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题诗(咏物谜诗) 也称避题诗,即有意避开诗题,把题目拿掉就是物谜诗了。像这样有意地避开诗题的写法,叫做不犯题,不犯题的诗就称之为“避题诗”。大多谜语诗都是诗人在借物抒怀,这种诗叫避题诗。这种咏物诗,诗面上绝不能提及本物,近似隐语,所以可视为诗谜。诗可看作谜面,题目可看作谜底。诗中有谜,谜在诗中,亦诗亦谜,别具一格。 谜语诗大多是咏物诗。为什么谜语与咏物诗那么相似呢?这与它们的特点有关。诗贵形象,咏物诗中的形象越鲜明,就越容易将所咏事物与其它事物区别开来,所以它可以作谜面。谜语则要求谜面能紧扣谜底,所以谜面也具有形象性,与诗歌相类。其次,诗要押韵,谜语为了顺口,常常也是押韵的。还有,它们通常使用的修辞用法是比喻,这一点也相同。所以有时二者融为一体,不分彼此。 谜语诗读起来非常有趣,它能开发人的智力,让人在阅读中去分析思索。 避题诗与一般的咏物诗有很大的区别,一般的咏物诗或写景或借物抒情,不必句句进口紧扣所述之物,借物抒情的更是煮酒论英雄,不在酒上在论上,因此这种咏物诗放得开收得拢,语言容易生动,又可以情动人,因此容易写,也易出精品。避题诗因为受题目限制,句句都要紧扣题目题目不放,偏了一点便转移了视线,读者就猜不出谜底。它常借典故,运用历史知识来说明此物,它在描绘外形上,与一般咏物诗无二,可以做到生动,但是因为不能借物抒情,因此它难于发挥,情感难于生动。 避题诗也有发展、成长、成熟的过程。最初的避题诗是整首避题,与一般的咏物诗的区别只是诗中不露题而已。后来才发展为句句扣题而不露题,到句句扣题而不露题时才成为一种诗体。 春雁 王恭 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 莫道春来又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乍一读,我们会以为它是在写景抒情,其实它是一首谜语诗,谜底是“大雁”。它不是真避题诗,一是露“春”字,二没有句句扣。 咏烛诗 梁武帝萧衍 堂中绮罗人。席上歌舞儿。 待我光泛滟。为君照参差。 前两句暗扣,后两句才明扣。 咏雪诗 〖颠倒使韵。〗 梁简文帝萧纲 盐飞乱蝶舞。花落飘粉奁。 奁粉飘落花。舞蝶乱飞盐。 这首才做到了句句扣。 咏栀子花诗 南朝梁简文帝 素华偏可意,的的半临池。 疑为霜里叶,复类雪封枝。 日斜光隐见,风还影合离。 咏兔丝 北齐谢睡 轻丝既难理,细缕竟无织。 烂漫已万条,连绵复一色。 安根不可知,萦心终不测。 所贵能卷舒,伊用蓬生值。 同简文帝萧纲的《咏栀子花诗》比较起来,后者的《咏兔丝》更避题了。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全诗四句,句句都是描绘“柳”,而又全然不露一个“柳”字,真是别具韵味,耐人咀嚼。我们不妨将其诗句看作“谜面”,诗题不就是“谜底”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