗人自己终结作品生命。下手这般狠,或有错烧者。但反过来想,若真有绝妙好诗,且焚稿前有读到者,那就不用担心失传——能得到普遍认同的好诗是烧不掉的。由此“古董”之说,不由想到,古人笔下有“古董”,今人笔下有没有“新古董”呢?答案不言而喻。如李汝伦先生所言,今人诗作,多有生日便是死期。(见何永沂《点灯集•序》)虽是新作品,但没有活气,岂非“新古董”。这样的作品不管是否编集,必随生随灭,而且作者之外也难有痛觉遗憾者。

点评

说得好。  发表于 2023-4-11 13: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60

帖子

62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8
贡献
132
金钱
255
发表于 2023-11-17 23:48: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论版老金年龄大了,喜欢到别的地方转载一些帖子回来,其中有一些是诗的评论,

我也不待做什么交流,没几个懂诗的,也不发什么主贴了,在这里借欧德绪的帖子,评一评老金转载的几首诗,简单几句就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60

帖子

62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8
贡献
132
金钱
255
发表于 2023-11-18 00:31: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初心有评 于 2023-11-18 00:42 编辑

汉阳道中
作者:孟庆武
烟锁汉阳道,风开鹦鹉洲。
苍山与苍鬓,相对各成秋。

简评:这首五绝,仅从内容上来说,说的过去,先是锁,后是开,没有什么不对,但是,放到五绝上来就是味不佳,所以给人的感觉是逻辑混乱,逻辑并不混乱,只是诗味不佳,不是这么一个写法,五绝要有五绝的味,七绝要有七绝的味,五律要有五律的味,七律要有七律的味,各有各的不同,这个自己体会,

作者才力不够,却偏要写五绝,在里面故弄玄虚,搞的太局促,弄巧成拙,一不炫技,二不求巧,写成一首简单的七绝就挺好,

如果真要写五绝,在此做一个修改,前两句:风起汉阳道,烟收鹦鹉洲,后两句写的挺好,不必修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60

帖子

62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8
贡献
132
金钱
255
发表于 2023-11-18 20:52: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初心有评 于 2023-11-20 08:23 编辑

下课接妻电话
作者:金鱼
扑面秋深夜亦深,君言饭菜几回温。
核酸测罢即归去,只剩前方三百人。

简评:此绝句首句欠工,余皆好,第一句读起来很别扭,两个深字,用复字功夫不到位,过分逞才,适得其反,意不佳,味也不佳,

第二、三、四句,寻常之语,平平道来,却是蕴含诗味,第一句需要大修,平常语就可以,

只剩前方三百人,是诗家语,诗人是感性的,不要太实在,一首诗里有实有虚,才是好诗,太实了没有诗味,没有想象的空间,这一句可以给人以诸多的联想,话里有话,意在言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60

帖子

62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8
贡献
132
金钱
255
发表于 2023-11-22 22:32: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初心有评 于 2023-11-23 06:36 编辑

近日,楼主欧德绪发帖评论了一首五绝,在此也做一个跟帖评论,说一下这个小的绝句,

山行有遇
作者:彭明华
无心惊草木,何处振清响。
一影动空枝,已在青云上。

简评:当代徐晋如先生评价聂绀弩的诗,有如麻辣烫,入口尚佳,而无余甘,这样的评语,也适用于这首五绝,初读尚好,赞美鸟儿起飞的迅捷,只有瞬间的惊骇,意不深,味不长,韵也短,这是作者的才力见识问题,

读这首五绝,能感觉到作者使出了浑身解数,然终不似古人之诗,像是让读者在猜谜语,描写鸟儿而全诗不出现鸟字,只是一种巧技,意味韵三者都有所欠,

这首小绝,唯一值得肯定的是笔力功夫,还是挺到位的,算不上一流、二流,只能算是三流作品,快板腔口吻,略可一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4-29 16: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