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新浪翔子《“藏头诗”辨伪》一文的质疑 (2013-03-17 13:17:14) 首先,我要感谢新浪网友翔子,他的博客《“藏头诗”浅论》,也就是现在重新改名的《“藏头诗”辨伪》,它给了我许多的教益,特别是对于藏头诗流变中的前半部分。让我现在说一句心里话吧,如果没有他提供的这个基础的话,恐怕我对藏头诗的探索,还不知道要走多么漫长的一段道路。 在我的博客《藏头诗之间一场真正的“战争”》中,就记述了我们俩关于藏头诗问题的一些争论;也正是从此以后,翔子就不再理我了。根据我的推测,他不理我可能基于两个理由:1.由于我开始没有核实他的年龄,单从知识的角度判断,以为他比我大,所以老是以“您”字称呼他,而后来才知道我的判断是一个错误,就改称了“你”,这样的落差可能让他感到很不舒服。2.因为我在最后做出结论的那些话,与他的观点相悖吧: “既然离合藏头诗在清代直接以‘藏头诗’称谓,许多结集出版也都冠以‘藏头诗’的名称,您的《藏头诗浅论》亦是如此,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被您推崇备至的‘奇诗派’为何不顺应潮流,不直接称其为‘藏头诗’,反而要以‘半字顶真诗’的名称来代之呢?”
“另外,百度百科又为什么要把您的藏头诗说成是离合藏头诗?这种潮流与大的趋势既然不可逆转,张云鹏老先生与您的抗争又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呢?” 在此,我想重新阐述一下自己对于藏头诗探索的观点:基于它的混乱无序的纷争,我们有责任感的人们,绝不能够等闲视之;而不同观点的争鸣,则是为了梳理和弄清楚其真相,并不是为了其它别的什么目的。 以下三条留言,是我在原《“藏头诗”浅论》下边的评论栏中写的,翔子肯定是看到过,他却一直都没有回复我,原文如下: 藏头诗航母(我在新浪注册的网名)2013-01-21 22:40:36 你好,久违了,这一篇文章我已经看了不止一次了,受益匪浅。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今天我刚刚又注册了新浪,百度ps84992477(我在百度注册的网名) 我很佩服先生的学识,无容置疑,你所谓的藏头诗,后来被改叫为“离合藏头诗”了,百度藏头诗词条就是这样说的。我今天的问题是:它是什么时候、又是谁为其做了这样的命名?这对理清藏头诗发展的脉络很有用,我在期待着你的赐教,切切! 你好,在藏头诗的发展中,你的这一篇文章(特指《“藏头诗”浅论》)很重要,它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其流变的前一部分,却不能正确处理与“后藏头诗”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遗憾,一种天大的遗憾。 你所谓的藏头诗是历史中的曾经,它其所以要被“后藏头诗”取代,丢掉了本属于自己的名称,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与“藏头诗”的含义不相匹配! 冷静地感悟一下再后来的“半字顶真体”吧,其实,它才真是一种理性的回归,因为,“半字顶真体”是它最初“借字联边”的另外一种表达。 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此篇文章的标题上来吧:我对新浪翔子《“藏头诗”辨伪》一文的质疑 翔子在他的这一篇文章前边加了这样一段话:“本文试为藏头诗正本清源,让热爱杂体诗的朋友们了解什么是真正的藏头诗,什么是伪藏头诗。” 我依旧敬佩他的对于藏头诗的这种真诚与热爱,但是,不能够批判性的认识传统文化,将有可能会让他受到很大的局限性。 翔子对藏头诗定义的概念来源于明代徐师曾《诗体明辨》:“藏头诗每句头字皆藏于上句尾字也。”诗歌的体例则来源于白居易的《游紫霄宫》。他在现在的《“藏头诗”辨伪》前边这样写道: “在近50年来,张云鹏老人在苦苦搜寻藏头诗的史料后发现,几十年来人们一直把镶嵌诗当做藏头诗,而真正的藏头诗由于存世很少等原因却被历史淹没了,以至于很少有人知道藏头诗的本来面目。为此,老人在进行抢救性保护的同时,呼吁不能丢掉这个历史文化遗产。藏头诗不能被冒名顶替。现存最早的一首藏头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游紫霞宫》,这首诗才是真正的藏头诗。” “翔子按:真正的藏头诗作品存世其实相当多。” 我对《“藏头诗”辨伪》的第一个质疑: 既然有明代徐师曾《诗体明辨》的定论,又有白居易的《游紫霄宫》的实际体例,还有“存世其实相当多”的这种藏头诗作品的一个强大的支撑,那么,这种藏头诗为什么现在却要被百度百科的藏头诗词条改称为“离合藏头诗”呢? 我对《“藏头诗”辨伪》的第二个质疑: 任何事情的发展变化都具有一定的规律,也要符合一定的逻辑关系。据我所知,《游紫霄宫》首先是被称作为“借字联边”的,其名称的发展演化依次是这样的: 借字联边-拆字藏头诗-借字藏头诗-藏头拆字诗-藏头诗-离合藏头诗-半字顶真体。 显而易见,在“藏头诗”这个名称正式出现之前,它曾经被附加了相应的有关这种诗歌运作机理的一些东西,而在这个名称也还没有竞争对手的前提下,明代徐师曾才用《诗体明辨》为其做了一个总结与“瘦身”,从而也就将“藏头诗”这个概念予以了固定。 根据翔子的《“藏头诗”辨伪》上的资料,这种藏头诗在清朝曾经发展到一个巅峰的状态,光是以“藏头诗”直接命名的结集出版物就有许多。现在,翔子又自称:“真正的藏头诗作品存世其实相当多。” 那么,我来请问翔子:在这样的前提下,百度百科藏头诗词条为什么却要以“离合藏头诗”重新为它命名?反而又要将“藏头诗”的这个名号送给了现在人们所从事的另外一种? 我对《“藏头诗”辨伪》的第三个质疑: 从“借字联边”到“半字顶真体”,客观地讲,我并没有看到这种藏头诗的继续辉煌,反而却看到了它的没落。它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一步?现在的藏头诗与《游紫霄宫》之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种类,“前藏头诗”又有什么理由来指责“后藏头诗”是“伪藏头诗”呢? 在这里,我也必须明确地告诉大家一点:我完全同意翔子对于现在的藏头诗的身世的观点,它的前身的确属于嵌字诗中的嵌头诗。但是,不去认真地寻找这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关键点,只是一味地纠缠在历史的曾经里面,甚至骂“后藏头诗”是“伪藏头诗”,这些永远都是于事无补的! 我的观点一直都没有改变:《游紫霄宫》根本就不是藏头诗,它的藏头理念也根本不能够成立!即便是白居易一开始就使用了图形的排列,那也只是在演义这种诗歌所特有的一种首尾关联关系——首字来源于上句尾字之中的一个部首而已,其中的文字也依然是原来的56个!通俗地讲,也就是在阐述“借字联边”的运作机理。至于“藏头”的概念,则完全是后来人移花接木强加进去的一个错误的理念! 正因为“前藏头诗”藏头的理念与自己的实际表现不相匹配,而这个“衣钵”又恰恰适合后者,所以,它便义无返顾地实行了“拿来主义”,完成了自己名称的一个更新。而“后藏头诗”的辉煌,与“前藏头诗”的没落所形成的巨大落差,也就是其迁怒于它一个主要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