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天净沙 词中的《天净沙》有两体: 1.太平乐府注越调。单调二十八字,五句四平韵一叶韵。 2.又一体 单调二十八字,五句三平韵两叶韵。
一、词谱中的《天净沙》 天净沙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韵小桥流水平沙韵古道凄风瘦马叶夕阳西下叶断肠人在天涯韵
⊙⊙●●○○ ⊙○○●○○ ●●○○●● ⊙○○● ●○○●○○ 二、标点本的《天净沙》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平沙, 古道凄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三、注释 1.枯藤:枯萎的枝蔓。 2.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傍晚。 3.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4.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5.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6.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7.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8.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四、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五、创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在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此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六、鉴赏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1.第一层次是两组图片。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 既像六张组成一组的风景照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平沙),又像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 前三张图片,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这是一组自然风景,描画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营造出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感到,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 接下来,三张图片,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是一组多么熟悉的凡世风光。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怎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联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凄凉景中突幻化出一个乐景,以乐景来写哀情,更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层次由五张图片组成:古道、凄风、瘦马、夕阳、断肠人。 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那个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形成游子的背景。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 七、写作特点 (一)构思组材上的特色 1.无一“秋”字处处“秋”。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这种写法是古典中常用的一种手法,我们的作文中也常用这种手法:称为咏物诗中的“咏物谜诗”,也称“避题诗”,即有意避开诗题,把题目拿掉就是物谜诗了。像这样有意地避开诗题的写法,叫做不犯题。不犯题的诗就称之为“避题诗”。这种咏物诗,诗面上绝不能提及本物(谜底),近似隐语,所以可视为诗谜。诗可看作谜面,题目可看作谜底。诗中有谜,谜在诗中,亦诗亦谜,别具一格。 避题诗与一般的咏物诗有很大的区别,一般的咏物诗或写景或借物抒情,不必句句紧扣所述之物,借物抒情的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煮酒论英雄,不在酒中在论上,因此这种咏物诗放得开收得拢,语言容易生动,又可以情动人,因此容易写,也易出精品。避题诗则因为受题目限制,句句都要紧扣题目不放,偏了一点便转移了视线,读者就猜不出谜底。它在描绘外形上,虽然与一般咏物诗无二,可以做到生动,但是因为不能借物抒情(借物抒情便走题了),因此它难于发挥,情感难于生动,所以避题诗比一般的咏物诗难写多了。而这首词情感却非常生动。它是怎样做到的呢?因为它虽不借物抒情,却能寓情于景。 2.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看似景语却都是情语,成功之处就在于抓住“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也是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则水到溪成,具有画龙点睛之妙。 凄凉的风景并没有一以贯之,中间插入一段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的风景,造成强有力的反衬,使整篇缩张有致,情感翻腾。曲中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又是心中景,把心中的故乡景故乡情融入其中。这样虽不见一字抒情,全曲却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心弦的艺术境界。 3.使用众多密集的浓浓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画意。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而马致远此曲居然一连选用了11幅图像,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 (二)艺术特色 1.大量的名词组句。 2.句句韵。抱韵。 3.鼎足对、列锦对、列品对。 八、知识点 (一)、避题诗(见上) (二)、元曲与宋词 1. 元曲与宋词词牌的标准命名法的不同 词牌的标准命名法,是“词牌名”+“标题”,如《念奴娇·怀古》。 曲要在前面再加上个“宫调”,是“宫调+曲牌+标题”这种结构,如【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当然,散曲的标注有时没有这么严格,如《天净沙·秋思》,就省略了“宫调”,只有“曲牌名”和“标题”,与词牌命名便没什么区别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朋友混淆词和曲的原因之一。 实际上我们如果知道“天净沙”曲牌名,又名“塞上秋”,属北曲越调,自然就不会把这首作品认为是词了。 2.宋词小令与元曲小令的区别 元曲中的“小令”是指单支的曲子,相当于一首单调的词。 元曲“小令”与宋词的“小令”不同。宋词的小令也称短调,一般专指一首词字数在五十八字以内的;一首五十九字到九十字的词称为“中调”,九十字以上的称为“长调”,则都不能称为“小令”。 但曲中所谓“小令”,并不计字数的多少,只要是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单调曲子都称“小令”,如长达百字的《百字折桂令》等也称为小令。 3. 元曲的三种形式 基于戏曲结构产生的散曲,分为三种形式。 第一种就是最像词的小令。它跟词的形式差不多,不分上下阕。词的小令,也不分上下阕。这两者的区别就是音乐,“词牌”和“曲牌”。 第二种是套数。是同一个宫调的多种“曲牌”,连缀起来,表现一个意思。形式上像是成套的小令,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三种叫带过曲。带过曲,其实就是同一宫调的小令,连续多写几首,如同组诗一样,就叫带过曲了。 我们平时接触得最多的自然是挂曲牌的小令,因为和词牌小令实在是非常像,何况词牌、曲牌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也并不大在乎,所以当我们只看文字的时候,非常容易混淆散曲小令和词牌小令。 4. 怎么区别元曲与宋词 元曲是在宋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它们的体裁十分相似。要想从体裁上具体来区分宋词和元曲,首先是看它的标题用的是词牌还是曲牌,像这首《天净沙》就属于曲牌。 当然也有些曲牌也见于词牌,这时就要比较词与曲的句法。相对而言,词句用字的字数要求比较严格,同一词牌相同位置句子的字数无差别或差别不大,且很少使用“衬字”,而曲句正好相反,可以大量加入衬字,往往原本三五字的句子,可以扩展到十数字。另外就是用韵不同,词的用韵依然沿用诗韵,有平上去入之分,而曲的用韵,采用的是十三辙的中原音韵,没有入声韵。 5.词入曲与元曲入词 词入曲很多,多于元曲入词。元曲入词的有《梧叶儿》《天净沙》等。所谓元曲入词,指的是它的本身是元曲,并不是词。但明清之人借元曲的谱当词谱用,于是收入《钦定词谱》《词律》等词谱中。比如人问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曲还是词? 答:曲。 又问:下面一首《天净沙》,是曲还是词? 天净沙·春 碧海蓝天(廖江) 燕穿秀户帘栊。蝶沾娇蕊芳丛。醉景庄周晓梦。花间吟诵。记曾明月初逢。 注:词林正韵第一部 答: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