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黄道伟作词、林贵雄作曲的歌曲《南国母亲河》,在今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演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并获广泛好评。《南国母亲河》是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演唱的第一首以邕江为题材的歌曲,体现了民歌艺术节“更民族化”的价值取向,符合广大观众的期待。 古今中外以江河为题材创作的文艺作品不计其数,至今许多篇章人们仍耳熟能详。如古诗中的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长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除了诗,其他艺术形式表现江河题材的也很多。如大合唱《保卫黄河》、歌曲《长江之歌》、音乐《蓝色多瑙河》。文学艺术如此大量以江河为题材或者说文学艺术家如此热衷表现江河,其原因是水与人不可分割的独特关系。水是生命的起源,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世上有生命的万物离开了水就不可产生和生存,更不可能有文明的发生和发展。一个民族,一座城市,一个国家,都可能因为一条河流而产生、成长和兴衰。水之于人的重要,犹如儿女之于母亲。以至老子说:“上善若水。”意思是说,人的最高品德应该像水那样。为什么呢?因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南国母亲河》的作者,对于水——河流的感知是深刻的。赞颂一个地域、一个城市,可以选择的题材很多,但作者抓住了与人关系最为密切最为独特的河流进行歌颂,这就抓住了一个城市以及这个城市的人最为崇敬最为依恋的对象,使人立即产生了亲切感。 作者把对母亲的情感倾注到对邕江的赞颂中,歌词把邕江比作“母亲”:“悠悠邕江水,南国母亲河”,表达了“南国”与“邕江”亲密无间的“母子关系”以及对邕江的崇敬热爱之情。在一声深情的呼唤之后,歌词用拟人化的手法,进一步歌颂了作为“母亲”的邕江的高尚品格:“为了那小溪你走过了千山万水,为了那沃土你不怕滩险湾又多;为了那大海你奔流不息勇往向前,为了大地丰收你默默浇灌从不诉说”。“母亲”邕江的奉献精神、坚韧不拔的性格以及无私无求的谦恭品德被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在赞颂了邕江高尚的品格之后,歌词描绘了作为水城的邕城的特点:“山连着水来水连城,南湖相思(湖)是你不老的传说。山清水秀人更美,水天一色人欢乐”,展示出了由于有了邕江水的滋润,造化出邕城“山水城湖相间”、“碧水蓝天人欢”的美丽和谐画卷。母亲河对于南国的奉献是无私的,在母亲怀抱里成长的人们,不仅在学习邕江的品格,而且要感恩“母亲”:“你养育了一代代南国儿女,你哺育了如诗如画的南国”。感恩之情跃然纸上!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任何艺术品,都会带有时代的烙印,即使是同样写江河的作品也是一样。古诗中表现河流的审美取向多是表现其气势,雄奇、壮阔、险峻,这是那些时代文学作品中江河共同的外部形象。这种审美取向的现实原因是,人们对于自然和人的关系认识还停留在自然的初始阶段,人与自然有距离和隔阂,没有充分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的一体关系,因此很难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深入的描述。今天,人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自然被人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正是由于对自然与人关系的这种新认识,《南国母亲河》中邕江的形象内涵更丰富。《南国母亲河》除了表现河流“勇往直前”、“不怕滩险湾又多”这种江河的一般共性外,还揭示了河流的其他品格。如“为了小溪大海”的不辞劳苦、为了“沃土丰收”的无私奉献,“默默浇灌从不诉说”的谦恭。同时,歌词的感恩色彩浓烈。对江河“母亲”的称谓,使作品定调为对一种恩德的赞颂和感恩;拟人化的表现手法,使感恩之情得到形象、生动、准确、强烈的表达。《南国母亲河》的字里行间,也折射出当下广西的某种风貌和精神。“山清水秀人更美”是对广西“山清水秀地干净”现实的反映,也是广西“绿色发展战略”的艺术描绘;“水天一色人欢乐”,展现了广西民族团结、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勇往直前”、“不怕滩险湾又多”隐喻着广西人的性格和精神。通过赞颂一条河,赞颂高尚的美德、坚韧的品格,赞颂蒸蒸日上的广西现实,颂扬“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这是《南国母亲河》对江河文化的拓展。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歌曲优美抒情、大气磅礴的旋律使歌词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曲作者在曲调中巧妙地融入了歌舞剧《刘三姐》的音调,使《南国母亲河》的地域指向性更为明确,同时也更具鲜明的民族特色,使人听起来倍感亲切,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朗朗上口的旋律,使得这首歌优美动听。这也许能够给作曲家们某种启发——鲜明的特色、优美动听的旋律,这就是一首歌曲是否能走进千家万户的惟一标准。(黄祖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