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3-5-29 17: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对比法
把性质相反的两件事或情况迥异的两种景,写在一首绝句中,以进行对比,这样的布局法叫“对比法”。
常用的有悲喜对比、贫富对比、盛衰对比、贵贱对比、劳逸对比等。
对比,能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说明力和表现力。
在正反两方面的对比中,妍媸立见,善恶分明,诗人虽不着议论而旨意自明。
诗人作今昔对比时,第一句往往用“忆昔”、“去岁”、“别时”、“旧”等词语开头。
第三句中往往用“今日”、“如今”、“祗今”、“而今”等词语,来点明时间之不同。
王播的《题惠照寺》:“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
用的就是对比法五、先景(事)后议法
在一首绝句中,前两句写或事实,后两句写议论,即属此法。
风景或事实是议论的根据,触景生情,就事生议,那就不是无稽之谈了。
诗中的议论应观点新颖,见解高超,成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以收警策动人之效。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景,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
其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发表议论,含意深远,耐人探索,
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前两句写所见,后两句写所感,衔接自然、紧密,达到了景入理势,理抒景情的妙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