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拟古诗 它发轫于魏晋 ,盛行于南朝,是中国诗歌史上一种特殊的诗歌类型。魏何晏有《拟古诗》一首,这大概是现存最早的拟古诗了。晋宋之际,从事拟古的作家及作品愈来愈多,著名的有陆机《拟古诗》十二首,谢灵运《拟邺中咏》八首,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等。江淹则发扬光大了拟古诗这一特殊的题材,为拟古题材的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作出了贡献。 拟古诗在题目中常有“拟”字以标示。有时题目也用“效”“代”“学”“依”“绍”来表示。其中戏拟诗就是有意套袭前人的诗篇,模拟前人的成句,含有嘲讽或诙谐的意味。有的就是剥皮诗了。因此这一节的分类比较复杂,多数属于选材问题、风格问题,文体上是正统的古风,少数是技巧问题,定格问题,属于杂体诗,但在南北朝都属于杂诗范围(注意,杂诗不是杂体诗)。 大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五言抒情诗。它们大多抒写游子、思妇主题,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深受当时文人的喜爱,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但是,它们没有题目,也不知作者是谁,因此就被笼统地称为“古诗”,意思指它们是魏、晋以前的古人所作的诗。西晋诗人陆机曾经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十四首,总题目就叫《拟古诗》。东晋诗人陶渊明,宋代诗人鲍照,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在魏晋南北朝诗歌史上,“拟古”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创作方式。《文选》诗类24小类中就列有“杂拟”一项,共选录10位作家63首作品,其数量仅次于“赠答”和“杂诗”两类。其摹拟情况亦十分复杂,大致可分为明确表明所拟对象、直接以“拟古”为题及用乐府旧题作诗等几种类型。到梁代,刘勰在文论专著《文心雕龙》里,钟嵘在诗论专著《诗品》里,都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这批“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的作品。也是在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选作品总集《文选》,从这批“古诗”中选取了十九首。按照《文选》的诗歌分类原则,凡没有题目的诗歌作品,统归“杂诗”一类。这些“古诗”便入了“杂诗”类。而它们又不知作者,所以就沿用“古诗”的名称,给这十九首诗拟了个总题目,即《古诗十九首》。这就是“古诗”的名称和《古诗十九首》的由来。可见在梁代,“古诗”已经形成一个具有特指涵义的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徒诗。而由于两晋南北朝许多“拟古诗”的出现,它又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名称。在《文选》问世以后,由于萧统选择精当,《古诗十九首》也同《文选》一起流传深广,成为公认的“古诗”代表作,这个标题也成为一个专题的名称。其实,这十九首诗既不是一人一时之作,也不是一个有机构成的组诗。 剥皮诗在没有正式名称以前也叫拟古诗,那是因为剥皮诗也是选取有名的古诗。但二者有根本的区别,拟古诗是严谨的,剥皮诗是幽默的,拟古诗是仿意,剥皮诗是仿形,拟古诗是全新创作,剥皮诗是动手术或化装。剥皮诗有的是拟古诗中的戏拟诗。 两晋拟古诗从标题形式上看,有两种基本体式:一是标明所拟诗作,一是泛作《拟古》《拟古诗》。这些诗歌或拟某诗而作,或拟某人整体风格而作,或笼统言拟。前两者可归入有具体摹拟对象的的第一类型拟古诗,后者可视为无具体摹拟对象的第二类型拟古诗。写作上则有六种主要创作手法。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汉无名氏作(其中有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朝枚乘作,后人多疑其不确)。非一时一人所为,一般认为大都出于东汉末年。南朝梁萧统合为一组,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辞海》1989年版)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之二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夫。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之三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之四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贫贱,坎轲长苦辛。 之五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之六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之七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之八 冉冉狐生竹,结根泰山阿。 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 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之九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之十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之十一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之十二 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 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 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 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 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 驰情整巾带,沉吟聊踯躅。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之十三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之十四 去者日以疏,生者日已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之十五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之十六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 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 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 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 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 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 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 亮无晨风翼,焉能凌风飞? 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目希]。 徒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 之十七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之十八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着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之十九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拟古诗 魏•何晏 鸿鹄比翼游,群飞戏太清。 常恐夭纲罗,忧祸一旦并。 岂若集五湖,顺流唼浮萍。 逍遥放志意,何为怵惕惊。 转蓬去其根,流飘从风移。 芒芒四海涂,悠悠焉可弥。 愿为浮萍草,托身寄清池。 且以乐今日,其后非所知。 浮云医白日,微风轻尘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