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38|回复: 18

格律诗中变体韵----双韵(兼韵诗)诗

[复制链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3-3-7 19:0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格律诗中变体韵----双韵(兼韵诗)诗
    清·趙翼 《甌北詩話·白香山詩》:“古來詩未有以‘格’稱者,大歷以後始有。‘齊梁格’、‘元和格’,則以詩之宗派而言;‘轆轤格’、‘進退格’,則律詩中又增限制。”古代的概念名词不如现在严密,“体”“格”“韵”有时意义不一样,有时却又同义。就是同一个“体”字,不同场合也是不同的概念。“格”也如此,“齊梁格”“元和格”指的是宗派,本文中的“格”则是格律诗中的用韵方式。
    一首诗中有两种韵的叫双韵,古风中用双韵很常见。
    但古风的双韵与格律诗的双韵不是一回事。
    古风由于有通押,可通押的都只算一个韵,不能通押的才是另一个韵。因此古风的双韵是指两个不能通押的韵,即韵母不同的韵。格律诗与古风不同。
    第一,格律诗本只用一个韵部,但后来放松到首句可押邻韵,因此也出现双韵。格律诗限定在首句要用邻韵,考试中这个邻韵不当韵算,因此第一句虽然押韵,律诗也还是四个韵。但这样在格律诗中它们实际就是两个韵,所以也为双韵。但格律诗的双韵与古风的双韵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只允许在首句用,其次,只能用邻部韵。
    第二,后来格律诗的押韵再次松动了,也有人在其他地方用了韵母相同的韵部的。情况开始复杂起来。
    开始是用在奇句中,在律诗中,因为奇句多以仄声煞尾,偶句多以平声煞尾,故双用韵体中,奇句可压仄声韵,偶句压平声韵。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3-7 19: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明   一家之见,不讨论,只供参考。
每种类型我们都收集了许多例子,甚至上百例,但为了简练,每种用例3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3-7 19: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3-3-7 19:11 编辑

一、交锁韵(交韵)
奇句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奇句的仄声韵与偶句的平声韵不同韵母。这叫交锁韵,又叫“交韵体”、“交韵”、“双交韵”, 词中也叫交韵。属于交叉韵,这种韵与古风的双韵含义相同。押韵方式为进退格。这种押韵格式据说是唐人李贺所首创。这种押韵方式在近体诗中运用极少,但可造成诗歌回环美的格式,读起来很爽口。

唐  章碣专门写了两首奇偶句用韵的格律诗,他称之为变体诗,有一首便是交锁韵。
赠婺源苏员外诗  章碣
帝念琼枝欲并芳,星分婺女寄仙郎。
鸾从阙下虽辞侣,雁到江都却续行。
烟月一时搜古句,山川两地植甘棠。
即看龙虎西归去,便佐羲轩话万方。
此诗第一句押平声,其他奇句的韵与偶句的韵在韵母上不同。属于交锁韵。押韵方式为进退格。
作者简介  章碣(836—905年),唐代诗人,字丽山,章孝标之子。唐乾符三年(876年)进士。有《章碣集》一卷传世。章氏三代,皆以风雅著称,浙中一时传为佳话。

其实,在他之前就已有此类变体律诗,杜甫《郑驸马宅宴洞中》:
主家阴洞细烟雾,留客夏簟青琅玕。
春酒杯浓琥珀薄,冰浆碗碧玛瑙寒。
误疑茅屋过江麓,已入风磴霾云端。
自是秦楼压郑谷,时闻杂佩声珊珊。
也是上下韵脚仄平迭用,只不过章碣首提而已。雾麓谷为仄韵。为双韵,但韵母不一样。

登思禅寺上方题修竹茂松  唐 刘长卿
上方幽且暮/遇,台殿隐蒙笼。/东
远磬秋山里,清猿古木中。/东
众溪连竹路/遇,诸岭共松风。/东
傥许栖林下,甘成白首翁。/东
偶句韵在一东,奇句的暮、路在去声七遇,为双韵,但韵母不一样。
刘长卿 (709—789),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3-7 19: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由这种方法后来发展为一种体。所谓体,就是自始至终,这种手法一以贯之。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劳劳亭    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li),弹琴复长啸(xiao),
深林人不知(zhi),明月来相照(zhao)。
这首有些特殊,平仄不按奇偶平仄安排。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3-7 19: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后来又成为回文中的重要手法。
即事  宋 王卿月
花落满林春寂寂,乱红流水逺飘香,
鸦栖已合暮云碧,斜日看山空断肠。
回文
肠断空山看日斜,碧云暮合已栖鸦。
香飘逺水流红乱,寂寂春林满落花。
“斜”一作“叙”,误。

春昼回文一首 (宋)李涛
茶饼嚼时香透齿,水沈烧处碧凝烟。
纱窗避著犹慵起,极困新晴乍雨天。

回文二首 (宋)张斛
野旷悲行客,湍惊碍去船。
夜江清泛月,秋草碧连天。

四季回文四首   明 王袆

芳谢菊葩含重露,瘦侵梧叶著轻霜。
凉宵怯扇藏纨素,远路将书写纸长。
“侵”一作“损”。“著”一作“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3-7 19: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间韵
章碣的变体诗中还有一种是奇句与偶句用韵平仄不同,但韵母相同,押韵方式也为进退格,取名为间韵。
变体诗    唐•章碣
东南路尽吴江畔,正是穷愁暮雨天。
鸥鹭不嫌斜两岸,波涛欺得逆风船。
偶逢岛寺停帆看,深羡渔翁下钓眠。
今古若论英达算,鸱夷高兴固无边。
唐朝章碣首创间韵诗,他自号变体诗(蔡宽夫《诗话》:碣诗平侧各一韵,自号变体),作者原来所说的“变体”,是指奇数句押同一诗韵,偶数句押同一韵,“BABA”式。
這首詩偶句中需要押韻的位置“天”、“船”、“眠”、“邊”為平聲一先韻,而本來不需要押韻的奇句位置上的“畔”、“岸”、“看”、“算”為去聲十五翰韻,這樣一來,就形成了雙韻,也即“間韻”,而後世對奇句中的“畔”、“岸”、“看”、“算”是被當做詩病來看待的,即“撞韻”,朱自清先生在散文《诗韵》中,作了这样叙述:“章碣‘变体’只存这一首,也不见别人仿作,可见并未发生影响。他的试验是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我想是在太板太密。”朱先生说的“太板太密”,指的是韵的问题。韵脚过于密集,诗就显得呆板单调。
但从今天的观点看,则是各句都押言前韵,读起来也很好听。很多岔曲如《潇湘馆》,《太虚幻境》等等,也有这种特点。
间韵诗与间韵体诗不同,间韵诗是诗中用了间韵的方法,间韵体诗是自始至终、一以贯之的用了间韵。因此这一首是间韵体诗。

柳枝五首 其五(唐•李商隐)(约813-约858)
画屏绣步障,物物自成双。/江
如何湖上望,只是见鸳鸯。/阳

李先生别墅望僧舍宝刹,因作双韵声    唐•温庭筠  
栖息消心象,檐楹溢艳阳。
帘栊兰露落,邻里柳林凉。
高阁过空谷,孤竿隔古冈。
潭庐同淡荡,仿佛复芬芳。
阳、凉、冈、芳在下平七阳部,象、荡在上声二二养部。诗押了两个韵,所以说是双韵。而且它们的韵母都是ang,所以作者说是“双韵声”,在古风中属于平仄通押。在近体诗中,用今天的术语来说,就是撞韵,这里估计作者是有意的撞韵。
格律诗,无论平、仄,一旦白脚(不用韵的那句)与韵脚的韵母相同,都属撞韵。诗中出现这种情况,有人说整首诗的字韵就缺少了丰富的变化,读起来使人涩口。但有意的撞韵与无意的撞韵却不是一回事。句句都押韵,会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
绝句中,一三四句时,常常会碰到第三句撞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3-7 19: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3-3-7 19:18 编辑

第三、再后来近体诗也有在偶句中用双韵的。
本来格律诗规定一韵到底的,用双韵,这样做就是故意唱反调。其实在近体诗形成的过程中,唐人在格律诗中已有这种理论,像郑谷(约851-约910)等人就提出几种不同的押韵方法,把它们称之为“格”,如辘轳格、进退格、葫芦格等。到宋代便不断有人在实践中实行这种理论,使双韵诗在格律诗中大力发展,尤其是南宋以来,竟然风行起来。
前面说过格律诗偶句的双韵与古风中的双韵诗还是有区别的,古风中的双韵诗可以用韵母完全不同韵部,格律诗中的双韵诗则要用韵母相同或差不多的韵部,这些韵部可以是相邻也可以不相邻,哪怕是隔得很远,根本不属于邻韵的,只要韵母相同或相似,便可用上。很多人用“通押”“通韵”来解释这种现象,如清•汪师韩《诗学纂闻》:“律诗亦有通韵,自唐已然,而在东、冬、鱼、虞为尤多。如明皇《饯王废巡边》长律乃鱼韵,次联用‘符’字,十联用‘敷’字,符、敷皆虞韵也。苏颋《出塞》五律乃微韵,次联用‘麾’字,则支韵也。……‘进退格’乃是两韵相间而成,亦必韵本相通,非可任意也。”便用“通韵”“韵本相通”来阐明了这种现象,这样用术语是不大当的,因为在平水韵中许多根本不是邻韵,是不能通押的,而且这与首句通押是两回事,因此需要考虑用一个准确的术语来说明它。他只举出可以是邻韵的,如“东、冬、鱼、虞”之类,更多的与邻韵无关的现象他就没有说清楚,因此“通韵”“韵本相通”便几百年来蒙混了大家的思想。
宋人有不少人使用“辘护体”、“进退格”的方式来写近体诗,其中以杨万里为最。如清代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三说:“诚裔屡用辘轳、进退格,实是可厌。”当然,翁方纲此处是批评杨万里屡用辘护格、进退格的,这只是翁方纲的观点。辘护格、进退格优缺点该重新论定,保守派的观点未必正确。这种创作风气说明唐宋人早就认识到同一个韵母的韵部可以通用的道理,并不是到词中才认识到的。只是被格律诗邻部通押的条例限制,只能以特殊的押韵形式“格”来出现。如果用《词林正韵》的观点来说,声调相同的同韵母韵部可以通押,拿新韵来说,更不成问题,因为声调相同,韵母又相同的就是一个韵部。
本节收集的例子主要来自三羊先生,从收集的数量来看,是令人吃惊的,而且这还只是九牛一毛。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在古代诗人仍然维护着格律诗的正格,但韵部的改革早已暗潮滚滚,格律诗的双韵中各“格”的使用,又推动了词的用韵,于是后来正式出现了《词林正韵》,宣告了通韵时代粉墨登场。明清时代已经有不少人在格律诗创作中使用双韵、三韵,《词林正韵》的通韵方法使用到格律诗中,已经被许多人默默认可。到了近代、现代,理论界更是公开提倡押韵松绑,从王力先生的诗词理论就知道,从民国时代的诗作就已普遍不按平水韵,却用《词林正韵》、十三韵等去写作。水到渠成,于是当代新韵公开登上诗词舞台,这是历史的必然发展,新韵成为创作的主流,是任何人都阻止不了的。
这一节难办的是韵部,这里的统一参照物用《平水韵》,但不同的时代,当时所用的韵书与平水韵的韵部字都会有出入,何况平水韵只是在清朝才被确立,在宋元明时尚属于山寨货。唐时用《唐韵》,宋时用《广韵》,明时用《洪武正韵》,清虽用《平水韵》,但因为习惯和遗老遗少的反抗情绪,真正用《平水韵》的也不少,从《红楼梦》中的诗可以看出这种情况。因此,平水韵中同韵部的字,当时的韵书可能却在不同的韵部。平水韵不同韵部的字,当时的韵书却可能在相同的韵部。这就造成了下列的分类的诗例可能有不符合实际的情况。因此这节的诗例只能作为参考。下面例子许多是三羊收集的,里面可能有一些古风混在里面,从这些例子可见押韵的复杂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3-7 19:2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3-3-7 19:27 编辑

三、进退格(出入韵、隔句韵)
特点  一进一退。
进退韵起于晚唐,为唐末郑谷(字守愚,人称郑鹧鸪)、僧齐己(出家前俗名胡得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五代黄损(字益之)等人所订,谓之“进退格”,是律诗用韵的一种格式。元人方回(字万里)、清人冯班、纪昀等谓之出入韵,唐朝李建勋则称之为隔句韵诗。进退格,又名进退体、进退韵、进退韵格,属于杂体律诗的范畴。古人概念不严密,在此,体、格、韵同义。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有辘轳韵者,双出双入。有进退韵者,一进一退。”魏庆之《诗人玉屑》引《缃素杂记》说,唐代郑谷与僧齐己、黄损等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辘轳,一曰进退。” 宋•胡仔《若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一引北宋黄朝英《湘素杂记》云:“郑谷与僧齐己、黄损等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辘护,一曰进退。葫芦韵者,先二后四;辘护韵者,双出双入;进退韵者,一进一退。失此,则缪矣。”
明人梁桥《冰川诗式》卷四云:“郑谷与僧齐己、黄损等定此等格,未之有诗。”正因为郑谷等生前未有诗,所以进退格的用韵理论虽然提出较早,却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北宋早期这一现象才有所改变。有关的论述集中在李师中《送唐介之贬所》点评中,据宋人张师正《倦游杂录》,魏泰《东轩笔录》记载,唐介为台官,弹劾宰相张尧佐、文彦博,仁庙(宋仁宗)怒,贬唐为英州别驾。朝中士大夫以诗送行者颇众,惟李师中《送唐介谪英州别驾》为人传诵。其诗云:“孤忠自许众不与,独立敢言人所难。去国一身轻似叶,高名千古重于山。并游英俊颜何厚,未死奸谀骨已寒。天为吾皇扶社稷,肯教夫子不生还!”方回说:“唐介子方,上殿劾宰相文彦博交结张贵妃,仁宗震怒,子方谪春州。李师中诚之送以此诗,系用出入韵。”冯班:“‘系用出入韵’。直是走韵,何以巧立名目?”查慎行:“两韵间用,唐人谓之‘进退格’”。何义门:“《缃素杂记》载此诗,谓用韵略,‘难’、‘寒’俱第二十五,‘山’、‘还’俱第二十七,正合郑如所定‘进退格’。《冷斋夜话》以为落韵诗,非是。钝翁略于宋人书,亦误评也。《诗人玉屑》亦收此格,曰‘进退韵格’。” 宋代黄朝英《靖康缃素杂记》言:“郑谷与僧齐己、黄损等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辘轳,一曰进退。葫芦韵者,先二后四;辘轳韵者,双出双入;进退韵者,一进一退。失此则缪矣。’余按《倦游杂录》载唐介为台官,廷疏宰相之失,仁庙怒,谪英州别驾。朝中士大夫以诗送行者颇众,独李师中待制一篇,为人传诵。诗曰:‘孤忠自许众不与,独立敢言人所难。去国一身轻似叶,高名千古重于山。并游英俊颜何厚,未死奸谀骨已寒。天为吾君扶社稷,肯教夫子不生还。’此正所谓进退韵格也。按《韵略》:难字第二十五,山字第二十七,寒字又在二十五,而还字又在二十七。一进一退,诚合体格,岂率尔而为之哉。近阅《冷斋夜话》载当时唐、李对答语言,乃以此诗为落韵诗,盖渠伊不见郑谷所定诗格有进退之话,而妄为云云也。”纪昀:“一韵、三韵用‘寒’韵,二韵、四韵用‘删’韵,谓之出入韵。宋人又谓之进退格,又谓之辘轳韵。究非正格。语语板实,无复风人之致。其事可存,其诗不足道也。” 纪昀的“宋人又谓之进退格,又谓之辘轳韵”,是指杨万里对二者的混淆。
用韵形式为ABAB。有似于古风转韵中的掺韵。进退格是两韵间押(一首诗采用两个相近的韵部来押韵,隔句递换用韵),一进一退(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韵,可称为前韵。第四、第八则用与甲韵韵母相同或相似的乙韵,可称为后韵)。因为一进一退,相间押韵,故称。要注意的是进退格与第一句押不押韵无关。进退格一进一退,再进再退,高低如碧水清波,故能出韵而成格。
郑谷、僧齐己、黄损虽提出理论,却无实例,但郑谷与僧齐已、黄损制定进退格的用韵格式,并非凭空臆造,而是对前辈诗人创作实践的一种及时的总结,从饶少平的论述与唐朝的例子可知。
饶少平教授说,进退格押韵方式的形成,有其先期基础。这就是自盛唐以来,受古风的历史性影响,律诗中时有出现的双韵现象,即用两个相邻而又不可通押的韵部的字押韵的现象。
他举了三个例子,其一,“振武威荒服,扬文肃远墟。金坛申将礼,玉节授军符。免胄三方外,衔刀万里馀。昔时吴会静,今日虏庭虚。分阃仍推毂,援桴且训车。风扬旌旆远,雨洗甲兵初。坐见台阶谧,行闻袄祓除。檄来虽插羽,箭去亦飞书。舟黻功须著,盐梅望匪疏。不应陈七德,欲使化先敷。”(唐 李隆基《饯王睃巡边》)这首五言长律在押韵方面有两处不符合格律要求。李隆基写律诗当依据隋人陆法言所撰的《切韵》用韵。(刚刚按  此诗平水韵押六鱼,但符、敷二韵字在七虞部。隋时的《切韵》则鱼为九鱼,虞为十虞。)
其二:“海外秋鹰击,霜前旅雁归。边风思鼙鼓,落日惨旌麾。浦暗渔舟人,川长猎骑稀。客悲逢薄暮,况乃事戎机。”(唐 苏颂《边秋薄暮》)据《唐韵》,“归~稀~机”3字在上平声“八微”韵部(刚刚按 《平水韵》为五微),知此诗押微韵,而“麾”字却在上平声“五支”韵部(刚刚按 《平水韵》为四支)。今天人们所能看到的《唐韵》虽然没有标明“支~脂~之”3韵可以通押,但是,后来出现的《广韵》则标明“支第五,脂,之同用”;“脂第六”;“之第七”;“微第八,独用”,再后来出现的平水韵将“五支六脂七之”合并为支韵,由此可以推断,在唐“微韵”则不可以通押(“微韵”独用,且“八微”“五支”隔远了)。
其三:“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杜甫《崔氏东山草堂》)据《唐韵》,“新、人”在上平声“十七真”,“筠”在上平声“十八谆”,“芹”在上平声“二十一殷”。《唐韵》中这几个韵部的排列顺序是:“十七真”,“十八谆”,“十九臻”,“二十文”,“二十一殷”。据《广韵》规定的“十七真,谆,臻通用”(“十八谆”,“十九臻”),“二十文,独用”;“二十一殷,独用”,可以推测,在唐代,“芹”字是不能与“新、人、筠”通押的。(刚刚按 《平水韵》新、人、筠在十一真;芹在十二文)
因此饶少平总结说“由上述3首例诗可以看出,律诗的用韵要求虽严,通常只能用同一韵部的字押韵,但是,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当格律影响内容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时,诗人们会突破格律的限制,用本来不可以通押的相邻韵部的字押韵,形成一种在韵书规定之外而又为人们所认可的押韵现象。这种押韵现象为后来进退格的创作提供了依据和可供借鉴的范例。”
其实唐代诗人创作实践中已有这种写法,只是郑谷没有列举实例。
竹    (唐•李贺)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真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元
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真
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元

追赋画江潭苑  (唐•李贺)第4首
十骑簇芙蓉/冬,宫衣小队红。/东
练香熏宋鹊,寻箭踏卢龙。/冬
旗湿金铃重,霜干玉镫空。/东
今朝画眉早,不待景阳钟。/冬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后裔。有“诗鬼”之称。
饶少平说,李贺之时,人们用韵已不再依据《唐韵》,而是依据李舟《切韵》。据李氏《切韵》,“蓉”字属“二冬”韵部。根据进退格的用韵规则,首句是否用韵可以撇开不谈。尔后4个韵脚,“红~龙~空~钟”4字分别属于“一东~二冬~一东~二冬”2个韵部。如此用2个相邻而不相通的韵部的字押韵,有规律地一进一退,开了后人进退格之先河。这说明,虽然宋代学者注意进退格是从李师中的《送唐介》诗开始的,但是,李贺才是使用进退格的最早作者,杂体诗歌中从此又多了一个品种。(悄悄说一句,看了上面有关论述,你还能把《平水韵》当宝去衡量唐人用韵吗?)
刚刚说李贺并不是进退格诗的最早作者,比李贺更早的孟浩然(689—740)的《田家元日》、姚合(约779~约855)的《送李馀及第归蜀》已用了此法,估计唐朝还可以找出更多的例子。进退格虽然是郑谷等人提出来的,但最早指出这种现象的却是比他早得多的李建勋(872-952),他把这种韵叫做“隔句韵”。
北宋早中期这一现象已比较突出,宋朝最早的进退格诗则是李师中的《送唐介》,王安石苏轼等都有这类诗作,只是没打出招牌而已。最早扛出招牌的是南宋杨万里,用得最多的当然也是杨万里了,但把进退格与辘轳格混淆得最厉害的也是杨万里。比杨万里稍后的释居简等则称为“出入韵”。
进退格的用韵要求有如下几点:第一,韵部可以是邻韵,也可以非邻韵;第二,所选邻韵之字必须是所谓“声协”者。如:“之”与“微”、“文”与“元”、“寒”与“删”等等;第三,必须两韵相间而押;第四,所谓一进一退,仅限于诗的第二、四、六、八句,与起句无关;第五,起句可用韵,也可不用。即使用韵,也不强求与后面的某2个韵脚同韵。第六,进退格只能用于律诗,绝句只有两韵,无法形成进退格。说可用于绝句者错了。第七,进退格与辘轳格是不同两类,从古以来就有不少人认为进退格与辘轳格是同一类,那是错误的。进退格是ABAB式,辘轳格是AABB式,泾渭分明。

说明:这些例子只能作为参考,因为不同的参照物,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里以《平水韵》为参照物,但唐时用的是《唐韵》或《切韵》,宋时用的是《广韵》。用《平水韵》来衡量的,可能与用《广韵》来鉴定的不同。明代《洪武正韵》与《平水韵》也有所不同,因此用《平水韵》参照明代的例子也靠不住。清初至乾隆期间,虽然多数人已用《平水韵》,但还是有人用《洪武正韵》,《红楼梦》中就有明显的诗例。因此会出现我这里说它“韵不对题”,也许作者其实“韵也对题”的例子。
进退韵者,一进一退。即第一第三联用一个韵,第二第四联用另一个韵。
A、题目标明进退格的
与长孺共读东坡诗前用唐律后用进退格其二(宋•杨万里)
枉看平生多少书/鱼,分明便是蠹书鱼。/鱼
万签过眼还休去,一字经心恰似无。/虞
急读何如徐读妙,共看更胜独看渠。/鱼
麴生冷笑仍相劝,惜取残零觅句须。/虞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嘲淮风进退格(宋•杨万里)
絮帽貂裘莫出船/先,北窗最紧且深关。/

颠风无頼知何故,做雪不成空自寒。/寒
不去扫清天北雾,只来卷起浪头山。/删
便能吹倒僧伽塔,未直先生一笑看。/寒
按  首句韵不计

过甓社诸湖进退格(宋•杨万里)
为爱淮中掌似平/庚,忽逢巨浸却心惊。/庚
怪来万顷不生浪,冻合五湖都是冰。/蒸
碧玉湖宽容我到,白银地滑没人行。/庚
兹游只道清无价,清杀诗翁老不胜。/蒸


B、题目中无标识的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冬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东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冬
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送李馀及第归蜀(唐•姚合)
蜀山高岧峣,蜀客无平才。/灰
日饮锦江水,文章盈其怀。/佳
十年作贡宾,九年多邅回。/灰
春来登高科,升天得梯阶。/佳
姚合(约公元779~约公元855),唐代著名诗人。陕州(今河南陕县)人,宰相姚崇曾侄孙。

竹    (唐•李贺)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真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元
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真
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元


2.题目标明出入韵的
题目标明出入韵的出现在南宋。

出入韵寄陆溧阳    (宋•释居简)
溧阳令尹果谁欤,陆少蓬翁小伯鱼。/鱼
佳客来时须问字,丈人好处略瞻乌。/虞
俸钱撙节开家集,官事那容读父书。/鱼
独欠旧时穷少府,琴堂相对捻吟须。/虞
这是最早使用“出入韵”名称的诗。
释居简(1164-1246),字敬叟,号北涧,潼川(今四川三台)人。俗姓龙(《补续高僧传》卷二四作王)。依邑之广福院圆澄得度,参别峰涂毒于径山,谒育王佛照德光,走江西访诸祖遗迹。历住台之般若报恩。后居杭之飞来峰北涧十年。起应霅之铁佛、西余,常之显庆、碧云,苏之慧日,湖之道场,诏迁净慈,晚居天台。理宗淳佑六年卒,年八十三,僧腊六十二。

谢韩次公赵献可践西湖约  (宋•葛绍体)
渺渺钱塘路,相携秋色新。/真
马蹄沙尾雨,舟楫渡头云。/文
世道已非古,交情此是真。/真
羁栖正愁绝,得尔张吾军。/文
《永乐大典》卷二二六四注:出入韵。(永乐大典(残卷)卷之二千二百六十四【葛元承诗】《谢韩次公赵献可践西湖约》出入韵:渺渺钱塘路,相携秋色新。马蹄沙尾雨,舟楫渡头云。世道已非古,交情此是真。羁栖正愁绝,得尔张吾军。)
葛绍体,字元承,曾师事永嘉叶适(1150—1223),为潦倒场屋之士。

客路和胡元鲁出入韵  (宋•释斯植)
十载天涯客,浮云不定身。/真
烟波春雨渡,灯火夜渔村。/元
世事空为累,人心未觉仁。/真
何时留片石,归老石松根。/元
作者为南宋人,与胡三省(1230—1302)同时代。


3.格不对题,实为进退格的
  
  大概是因为首句孤雁出群,与第二句同韵,于是有了AA,杨万里便认为是双出。他的七言辘轳格诗,全部都是首句孤雁出群。但五言第一句却又全部不是孤雁出群,因此他归入辘轳格的原因还是有些不清,于是造成后人混乱,以为辘轳格与进退格就是一回事。幸好唐末提出者对二者规定得很清楚,它们是界线分明的。因此下面的辘轳格全是进退格,应该打假。
碧落堂暮景 辘轳体(宋•杨万里)
   碧落堂中夕眺余/鱼,一声哀角裂晴虚。/鱼
满城烟霭忽然合,隔水人家恰似无。/虞
坐看荷山沉半脊,急归道院了残书。/鱼
意行花底寻灯处,失脚偏嗔小史扶。/虞

中秋病中不饮二首,后一首用辘轳体(其二)(宋•杨万里)
   无风无雨并无云/文,今岁中秋尽十分。/文
毕竟冰轮谁为转?碾穿玉宇不生痕。/元
坐看儿辈纷然饮,也遣先生半欲醺。/文
自是清樽负明月,不閞明月负清樽。/元

重九日雨仍,菊花未开,用辘轳体(宋•杨万里)
   良辰巧与赏心违/微,四者能并自古稀。/微
恰则今年重九日,也无黄菊两三枝。/支
闭门幸免吹乌帽,有酒何须望白衣。/微
政坐满城风雨句,平生不喜老潘诗。/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3-7 19:3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辘轳格(鹿卢格)
特点  双出双入
1.有关辘轳格的资料
又写作鹿卢格,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二酉缀遗下》:“此首亦类晚唐,而韵用鹿卢格。”是唐人作诗用韵的一种格式。用韵方式为双出双入。有似于古风转韵中的掷韵。
元李治《敬斋古今黈》卷八:“邻韵而协者,诗家间用之,谓之辘轳格,又谓之出入格。或以为宋人始,非也。此自有诗以来有之,盖古人文体宽简,不专以声病为工拙也。”他指出非始于宋朝,这是对的,但他认为“此自有诗以来有之,盖古人文体宽简,不专以声病为工拙也”,是把格律与古风混为一谈,不知道辘轳格只是用于格律诗,而且他把辘轳格、出入格混为一谈。
清赵翼《瓯北诗话•白香山诗》:“古来诗未有以‘格’称者,大历以后始有。‘齐梁格’、‘元和格’,则以诗之宗派而言;‘辘轳格’、‘进退格’,则律诗中又增限制。”他指出“格”为“大历以后始有”,并指出辘轳格、出入格专用于律诗,比李治明智多了。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有辘轳韵者,双出双入。有进退韵者,一进一退。”白居易《金针诗格》:“诗有数格,曰葫芦;曰辘轳;曰进退。葫芦韵者,先二后四;辘轳韵者,双出双入;进退韵者,一进一退。”(《金针诗格》一卷,又名《金针集》,旧题唐白居易著。《郡斋读书志》著录于集部文说类,《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于集部文史类,《四库全书》收于集部诗文评类,并以此书为伪托,书中引梅尧臣语,即明证。)清吴乔《围炉诗话》卷一:“《青箱杂记》载郑谷、齐己、黄损等定今体诗格云:‘用韵有数格,曰葫芦,曰辘轳,曰进退。葫芦韵者,先二后四;辘轳韵者,双出双入;进退韵者,一进一退。’……而葫芦、辘轳未有引证。”它们介绍了三种“格”的发明者,且比较了三种格的差别,都明确的指出辘轳韵与进退韵是两种不同的韵。
今人郭绍虞先生《沧浪诗话校释》在注解“有辘轳韵者双出双入,有进退韵者一进一退”时亦引用了《缃素杂记》之语,并解释说:“凡两韵相通者,先二韵甲,后四韵乙,为葫芦格。《沧浪》指律体言。律诗只四韵,故不言葫芦格。若律诗先二韵甲,次二韵乙,为辘轳格。两韵间押,为进退格。”这里指出,葫芦格六个韵,应该用于排律,辘轳、进退皆四韵,用于律诗,辘轳、进退应该与绝句无关。
宋朝袁文《瓮牖闲评》卷五云:“黄太史(指黄庭坚)《谢送宣城笔》诗云:‘宣城变样蹲鸡距,诸葛名家捋鼠须。一束喜从公处得,千金求买市中无。漫投墨客摹科斗,胜与朱门饱蠹鱼。愧我初为草玄手,不将闲写吏文书。’世多病此诗既押十虞韵,鱼、虞不通押,殆落韵也。殊不知此乃古人诗格。昔郑都官(唐•郑谷曾任都官郎中)与僧齐己、郑损(按:郑损当为黄损。)辈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辘轳”,一曰“进退”。葫芦韵者,先二后四;辘轳韵者,双出双入;进退韵者,一进一退。失此,则谬矣。’今此诗前二韵押十虞字,后二韵押九鱼字,乃双出双入,得非所谓辘轳韵乎?非太史之误也。”此用诗例指出辘轳格的特点是前二韵为一个韵部,后二韵为另一个韵部。
2.辘轳格的界定
A辞书的错误
《辞海》认为:(辘轳格)亦称“辘轳韵”,与进退格同为用韵的一格。辘轳韵者,双出双入。即律诗第二、第四句用甲韵,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鱼”等,双出双入,此起彼落,有似辘轳,故名。后人或有单辘轳之称,指单出单入,两句一换韵,与进退格同。详“进退格”。------错在1.把辘轳格与辘轳韵混;2.把辘轳格与进退格混。3.用了含混的单辘轳概念,与进退格混。又因为转韵中有单辘轳韵、双辘轳韵和单双辘轳韵,于是又与古风中的转韵混。这种错误的原因是因为古人诗中曾经有双辘轳格的错误叫法,如《沧浪诗话•诗体》的王玮庆《补注》:“案辘轳韵格,有单辘轳者,单出单入,两句一换韵也。双辘轳者,双出双入,四句一换韵也。”明人梁桥《冰川诗式》卷四据唐宋诗歌将辘轳韵法分为单双:“单辘轳者,单出单入,两句换韵。双辘轳者,双出双人,四句换韵。”但它们并没有说是格律诗中的,而《辞海》不加分析以之为参考。
《汉语大词典》认为:律诗用韵的一种格式。如第二、第四句用甲韵,则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双出双入,此起彼落,有似辘轳,故名。----错在甲韵与乙韵“可通”。
《中国诗学大辞典》:“律诗的二、四句用甲韵,六、八句用与甲韵相邻而又相通的乙韵,双出双入,有似辘轳。”《中国诗学大辞典 辘轳体》认为:“八句中四个韵脚,头两个韵脚用一个韵,后两个韵脚用与之相邻的韵,双进双出,叫辘轳格。黄庭坚《谢送宣城笔》、杨万里《重九日雨仍菊花未开用辘轳体》,都是双进双出。” ----错在1.韵“相通”、韵“相邻”。“用与甲韵相邻而又相通的乙韵”;“用与之相邻的韵”2.黄诗的确是双进双出,因而是辘轳格,而杨诗则是一进一退,因而是进退格。
饶少平教授因此说,《瓮牖闲评》所引黄庭坚《谢送宣城笔》诗说明,在正体律诗中不可通押的邻韵部的字,在辘轳格中则可以用来押韵。正因为在同一首诗中用相邻而不相通的两个韵部的字押韵,才构成了杂体律诗中的辘轳格。如果用可以通押的邻韵部的字押韵,那就是正体律诗,就不会受到指责,也就不成其为辘轳格了。在这一关键问题上,《辞海》错了。《汉语大词典》、《中国诗学大辞典》的编纂者们未加审视,盲目抄袭,以致以讹传讹。

B、历史上认识的错误
辞书的错误也与历史上的错误认识有关。饶少平教授指出,元朝吴师道《吴礼部诗话》认为:“辘轳出入用韵,必有奇句乃可,如李师中《送唐介》诗是也。若句韵寻常,用此何为?又必用韵连而声协者,若‘东’‘冬’、‘寒’‘山’、‘爻’‘豪’、‘清’‘青’之类。今人乃间越用之,或一在上平,一在下平,皆非是。”吴氏在这里强调了两点:第一,辘轳格必须有奇句。第二,辘轳格必须用“韵连而声协者”,即必须用邻韵声协之字押韵。如:“东”、“冬”是邻韵。“东”韵中的“东”、“同”、“忠”、“功”等字和“冬”韵中的“冬”、“农”、“松”、“峰”等字便是邻韵声协之字。在辘轳格中用这些字押韵是可以的。因此认为有的人用相隔很远的韵部的字押韵,甚至用分别属于上平声和下平声的字押韵,都是不对的。吴氏的两个观点,第一点没有道理。李师中的诗有奇句,不是格律要求使之然,而是作家的水平使之然。第二点“声协”是对的。但韵部也不一定要相邻,属于上平声和下平声也可以,而且他所举的例诗(李师中的诗)不是辘轳格,而是进退格。
人们对辘轳格的认识,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某些偏差。有的人将辘轳格混同于进退格,上述吴师道用之,谓之辘轳格,又谓之出入格。
李治说的是辘轳格,强调的却是“邻韵而协”和“间用”。邻韵“间用”正是进退格的用韵方法。
尤其是代表人物杨万里,他在进退格与辘轳格上就稀里糊涂,严重的影响了后代人对两格的认识。饶少平教授分析了他的五首诗:①《万花川谷海棠盛开进退格》:“四面周遭国艳丛,危亭顿在艳丛中。天开锦幄三千丈,日透红粒一万重。积雨乍晴还楚楚,东风少缓莫匆匆。为花一醉非难事,且道花醴复酒酿。”此诗是进退格。②杨万里《进退格寄张功父姜尧章》:“尤、萧、范、陆四诗翁,此后谁当第一功?新拜南湖为上将,更牵白石作先锋。可怜公等俱痴绝,不见词人到老穷。”顺序是:东,东冬东冬,是进退格。③《中秋病中不饮用辘轳体》:“无风无雨并无云,今岁中秋尽十分。毕竟冰轮谁为转?碾穿玉宇不生痕。坐看儿辈纷然饮,也遣先生半欲醺。自是清樽负明月,不关明月负清樽。”全诗的用韵顺序是:文,文元文元。应该是进退格。④《城上野步用辘轳体》:“初劲无遗暖,晴行失老怀。叶飞枫骨立,萍尽沼奁开。路好仍回首,生泥残敢放鞋。登临不须尽,酉眼要重来。”全诗的用韵顺序是:佳灰佳灰。应该是进退格。⑤《重九日雨仍菊花未开用辘轳体》:“良辰巧与赏心违,四者能并自古稀。恰到今年重九日,也无黄菊两三枝。闭门幸免鸣乌帽,有酒何须望白衣。正坐满城风雨句,平生不喜老潘诗。”全诗的用韵顺序是:微,微之微之,应该是进退格。纵观上述五诗,用韵方式完全一样,①、②题目中标明“进退格”,③、④、⑤题目中注明“用辘轳体”。这说明,在杨万里心目中,进退格与辘轳格是同一种体裁,两种不同的名称。
把第一句的押韵也算进去,也是造成辘轳、进退混淆的重要原因。
C、辘轳格、辘轳韵、辘轳体、转韵的区别
概念不能混淆。人们对于辘轳格的错误认识,除了将它与进退格混为一谈以外,更在于将杂体律诗中的辘轳格叫做辘轳韵或者辘轳体相混。诚然,在古人的术语中,“格”和“体”有时候是不分的。例如:偷春格可以叫偷春体,然而,将偷春格叫做偷春体,将促句格叫做促句体,不会产生任何歧义。即便是辘轳格的近亲——进退格,叫做进退韵、进退体,也不会产生理解上的分歧。辘轳格就不同了,因为辘轳格、辘轳韵、辘轳体在历史上是三种不同的概念。饶少平教授说,杂体律诗中另有一种体裁叫做辘轳体,杂体古诗中有一种体裁叫做辘轳韵。这种辘轳韵又分单辘轳韵、双辘轳韵和单双辘轳韵。此外,联句中也有一种辘轳体。因此,不加区别地将辘轳格叫做辘轳韵、辘轳体,会使几种不同的诗歌体裁混淆在一起。古代没有人对这些问题进行过梳理,一个人一种叫法。古人那么叫也就罢了,我们则有必要将律诗中的辘轳格与古体诗中的辘轳韵、近体诗中的辘轳体区别开来。
“辘轳格”专门用于格律诗的用韵。
“辘轳韵”是杂体古诗中体裁。
比如五言古体《湖中旅泊寄阎九司户防》:
桂水通百越,/扁舟期晓发。/
荆云蔽三巴,//夕望不见家。//
襄王梦行雨,才子谪长沙。//
长沙饶瘴疠,/胡为苦留滞?/
久别思款颜,承欢怀接袂。/
接袂杳无由,//徒增旅泊愁。//
清猿不可听,沿月下湘流。//
清人张文荪所辑《唐贤清雅集》谓此诗:“宛转如辘轳,妙无痕迹。”此诗句法奇特,开唐以后“辘轳韵法”。严羽《沧浪诗话》论诗体已论及“辘轳韵”,明人梁桥《冰川诗式》卷四据唐宋诗歌将辘轳韵法分为单双:“单辘轳者,单出单入,两句换韵。双辘轳者,双出双入,四句换韵。”用于古风,是对的。此诗中“越”、“发”在《广韵》中归于入声“十月”,“巴”、“家”则属于下平“九麻”,前四句每句用韵,而三、四句所押之韵与前二句不同,为单出单入之“单辘轳”;至于“长沙饶瘴疠,胡为苦留滞?久别思款颜,承欢怀接袂”四句押去声“十三祭”,一组韵;“接袂杳无由,徒增旅泊愁。清猿不可听,沿月下湘流。”又换为下平“十八尤”,因而全诗后半部八句又是“双辘轳”体格。辘轳韵与格律诗中的辘轳格确实有些相似,格律诗的辘轳格只与單辘轳韵差不多,区别的关键在于对韵母的要求不同,因此二者还是不同的。
“辘轳体”则是格律诗的一种组诗体裁,此体要求写律诗五首,五首都有一句相同,这公用的一句,分别用作五首诗的第一、二、四、六、八句。若加三首仄韵的,则叫八仙体辘轳诗。或作绝句四首,公共句用作各首的一、二、三、四句,公共句若是放在第三句则需换韵;若作绝句三首,公共句用各首的一、二、四句,无需换韵。
辘轳格能不能叫转韵?“转韵律诗”是汪师韩给辘轳格取的又一个名字。其《诗学纂闻  律诗通韵》云:“又如杨廉夫《益府白兔》用寒、删;《出都》其二用支、微:《乔夫人鼓琴》用庚、青,亦皆进退格。至于《嬉春体》(杨子休官)一章,前四句用‘删’韵‘还’、‘山’转韵律诗矣。”“转韵”又称“换韵”,常用于古体诗创作中,与辘轳格强调的邻韵声协、双出双入不是一个概念。律诗和绝句是不允许转韵的。将辘轳格叫做转韵律诗,会使人们想起古体诗中的换韵方式,使人误以为律诗也是可以转韵的。
关于辘轳韵、辘轳体以及联句中的辘轳体,我在《杂体大全》中各有专节收集。

D、到底什么是辘轳格
辘轳本是利用轮轴原理制成的井上汲水的起重装置。将辘轳汲水的原理运用到律诗用韵之中,便产生了辘轳格。
辘轳格是晚唐郑谷等人为近体诗制定的一种用韵格式。其用韵规则是选择不可通押的邻韵部的字押韵。辘轳韵者,双出双入。即两个韵字为一组,共两组。
辘轳格进退格都是诗人们为了拓宽用韵渠道辛勤探索的结果,但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在偶句尾字,不能将“虞”“鱼”、“寒”“删”等视作是相通的韵部,否则与首句邻韵相押混了,其次还有的相隔很远,平水韵中根本不承认是邻韵。
3、产生认识误区的原因。产生上述认识误区,饶少平教授认为大致有如下四种原因:
第一,郑谷等人只是制定了葫芦格、辘轳格、进退格的用韵格式,而没有这方面的创作示范。遍检现存的郑谷、齐己、黄损的诗集,找不到一篇葫芦格、辘轳格、进退格作品。在宋人的著作中,黄朝英的《缃素杂记》、吴处厚的《青箱杂记》、袁文的《瓮牖闲评》等介绍葫芦格、辘轳格、进退格时,只引了李师中的《送唐介谪英州别驾》作为进退格的例证,而没有关于辘轳格、葫芦格的任何例诗。所以,辘轳格选用不可通押的韵部的字押韵,讲究双出双入的用韵方式,在许多人的头脑里是模糊的,时间一长,就容易被淡忘。现实生活中汲水辘轳的工作原理是一出一入,有的人见到用这种原理压韵的诗,便不管是单出单入,还是双出双入,一律看成是辘轳格。于是辘轳格、进退格便混为一谈了。
第二,大作家对后人的影响。以杨万里为例,他的创作实践极大地影响了后人对于进退格、辘轳格的判断。南宋周文璞有这样一首诗:“野人无事时,常诵极玄诗。写遍千山寺,吟行九曲溪。谁为补天手,同是决云儿。欲去无人问,今宵醉似泥。”“时”、“诗”在“四支”韵部,“溪”字却在“八齐”韵部,“儿”字(音“倪”)回到“四支”,“泥”字则回到“八齐”。这是典型的进退格,可周文璞却认为是辘轳格,因为诗题便标明是《辘轳体》。杨万里在南宋最有影响的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四大诗人中位居第二,周文璞是南宋晚期的诗人,与姜夔、葛天民等人是诗友。周氏将进退格当作辘轳格,显然是受了杨氏的影响。清人况澄受杨万里的影响更加明显。他在《杂体诗钞》卷四下过这样一段按语:“《沧浪诗话》谓诗有辘轳韵者,双出双入;有进退韵者,一进一退。今观杨诚斋《中秋病中不饮》及《碧落堂暮景》七律各一首,题目标明用辘轳体,又《寄张功父姜尧章》七律一首,题目标明用进退格。三诗用韵一例,或云‘进退’,或云‘辘轳’,盖‘进退’即‘辘轳’也,并无区别”。
第三,针对辘轳格与进退格混为一谈的现象,有的人提出了单辘轳格和双辘轳格的理论。最明显的例子是清人王玮庆在《沧浪诗话补注》中为辘轳格所下的按语:“辘轳韵格,有单辘轳者,单出单入,两句一换韵也;双辘轳者,双出双入,四句一换韵也。”这种理论的依据是明朝嘉靖年间出版的梁桥的《冰川诗式》该书卷四《辘轳韵法》认为:“单辘轳者,单出单入,两句换韵。双辘轳者,双出双入,四句换韵。”梁、王二人都不知道,不同的诗体有所不同,在古风中这样分单双辘轳是可以的。而在格律诗中,他们所说的单出单入,实际上就是一进一退,这是进退格的用韵方法,双出双入则是辘轳格。
第四,有的人只知道有辘轳格,却并不懂得什么是辘轳格。他们或许没有读过《缃素杂记》、《青箱杂记》、《瓮牖闲评》等书关于辘轳格的介绍。明人梁桥把李白的《妾薄命》当作例诗列在辘轳韵格内(见《冰川诗式》卷之四),就是明显的例子。让我们来看一看李白的这首诗:“汉帝宠阿娇,贮之黄金屋。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此诗采用转韵手法,既押平声韵,又押仄声韵,不讲究平仄声的粘对,也不讲究对仗,没有一个句子是律句,是一首典型的古体诗,连入律的古风都谈不上,自然不是律诗中的辘轳格。(刚刚按 转韵的辘轳韵与格律诗的辘轳格易混,此就是典型的一例。此诗两个韵字,构成四句一组,规律性强,属于辘轳韵中的双辘轳。)
4、如何区别辘轳格和进退格。饶少平教授指出,假如郑谷等人只是定出辘轳格的用韵格式,而没有定出进退格的用韵格式,人们把进退格当作辘轳格(即所谓单辘轳格)看待,也未尝不可。问题是,郑谷等人提出进退格、辘轳格在先,梁桥等人提出单辘轳格、双辘轳格在后。既然已经有了进退格这一名称,又何必再要一个单辘轳格来混淆视听呢?为了更进一步说明问题,我们有必要将元人陈樵的两首诗一并列出,作一比较:①《蛱蝶图》:“禁繁名园信所之,深红腻紫共春晖。人疑落叶有生色,我道飞花上故枝。掌上懿姬垂袖舞,屋头故吏窃香归。花中只许秦宫活,未必庄生入梦思。”②《题建炎遗诏》:“解下涂金膝下衣,息患命将墨淋漓。图中吴楚无端坼,月里山河一半亏。银汉经天都是泪,杜鹃入洛不如归。黄衣传诏三军泪,不是班师诏岳飞。”前诗首句用韵。据平水韵,“之”字在“四支”韵部。进退格、辘轳格中,首句是否用韵无关紧要,关键在第二、四、六、八句。此诗的第二、四、六、八句用“晖”、“枝”、“归”、“思”四字押韵。这四字分别在“微”、“支”、“微”、“支”韵部。全诗的押韵顺序是:支,微支微支。虽然是选择两个相邻而不相通的韵部的字押韵,形成此起彼落的现象,但由于不是双出双入,而是单出单入,即所谓一进一退,所以是进退格。后诗首句亦用韵,“衣”字在“五微”韵部。以下四个韵脚的“漓”、“亏”、“归”、“飞”四字,分别在“支”、“支”、“微”、“微”韵部。全诗的押韵顺序是:微,支支微微。虽然也是选择两个相邻而不相通的韵部的字押韵,形成此起彼落的现象,但由于是双出双入,所以是辘轳格。通过以上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进退格和辘轳格的押韵方式有着明显的区别。所以,尽管宋人杨万里、元人李治、明人梁桥、清人况澄都认为辘轳格与进退格“并无区别”,但是,辘轳格与进退格就是两种不同的诗体。因此,我们有必要抛弃梁桥、王玮庆等人的单、双辘轳之说,回到郑谷、齐己、黄损的立场上来:“辘轳韵者,双出双入;进退韵者,一进一退。失此,则谬矣。”
5、应当如何看待辘轳格、进退格。
有的人不喜欢辘轳格、进退格。清人翁方纲《石洲诗话》云:“诚斋屡用辘轳、进退格,实是可厌。至云:‘尤萧范陆四诗翁,此后谁当第一功?新拜南湖为上将,更牵白石作先锋。’叫嚣伧俚之声,令人掩耳不欲闻。”翁氏由讨厌进退格、辘轳格,发展到讨厌杨万里用这类格式写出的作品,这不是爱屋及乌,而是厌屋及乌了。有的人认为辘轳格、进退格为律诗的创作增添了人为的限制。清人赵翼《瓯北诗话》引卷四《白香山诗》云:“古来诗未有以格称者,大历以后始有。齐梁格、元和格,则以诗之宗派而言。辘轳格、进退格,则律诗中又增限制。”赵翼正好说反了。从用韵的角度而言,辘轳格、进退格不但没有增加人为的限制,反而是拓宽了律诗的用韵渠道。众所周知,律诗用韵要求很严,这些要求将人们的思想禁锢在狭小的范围内,创作才华不易施展。当这些严格的规定影响到内容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时,诗人们必定要进行新的用韵尝试。另外,当正体律诗的用韵格式被人们用惯、用熟、用腻的时候,诗人们也往往会别出心裁,巧立名目,开辟出新的用韵途径。多一条用韵途径总比少一条用韵途径好。关于这一点,清人吴乔《围炉诗话》副卷之一说得好:“唐韵视今之平水韵,‘冬’分‘馇’、‘支’分‘脂’,似乎狭矣,而有葫芦韵用法,辘轳韵用法,进退韵用法,有嫌韵,有兼韵,有通用,有转用,有叶用,作者犹得辗转言情。平水韵似宽,而葫芦等诸法俱废,则实狭矣。”可以说,辘轳格、葫芦格、进退格的用韵方式,是诗人们为了拓宽用韵渠道,达到“辗转言情”的目的而辛勤探索的结果。从创作的角度而言,作家们长期写作正体律诗,写多了,容易千篇一律,换一种手法,写一些辘轳格、葫芦格、进退格换味,是一种调剂。从阅读的角度,读者们天天读正体律诗,读多了,容易久而生厌,读一些辘轳格、进退格、葫芦格作品,换一换口味,也许会觉得新鲜有味。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前集》在谈到律诗的变体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律诗之作,用字平侧。世固有定体,众共守之。然不若时用变体,如兵之出奇,变化无穷,以惊世骇目。”

A、题目无标志的
可见唐人早已有人非循规蹈矩地遵守近体诗一韵到底不换韵的规定了。

剑(唐•李峤)(645~714年)
我有昆吾剑,求趋夫子庭。/青
白虹时切玉,紫气夜干星。/青
锷上芙蓉动,匣中霜雪明。/庚
倚天持报国,画地取雄名。/庚

鹿(唐•李峤)
季札系而去,还从鲁国庭。/青
周官纪迁地,雷氏善观星。/青
华藻步光缛,寒芒飞景明。/庚
庄生真善喻,三等藉传名。/庚

贞元中侍郎舅氏……(唐•刘禹锡)(772~842年)
曾作关中客,频经伏毒岩。/咸
晴烟沙苑树,晚日渭川帆。/咸
昔是青春貌,今悲白雪髯。/盐
郡楼空一望,含意卷高帘。/盐


B、题目有标志的

任以道总干生日 辘轳体(宋•项安世)(1129--1208)
身长如玉脸如童/东,抱朴存真道气冲。/冬
陇上木牛新拄颊,箧中芸蠹旧蟠胸。/冬
周正已报初阳匝,商历方开远算洪。/东
不竞红尘桃李月,雪中桧桧自舂容。/东

送李宪颧江陵师  双辘轳格(宋•项安世)
表铒计已决,艰难人尽非。/微
犹烦使者斧,往载师臣旗。/微
万事本无事,一移无不移。/支
因书汉三府,鸟尽木为迟。/支
第一首标明“辘轳体”、第二首标明“双辘轳格”,都是双入双出。

山行用辘轳韵(宋•周密)(1232年-1298年)
青山迎马首,翠霭湿征衣。/微
前路柳俱绿,行人柳外归。/微
残阳千里暮,闰岁百花迟。/支
不是贪程客,时时认酒旗。/支
杨万里标有辘轳格的诗全部都是进退格,其他人的只有这几个人才是真正的辘轳格。

C.格不对题的
次韵杨宰葫芦格(宋•陈造)(1133年~1203年)
生常信流坎,老不叹漂零。/青
雪后菊未死,雨馀山更青。/青
仍烦析尘语,远寄打包僧。/蒸
政绩随诗价,多君日日增。/蒸
非葫芦格,乃辘轳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3-7 19:32: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葫芦格
诗韵术语。与进退格同为用韵的一格。亦称“葫芦韵”。葫芦韵者,先二后四。如“东”、“冬”通押,先二韵“东”,后四韵“冬”。先小后大,有似葫芦,故称。
葫芦格:一般用于十二句六个韵脚的排律,多为试帖诗。除首句外,前两联用甲韵,后四联用近似的乙韵,先二后四,先小后大,有如葫芦,故名。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道:“律诗只四韵,故不言葫芦格。”
有宋至清,用于七律中,仅见一篇,但名不副实。
韵杨宰葫芦格   陈造
生常信流坎,老不叹漂零。/青
雪后菊未死,雨馀山更青。/青
仍烦析尘语,远寄打包僧。/蒸
政绩随诗价,多君日日增。/蒸
青韵与蒸韵,但有“先二后四”么?这是“双入双出”的辘轳格。
(此篇乃“次韵”,可见杨宰也有“葫芦格”诗,惜已佚)
唐宋只制定了三格,其实唐宋诗人远不止于此,有好几种格式都无归属, ABAA韵有三百多首、AABA韵四百多首、ABBA韵一百多首(我把这三种仿照古风的用韵称之为抱韵,抱韵者就是头尾韵相同,中间包罗一种或两种韵)、AAAB韵(孤雁入群格,但当时没有孤雁入群格这种说法)四百多首、ABBB韵有五百多首(此A诗第二句的)、三韵部几十首,远远多于ABAB进退韵和AABB辘轳韵的五百多首。而且很多还不是韵母相拥的,居然有歌、麻同韵,豪、歌同韵,鼻音n、ng、m同韵。(见天涯论坛的涨跌从容网友与奇诗派的李凡(凉亭主人)的讨论《说下进退韵等》2018-10-19)所以我不由感叹,论坛中天天见人争论古诗中的用韵问题,音随时迁、方言影响、多音字到处都是,凭我们这些古音韵二百五的水平,能论得出子丑寅卯吗?所以我这篇懒婆娘的裹脚带,估计也是徒惹人笑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3-7 19:3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孤雁出群格 (探头韵、衬韵、借韵、孤雁带群格)
孤雁出群格又叫“探头韵”,也叫作“衬韵”、“借韵”,或称孤雁带群格,就好像一只孤单的白雁带着一群黑雁振翅高飞。就是首句用邻韵,其余各押韵句必须一韵到底,不得通韵。
唐朝近体诗,最初规定奇句不许押韵。
由于受古风第一句常押韵的影响,人们要求松绑,于是考试允许第一句也可押韵,但为了不影响等级评定与联数的歧义,便规定第一句若押韵,只能押邻韵,邻韵不计韵数。
为什么首句不在四韵之数?那是因为格律诗初出时规定奇句不押韵,只能偶句押韵,因此韵的数量按联来计算,两韵表示两联四句,四韵表示四联八句,五韵表示五联十句,六韵表示六联十二句。考试中规定的韵便是如此计算。但在实际写作中,受古风影响,许多人首句也会押韵,这样给考试出了个难题,如果首句也算韵,则律诗会出现四韵和五韵。有的考生写八句四韵,有的考生写八句五韵,而题目定四韵,如何计分?于是中庸一下,确定首句不算韵,便不会对题目限制产生冲击。但首句押韵是事实,怎能不算?那怎么办?于是又想出一个妥协的办法,押韵可以,但不得用本部的韵,只能用邻韵,这样,既然它不是本部韵,当然不影响韵的数量计算,确实是个好办法。这样格律诗便又增加了首句邻韵通押的要素。所以近体诗便有了第一句邻韵通押的规定。
规矩执行到一定的时间就会变味,樊笼会被冲破。人们写诗也不是都为了考试,因此平时写诗,很多人未必遵从邻韵通押的规定,于是随后出现了两种情况。
一种是,有些诗人不仅邻韵通押,连不是邻韵的相近的韵部也通用起来。这样它便为辘轳格进退格孤雁入群格等的用韵铺路,辘轳格进退格就是既可用邻韵的韵也可用非邻韵的韵。然后它们形成一股合力,冲击着格律诗的用韵规范,为后来的词林正韵、曲韵、十三韵、新韵等充当先锋。
第二种是直接用本部的韵,不管什么邻韵通用,到宋朝时,首句同部韵更加常见。这种情况越到后来越严重,到后代居然也无人再非议了。于是首句邻韵通押最后于是成了空话一句。
唐宋出现了进退格、辘轳格、葫芦格,第一句押韵自然也应该定个什么格,把两种情况区别开来。最早称首句借用邻韵为“孤雁出群”格的人是明代的谢榛。他在所著《四溟诗话》中说:“七言绝、律,起句借韵,谓之‘孤雁出群’,宋人多有之。”沿用这种说法的今人诗家,如张皓先生在其主编的《古典诗词通论》中说:“唐宋人常不拘首句韵脚之规,而借用邻韵,后世称为孤雁出群格。”星汉先生在《今韵说略》一文也指出:“晚唐有于首句入韵的格律诗,借用邻韵的韵字,作为首句的韵脚,唐宋几成风气,视为定例,叫‘借韵’,起名号‘孤雁出群’……如冬韵诗起句入东韵,支韵诗起句入微韵,豪韵诗起句入萧肴是也。”其实不光是“晚唐有于首句入韵的格律诗”,在盛唐中唐诗人杜甫李白白居易王维等,包括皇上李隆基已经有借用邻韵的律绝。
但是清代的汪师韩其所著《诗学纂闻》中说:“唐律第一句多用通韵字,盖此韵原不在四韵之数,谓之‘孤雁入群’。”他认为所谓“孤雁出群”,是指“末句所押之韵,非在同一韵部之内,称之为‘飞雁出群格’或称‘孤鹤出群格’。”由此首句和尾句两个名称混乱,造成了后代名称乱用的混乱。按照尊重首创的习惯,我们认为首句还是用孤雁出群为好。
对孤雁出群的理解,汪师韩于《诗学纂闻》云:“唐律第一句多用通韵字,盖此韵原不在四韵之数,谓之‘孤雁入群’(即谢榛的“孤雁出群”)。然不可通者,亦不可用也。”清沈德潜《说诗晬话》云“起句可不用韵,故宋人有用别韵者,然必于通韵中,方可借入,若庚、青韵诗,起句入真、文、寒、删韵;先韵诗,起句入覃、盬、咸韵,则杂然不可为训。”而谢榛《四溟诗话》则曰:“七言绝律,起句借韵,谓之孤雁出群,宋人多有之。宁用仄字,勿用平字,若子美‘先帝贵妃俱寂寞’,‘诸葛大名垂宇宙’是也。”于此可知两点,一是首句不在四韵之数,所以可借韵为之;二是可借的必须是可通之韵。当时的这种规定与进退格辘轳格是有所不同的。
邻韵通押的出现,本为变体,即杂体,孤雁出群格没有破坏格律诗的偶数句押韵的原则,因此人们也比较认同,用的也比较多,尤其是晚唐两宋。当得到大家认可,便扶正了,成为正体中的一份子。而尾句的孤雁入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破坏了偶数句押韵的原则,所以一般不常用,至今它还是变体,即杂体,不能像孤雁出群一样进化为正格。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唐•李白)(701年-762年)
犬吠水声中/东,桃花带雨浓。/冬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送袁明府任长沙(唐•李白)
别离杨柳青/青,樽酒表丹诚。/庚
古道携琴去,深山见峡迎。
暖风花绕树,秋雨草沿城。
自此长江内,无因夜犬惊。

慕容承携素馔见过(唐•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
纱帽乌皮几/微,闲居懒赋诗。/支
门看五柳识,年算六身知。
灵寿君王赐,彫胡弟子炊。
空劳酒食馔,持底解人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3-7 19:36: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孤雁入群格(孤鹤入群格、孤雁混群格)
末句所押之韵,非在同一韵部之内,称之为“飞雁入群格”(或称孤鹤入群格,或称孤雁混群格。就好像一只孤单的白雁混入一群黑雁一起振翅高飞)。
此格唐人早已有人使用,只是无名称。宋朝时没有孤雁入群的叫法,杨万里便把它归入辘轳体(应该说辘轳格,那时辘轳格与辘轳体不分。见《寄题刘凝之坟山壮节亭用辘轳体》)在明代的谢榛在其所著《四溟诗话》之后,后人才依傍孤雁出群格而取名为孤雁入群格,飞雁入群据说是清代的汪师韩在《诗学纂文》中提出来的。
在格律诗的创作中,“孤雁入群格”不常用,由于是尾句借用同韵母的韵,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破坏了偶数句押韵的原则,所以一般不常用。考试用四韵的话,用了“孤雁入群格”则只有三个韵了,所以人说是落韵。但是,俗话说格不害意,在平时写诗中,诗人因为激情澎湃,为了表达一种特殊的情感需要,一时在本韵部里又找不到准确的字眼,不得已之下,借用邻韵部的字眼作为全诗结句的韵脚。所以说,“孤雁入群格”是一种不常用的“格”,但又是某些诗人在某些场合不得不用的一种“格”。但它与孤雁出群格毕竟不能相提并论,孤雁出群格在历史的积淀中已成为正格的要素之一,孤雁入群格由于天生的弱点,永远也挤不进正格。
孤雁混群格中混入的韵脚也不是可以乱用的,必须是韵母相同或相似的韵部。
今韵中把很多发音相近的字合并在一起成一个韵部,已经使格律诗简单化,所以用今韵就没有了“孤雁入群格”的格式。
孤雁入群格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首句不押韵的,一种是首句也押韵的。
首句也押韵的,情况较复杂,首句押韵与孤雁入群组合有三种形式:BAAAB、AAAAB、BAAAC。
AAAAB,这里首句的韵同本部的韵,因此不存在孤雁出群格,只有孤雁入群。
BAAAB,这里首句是孤雁出群格,尾句是孤雁入群,属于孤雁出群格与孤雁入群格相结合,由于首尾韵都是邻韵,全首便成为抱韵。这只是抱韵中的一种,例子便放在抱韵中。
BAAAC,这里首句是孤雁出群格,尾句是孤雁入群,属于孤雁出群格与孤雁入群格相结合,由于首尾韵不同部,全首便有了三韵。因此例子放在三韵诗中。

A、首句不押韵
西亭即事(唐•李颀)(690?—751?)
桃李皆开尽,芳菲渐觉阑。/寒
鸟声愁暮雨,花色疑春寒。
倚石攀藤蔓,窥林数竹竿。
葛巾常半著,何处似当閒。/删

园(唐•杜甫)(712年—770年)
仲夏流多水,清晨向小园。/元
碧溪摇艇阔,朱果烂枝繁。
始为江山静,终防市井喧。
畦蔬绕茅屋,自足媚盘餐。/寒

送道琚上人还金陵(唐•皎然)(公元约720-约公元803)
一与钟山别,山中得信稀。/微
经年求法后,及夏问安归。
野实充甘膳,池花当綵衣。
慈亲莫返拜,外礼欲无为。/支


B、首句押本部韵与孤雁入群结合
高安公主挽歌二首其二(唐•李乂)(647-714)
宾卫俨相依/微,横门启曙扉。/微
灵阴蟾兔缺,仙影凤皇飞。/微
一水秋难渡,三泉夜不归。/微
况临青女节,瑶草更前哀。/灰

咏廿四气诗大寒十二月中(唐•元稹)(779年—831年)
腊酒自盈樽/元,金炉兽炭温。/元
大寒宜近火,无事莫开门。
冬与春交替,星周月讵存。
明朝换新律,梅柳待阳春。/真

楚宫   (唐•李商隐)(约813-约858)
湘波如泪色漻漻/萧,楚厉离魂逐恨遥。/萧
枫树夜猿愁自断,女萝山鬼语相邀。
空归腐败犹难复,更困腥臊岂易招?
但使故乡三户在,彩丝谁惜惧长蛟。/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3-7 19:4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八、抱韵格
有人说,在格律诗的创作中,虽然“孤雁出群格”和“孤雁入群格”都可以使用,但是,这两种“格”不可以在一首诗里同时出现。也就是说,在同一首诗里,“孤雁出群格”和“孤雁入群格”是不允许同时并用的。原因就是:律诗称为“四韵诗”,它要求一首诗至少使用同一韵部里的四个韵脚。如果在一首诗里,同时采用“孤雁出群格”和“孤雁入群格”,那么,这首诗同韵部里的韵脚只剩下三个了,显然不符合“四韵诗”的概念界定。
刚刚说,此说不对。“孤雁出群格”无论如何都不会影响“四韵诗”的,但“孤雁入群格”则无论如何都会影响“四韵诗”,用了它,同一韵部就只有三韵了。因此并不是同时采用“孤雁出群格”和“孤雁入群格”,一首诗同韵部里才会只剩下三个韵脚的问题。
雨梦先生也指出:“人云;孤雁出群格及入群格,一诗中不能同时采用。现查得聂绀弩先生诗,首句出群,尾句入群,当然不是孤雁了,故取名【飞雁出入格】。”
飞雁出入格这个名称倒是不错。但飞雁出入格中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孤雁出群格”和“孤雁入群格”用不同韵部的字;另一种是“孤雁出群格”和“孤雁入群格”用同一韵部的字,这用同一韵部的字与古风转韵中的“抱韵”形式上很相似(比如古风中,一首四句的诗,一、四句押一韵,二、三句另押一韵,后者环抱于前者之中,故称为“抱韵”。),只是这种抱韵与古风中的抱韵却有很大的区别。最大的区别是古风中的抱韵,两韵部的韵母无限制,韵母可以相同,更多的是不相同;“孤雁出群格”和“孤雁入群格”形成的“抱韵”,两个韵部的韵母则要求相同或相似。第二个区别是古风中的抱韵,两韵部的韵母平仄无限制,“孤雁出群格”和“孤雁入群格”形成的“抱韵”,两个韵部的韵母则要求都是平声。最本质的区别是古风中的抱韵是转韵,格律诗中的抱韵不是转韵,而是通韵。因此只好把格律诗中这种抱韵称之为抱韵格,以示区别。
格律诗中抱韵格由三组韵组成,形式丰富多彩,有多种“抱韵”形式。如孤雁出群格与其他格组成的抱韵:孤雁出群与BAAA组成的抱韵;孤雁出群与AABB(辘轳格)组成的抱韵。还有偶句押韵ABBA式的双韵,它前后为一种韵,抱着中间一种韵,更是标准的“抱韵”。还有ABAA、AABA的双韵,虽然B只一个,形式上却是两种“抱韵”。
A、“孤雁出群格”和“孤雁入群格”形成的“抱韵格”
当“孤雁出群格”和“孤雁入群格”所用的韵在同一韵部时,便形成A/BBBA“抱韵格”。

久雨(唐•殷尧藩)(780年—855年)
云影蔽遥空/东,无端淡复浓。/冬
两旬绵密雨,二月似深冬。
诗酒从教数,帘帏一任重。
孰知春有地,微露小桃红。/东

画角东城(唐•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
河转曙萧萧/萧,鸦飞睥睨高。/豪
帆长摽越甸,壁冷挂吴刀。
淡菜生寒日,鲕鱼噀白涛。
水花沾抹额,旗鼓夜迎潮。/萧

贡馀秘色茶盏 (唐•徐夤)(唐末至五代)
捩碧融青瑞色新/真,陶成先得贡吾君。/文
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施薄冰盛绿云。
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滨。
中山竹叶香初发,多病那堪中十分。/真


B、首句押韵与辘轳格形成的“抱韵格”

首句押韵所用的韵与辘轳格的第二组韵同韵部(因此也无法确定说首句押韵就是孤雁出群格),形成B/AABB的抱韵格。

奉酬仲闵食新面汤饼(宋•苏轼)
初见煌煌秀两岐/支,俄惊落硙雪霏霏。/微
可烦都尉热承汗,绝胜临淄贫易衣。/微
尚有清才对风月,未妨便腹贮书诗。/支
知君货殖誇长袖,满籴千箱待一饥。/支

次韵寅庵四首其二(宋•黄庭坚)
兄作新庵接旧居/鱼,一原风物萃庭隅。/虞
陆机招隐方传洛,张翰思归正在吴。/虞
五斗折腰惭仆妾,几年合眼梦乡闾。/鱼
白云行处应垂泪,黄犬归时早寄书。/鱼

冬日閒居遣兴(宋•李纲)
宿雨乍晴天/先,初寒气暂暄。/元
梳头风满栉,曝背日临轩。/元
小酌无新酿,閒眠只旧毡。/先
忘心亦忘法,作个是安禅。/先

C、首句押韵与BAAA形成的“抱韵格”
首句的韵与多数韵同韵部(因此不能说是孤雁出群格),但第二句韵部不同,这样韵部便是A/BAAA,形成抱韵格。
送王五昆季省觐(唐•孟浩然)(689—740)
公子恋庭闱/微,劳歌涉海涯。/支
水乘舟楫去,亲望老莱归。/微
斜日催乌鸟,清江照綵衣。/微
平生急难意,遥仰鹡鸰飞。/微

送马尚书郎君侍从归觐太原(唐•卢纶)(739年—799年)
玉人垂玉鞭/先,百骑带櫜鞬。/元
从赏野邮静,献新秋果鲜。/先
塞屯丰雨雪,虏帐失山川。/先
遥想称觞后,唯当共被眠。/先

早春招张宾客(唐•白居易)(772年-846年)
久雨初晴天气新/真,风烟草树尽欣欣。/文
虽当冷落衰残日,还有阳和暖活身。/真
池色溶溶蓝染水,花光燄燄火烧春。/真
商山老伴相收拾,不用随他年少人。/真

D、首句押韵与ABAA形成的“抱韵格”
首句的韵与多数韵同韵部(因此不能说是孤雁出群格),但第四句韵部不同,这样韵部便是A/ABAA,形成抱韵格。
赠张处士山人(唐•白居易)
萝襟蕙带竹皮巾/真,虽到尘中不染尘。/真
每见俗人多惨澹,惟逢美酒即殷勤。/文
浮云心事谁能会,老鹤风标不可亲。/真
世说三生如不谬,共疑巢许是前身。/真

追赋画江潭苑  (唐•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
之二
宝袜菊衣单/寒,蕉花密露寒/寒。
水光兰泽叶,带重剪刀钱/先。
角暖盘弓易,靴长上马难/寒。
泪痕沾寝帐,匀粉照金鞍/寒。

西陵夜居(唐•吴融)
寒潮落远汀/青,暝色入柴扃。/青
漏永沈沈静,灯孤的的清。/庚
林风移宿鸟,池雨定流萤。/青
尽夜成愁绝,啼蛩莫近庭。/青


E、首句押韵与AABA组成的“抱韵格”
组成A/AABA的“抱韵格”
刘生(唐•卢照邻)(约635-约685年)
刘生气不平/庚,抱剑欲专征。/庚
报恩为豪侠,死难在横行。/庚
翠羽装刀鞘,黄金饰马铃。/青
但令一顾重,不吝百身轻。/庚

春思贻李方陵(唐•卢纶)(739年—799年)
长安三月春/真,难别复难亲。/真
不识冶游伴,多逢憔悴人。/真
渐知欢澹薄,转觉老殷勤。/文
去矣尽如此,此辞悲未陈。/真

咏史(唐•白居易)(772年-846年)
秦磨利刀斩李斯/支,齐烧沸鼎烹郦其。/支
可怜黄绮入商洛,闲卧白云歌紫芝。/支
彼为菹醢机上尽,此为鸾皇天外飞。/微
去者逍遥来者死,乃知祸福非天为。/支


F、首句押韵与ABBA组成的“抱韵格”
组成A/ABBA的“抱韵格”。
宿延秋庄(宋•邵雍)
驱车入洛川/先,下马弄飞泉。/先
乍有云山乐,殊无朝市喧。/元
非唯快心志,自可忘形言。/元
借问尘中友,谁为得手先。/先

蠹书鱼(宋•邵雍)
形状类于鱼/鱼,其心好蠹书。/鱼
居常游箧笥,未始在江湖。/虞
为害千般有,言烹一物无。/虞
年年当盛夏,〇了却如初。/鱼

人鲊瓮(宋•范成大)
怀沙祠下铁色矶/微,中流束湍张祸机。/微
与赍俱入彼可吊,乘流而下吾亦危。/支
江河难犯一至此,天地好生安取斯。/支
朝歌胜母古尚讳,我其覆醢航秭归。/微


G、首句不押韵,ABAA(颔联韵不同)形成的“抱韵格”
以四韵计,首句不押韵。第二联韵部不同,杨万里说是进退格(《小憩土坊镇新店进退格》),柴望却说是辘轳体(《重到都门 俲辘轳体》),各人分得不同。其实它可以是独立的一类,属于抱韵中的一种类型,只是没有ABBA那么标准,因为ABAA中B少了一个,A多了一个。
唐时例已不少,说明在盛唐时,已有人打破律诗只首句通押的规定,即使试帖中也出现这种情况,但没引起人们的重视。

送殷大入蜀(唐•陈子昂)(661~702),
禺山金碧路,此地饶英灵。/青
送君一为别,悽断故乡情。/庚  失粘
片云生极浦,斜日隐离亭。/青  失粘
坐看征骑没,惟见远山青。/青  失粘
看,平声;骑,仄声。皆律句,相间又相对,尽失粘,三仄收。

边秋薄暮(唐•苏颋)(670年-727年)
海外秋鹰击,霜前旅雁归。/微
边风思鞞鼓,落日惨旌麾。/支
浦暗渔舟入,川长猎骑稀。/微
客悲逢薄暮,况乃事戎机。/微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689年—740年)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冬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东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东
第三句“强”,仄声。有三仄收句。

K、首句不押韵,AABA (颈联韵不同)形成的“抱韵格”
杨万里虽也很有几首,却没有放到辘轳格或进退格中,可能没引起他的重视。其实它也可独立为一类,而且唐朝时很多。形式与ABAA差不多,没有ABBA那么标准,也是缺一个B,多一个A。
律诗规定首句可通押,但盛唐时已经不但首联可用邻韵,连颔联、颈联也都可用邻韵押韵,甚至不须邻韵,只要韵母相同的韵部都可大开门户,就连中唐的试帖也出现颔联、颈联或其他联押别的韵部的韵。因此若按近体诗所规定的条条框框去研究格律诗的用韵,那真会很令人无语的。
侍宴应制(唐•郑愔)(?- 710)
春殿猗兰美,仙阶柏树荣。/庚
地逢芳节应,时睹圣人生。/庚
月满增祥荚,天长发瑞灵。/青
南山遥可献,常愿奉皇明。/庚

戏题草树(唐•张说)(667年-730年)
忽惊石榴树,远出渡江来。/灰
戏问芭蕉叶,何愁心不开。/灰
微霜拂宫桂,凄吹扫庭槐。/佳
荣盛更如此,惭君独见哀。/灰

客旧馆 (唐•杜甫)
陈迹随人事,初秋别此亭。/青
重来梨叶赤,依旧竹林青。/青
风幔何时卷,寒砧昨夜声。/庚
无由出江汉,愁绪月冥冥。/青


H、首句不押韵,ABBA形成标准的“抱韵格”
有两组韵,每组两个韵字,是标准的抱韵形式。这种押韵形式太不合格律诗的情理,颠倒了人们对格律诗押韵的认识,可唐朝时便有这种诗,连唐玄宗都亲自带头上阵“搞破坏”,可见古风对格律诗的影响。可惜杨万里写得少,对这种形式也没有留下说辞。

赐道士邓紫阳(唐•李隆基)(685年—762年)
太乙三门诀,元君六甲符。/虞
下传金版术,上刻玉清书。/鱼
有美探真士,囊中得秘书。/鱼
自知三醮后,翊我灭残胡。/虞

咏廿四气诗大雪十一月节(唐•元稹)(779年—831年)
积阴成大雪,看处乱霏霏。/微
玉管鸣寒夜,披书晓绛帷。/支
黄钟随气改,鴳鸟不鸣时。/支
何限苍生类,依依惜暮晖。/微

闻洮西捷报(宋•苏轼)
汉家将军一丈佛,诏赐天池八尺龙。/冬
露布朝驰玉关塞,捷烽夜到甘泉宫。/东
似闻指挥筑上郡,已觉谈笑无西戎。/东
放臣不见天颜喜,但惊草木回春容。/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3-7 19:48:53 | 显示全部楼层
九、掺韵格
掺韵指一首诗中交错运用两个以上韵尾。其中有—韵贯穿全篇,其余韵则掺杂其间。用于格律诗也要加个“格”字,因为古风与格律诗的“掺韵”只形式上相似,本质上是不同的。
首句押韵的很容易形成掺韵格。格律诗中的掺韵格A/ABAB很像进退格,但进退格一进一退的个数是四个,组数是两个,很规则的(ABAB)。进退格加上首句押韵就多了一个韵,因此从偶句来看是进退格,从全诗来说,就是掺韵格了。像A/BAAB、A/BABB、A/BBAB等两韵诗,有四组以上韵的,只要不是抱韵格的,便属于掺韵格。
1、A/BABB
偶句韵是抱韵格,首句押韵的,如果与第二句同韵部,则全诗仍然是抱韵格。如果第一句与第二句不同韵部,则全诗为掺韵格。
感春(唐•李贺)
日暖自萧条/萧,花悲北郭骚。/豪
榆穿莱子眼,柳断舞儿腰。/萧
上幕迎神燕,飞丝送百劳。/豪
胡琴今日恨,急语向檀槽。/豪

寻山(唐•许棠)
蹑履复支筇/冬,深山草木中。/东
隔溪遥避虎,当坞忽闻钟。/冬
落叶多相似,幽禽半不同。/东
群猱呼却散,如此异林翁。/东

春晚喜悟禅师自琉璃上方见过(唐•无可)
琉璃师到城/庚,谈性外诸经。/青
下岭雪霜在,近人林木清。/庚
苔痕深草履,瀑布滴铜瓶。/青
乐问山中事,宵言彻晓星。/青


2、A/BBAB
偶句韵也是抱韵格,与首句组成掺韵格。
七律.贡馀秘色茶盏(唐•徐夤)
捩碧融青瑞色新/真,陶成先得贡吾君。/文
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施薄冰盛绿云。/文
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滨。/真
中山竹叶香初发,多病那堪中十分。/文

李大夫招饮(宋•黄庭坚)
欲遣吟人对好山/删,暮天和雨醉凭栏。/寒
座中云气侵人湿,砌下泉声逼酒寒。/寒
红烛围棋生死急,清风挥麈笑谈闲。/删
更筹报尽不成起,车从厌厌夜已阑。/寒

再逢英公有感(宋•郭忠恕)
伊余行止住飘蓬/东,与世乖违不可容。/冬
青眼交知长忆念,白云踪迹又相逢。/冬
风骚共会名何盛,篆隶同勤法转功。/东
口口羡师超彼岸,琉璃钵里看降龙。/冬

3、A/BAAB
偶句韵也是抱韵格,与首句组成掺韵格。
病思(宋•陆游)
卖剑还山学老农/冬,不堪衰与病交攻。/东
将军闭户方锄菜,处士携家欲赁舂。/冬
残齿彊留终臲卼,病腰扶拜苦龙钟。/冬
壮游谁信梁州日,大雪登城望夕烽。/东

乐春吟(宋•邵雍)
四时唯爱春/真,春更爱春分。/文
有暖温存物,无寒著莫人。/真
好花方蓓蕾,美酒正轻醇。/真
安乐窝中客,如何不半醺。/文

感事吟其二(宋•邵雍)
用药似交兵/庚,兵交岂有宁。/青
求安安未得,去病病还生。/庚
汤剂未全补,甘肥又却争。/庚
何由能寿考,瑞应老人星。/青
以上都是ABBA式因首句押韵而成掺韵BABBA。

4、A/BABA

形式像抱韵格,区别在于抱韵格只三组韵,这里五组韵;抱韵只两头相同,掺韵却可多处相同(其中有—韵贯穿全篇)。
偶句是进退格,与首句组成掺韵格。掺韵格种这种例子是最多的。
寒望九峰作(唐•贯休)
九朵碧芙蕖/鱼,王维图未图。/虞
层层皆有瀑,一一合吾居。/鱼
雨歇如争出,霜严不例枯。/虞
世犹多事在,为尔久踌躇。/鱼

题南康寺重湖轩  (宋•苏东坡)
八月渡重湖/虞,萧条万象疏;/鱼
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虞
许国心犹在,匡时术已虚;/鱼
岷峨千万里,投老得归无。/虞

刁景纯席上和谢生二首其一(宋•苏轼)
误入仙人碧玉壶/虞,一欢那复问亲疏。/鱼
杯盘狼藉吾何敢,车骑雍容子甚都。/虞
此夜新声闻北里,他年故事记南徐。/鱼
欲穷风月三千界,愿化天人百亿躯。/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3-7 19:5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十、ABBB  A/ABBB
抱韵格为三组韵、掺韵格为四组以上的韵,ABBB  A/ABBB则为两组韵。
四韵计,首句不算在内。唐已出现。宋朝杨万里和唐士耻称它为进退格(见杨万里(1127-1206)《明发生米市、西林寺,进退格》唐士耻(约1225年前后在世)《效进退律赋水乡三实》)。标准的进退格是ABAB,若ABBB也算,那么ABAA、AABA岂不也是,那孤雁入群的AAAB也是,甚至孤雁出群的A/BBBB何尝不是一进一出?概念得严格,一松则黄河决堤,不可收拾了。按我的理解,唐士耻和杨万里知道它们与进退格辘轳格一样,是特殊的格,但前人只有三种名称,他们没有另外取名,便理解一进一出为其中有一个是可以单独的,因此把ABBB、ABAA、AABA、AAAB、A/BBBB统归予进退格,这是可以理解的,随着认识到深入,到明人便把孤雁出群分出,随后孤雁入群也分出了,今天,我们对概念的认识更科学,那么其他几类没有名称的也应该另外取名。取名不是创新,而是对古代已出现过的现象进行归纳。
A、首句押韵
A/ABBB,首句押韵,全诗不是抱韵的
出城(唐•李贺)(约公元790-约817)
雪下桂花稀/微,啼乌被弹归。/微
关水乘驴影,秦风帽带垂。/支
入乡试万里,无印自堪悲。/支
卿卿忍相问,镜中双泪姿。/支

华严寺望樊川(唐•子兰)(810-863)
万木叶初红/东,人家树色中。/东
疏钟摇雨脚,秋水浸云容。/冬
雪碛回寒雁,村灯促夜舂。/冬
旧山归未得,生计欲何从。/冬

无题二首其一(唐•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
凤尾香罗薄几重/冬,碧文圆顶夜深缝。/冬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东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东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东


B、首句不押韵
ABBB型
初秋夜坐(唐•李世民)(598年-649年)
斜廊连绮阁,初月照宵帏。/微
塞冷鸿飞疾,园秋蝉噪迟。/支
露结林疏叶,寒轻菊吐滋。/支
愁心逢此节,长叹独含悲。/支

秋晨九咏•其五秋月(唐•骆宾王)(约619年—约687年)
云披玉绳净,月满镜轮圆。/先
裛露珠晖冷,凌霜桂影寒。/寒
漏彩含疏薄,浮光漾急澜。/寒
西园徒自赏,南飞终未安。/寒

鹿(唐•李峤)(645~714年)
涿鹿闻中冀,秦原辟帝畿。/微
柰花开旧苑,萍叶蔼前诗。/支
道士乘仙日,先生折角时。/支
方怀丈夫志,抗首别心期。/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3-7 19:5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绝句两韵的
诗例应该不少(需要大量补充诗例,才能对它的发生发展情况作出准确分析),分为两小类。
A、首句不押韵
你不会想到吧,首句不押韵的绝句居然也有两韵诗。
次韵子由岐下诗 (宋•苏轼)
不及梨英软,应惭梅萼红。/东
西园有千叶,淡伫更纤浓。/冬

《石头记》第6回的回前诗
朝扣富儿门,富儿犹未足。/沃
虽无千金酬,嗟彼胜骨肉。/屋
《洪武正韵》中“肉”与“足”同属一屋,则为同韵部押韵。用平水韵检测便是两韵诗了。由此
可见平声韵并不是人们眼中的珍宝。

钗黛判词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灰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佳
《洪武正韵》中“埋”与“才”同属六皆,则为同韵部押韵。用平水韵检测便是两韵诗了。


B、首句押韵
a、首句与第二句韵部相同
行宫(唐•元稹)一说王建的《故行宫》(779年—831年)
寥落古行宫/东,宫花寂寞红。/东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冬

五松驿 (唐•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
独下长亭念过秦/真,五松不见见舆薪。/真
只应既斩斯高后,寻被樵人用斧斤。/文

中夏昼卧 (唐•刘兼)(约公元960年前后在世)
寂寂无聊九夏中/东,傍檐依壁待清风;/东
壮图奇策无人问,不及南阳一卧龙。/冬


a、首句与第二句韵部相同
行宫(唐•元稹)一说王建的《故行宫》(779年—831年)
寥落古行宫/东,宫花寂寞红。/东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冬

五松驿 (唐•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
独下长亭念过秦/真,五松不见见舆薪。/真
只应既斩斯高后,寻被樵人用斧斤。/文

中夏昼卧 (唐•刘兼)(约公元960年前后在世)
寂寂无聊九夏中/东,傍檐依壁待清风;/东
壮图奇策无人问,不及南阳一卧龙。/冬

b、首句与第四句韵部相同,形成抱韵。
唐已有之,例子应该很多,本篇收集很不到位,待续
永王东巡歌  (唐•李白)
祖龙浮海不成桥/萧,汉武湾阳空射蛟。/肴
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萧

饮席代官妓赠两从事 (唐•李商隐)
新人桥上著春衫/咸,旧主江边侧帽檐。/盐
愿得化为红绶带,许教双凤一时衔。/咸

偶题二首 (唐•李商隐)
小亭闲眠微醉消/萧,山榴海柏枝相交。/肴
水文簟上琥珀枕,傍有堕钗双翠翘。/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3-3-8 12:04:01 | 显示全部楼层
白居易《金针诗格》诗有数格:

曰葫芦;曰辘轳;曰进退。葫芦韵者,先二后四;辘轳韵者,双出双入;进退韵者,一进一退。


点评

这些帖子已做了论述。葫芦韵前人粗率,无例子能证明,律诗是不可能有的,只能在排律中去找。你去找找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3-8 14: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1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77
贡献
21777
金钱
2844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3-8 14:48: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3-3-8 12:04
白居易《金针诗格》诗有数格:

曰葫芦;曰辘轳;曰进退。葫芦韵者,先二后四;辘轳韵者,双出双入;进退韵 ...


这些格,帖子已做了论述。葫芦韵前人粗率,无例子能证明,律诗是不可能有的,只能在排律中去找。你去找找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1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77
贡献
21777
金钱
2844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3-8 14:5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双韵绝句的例子不多,有的例不三不立都做不到。请三羊帮忙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3 21: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