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精华38
注册时间2017-4-29
威望3277
金钱28447
贡献21777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威望- 3277 点
贡献- 21777 次
金钱- 28447 枚
 
|
用普通话写格律诗要忌孤平吗? 刚刚
1.孤平有两种说法,王力说的是指仄平仄仄平,另一种指五字中只一平的或两仄夹一平的。若按古人强调的“平不令单”理论,则第二种说法对。
2.格律诗中孤平例甚多,因此孤平要不要忌,是历来争论不休的课题。
3.孤平是诗忌不是诗病,这点一定要清楚,许多人把二者混为一谈是不对的。忌是避忌,是忌讳,是由于约定俗成,所以要尽量避免。诗病则是说明错了,是不能这样做的,指的是违反格律规定的要素条例。二者一轻一重。诗病不许出现,是这样写行不行的问题。诗忌是瑕疵,是这样写好不好的问题。
4.为什么要“平不令单”,只知这是调声问题,却无人说得清。
5.我来试着解开谜团。
我的想法:
为什么格律诗有孤平说法,而古风却没有这种说法?
应该是吟、唱形成的不同吧?古风可唱,通过音乐调节可做到字字清楚,格律诗因吟诵,靠的只有节奏,不小心可能会造成某些字听不大清吧,所以平要结伴。
那么为什么上去入声没有这个问题呢?这就自然而然会牵涉到四声的调值了。于是我似乎看到了光明。
调值,术语是“指依附在音节里高低长短的变化的固定格式,也就是声调的实际音值或读法。调值主要由音高构成,音的高低在物理上决定于机械波的频率和波长。”这也太文绉绉了,简单说,就是“指各调类的实际读法,即字音的高低升降”。
我们先来看看普通话的调值:
阴平(第一声):调值55,最高而平,即由5度到5度,表示声音比较高,而且基本上没有升降的变化,因此,阴平调又称55调。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入声无而无调值。
从这里来看,阴平调值最高,应该听得最清楚才是。这就怪了。
中古汉语声调的准确调值,永远会是一个无解之迷,不同时代,不同方言,都只是在保持调类的对应,而不是维持调值的准确性。但可以大约了解。
梵文有3个调:高平、低平、高降。平上去三个声调,从字面上,大体就是平调、上升调、下降调。去声是低平调;上声是高平调,上声的“上”不能理解成“升”;平声是中平调。“悉昙集记”附《林记》(宗睿著)说:“上声平声高下虽异,二音相类,以为一类。《韵诠》之意,专同此耳。”“高下虽异”,这是说,平声比上声低。释了尊引《元和新声谱》说:“平声者哀而安,上声励而举,去声清而远。”只有入声调值不清楚。这个“哀而安”也含调值比上去低的意思。
又日本《悉昙藏》卷五记载:“平声直低、有轻有重。上声直昂、有轻无重。去声稍引、无轻无重。入声径止、无内无外。平中怒声、与重无别。”这更指出平声调值低。
明代有一个和尚叫做真空,他写了一个《玉钥匙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莫低昂”者是说平声“平”,不低不高,这与普通话中平声调值最高完全不合。
实践调查也是重要的环节。一是《中原音韵》中,阴平调值为33,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清入24。阳平在《中原音韵》以前无明确的说法,我们可以暂时不管,那么上去入的调值高点都比阴平高。
二是河北方言调查,阴平多为33,极个别才为45,因此阴平与上去比也是调值最低的。
由此我们大约可以知道,古代四声中平声的调值大概是33,四声调值的高点中平声最低。这样,答案就出来了,平声落单的话,由于调值高点太低,在一伙仄声字的包围中就会被仄声字淹没而听不大清楚。如果两个平声字连在一起,利用平声的平而长的特色,字就清晰起来了,所以要“平不令单”。
6.由此又出现一个新问题。现在用普通话写作格律诗,是否还要遵循“平不令单”忌孤平呢?我说世易时移,要与时俱进了。既然现在普通话的平声无论阳平阳平调值都是最高点,它们已压倒了上去声,即使在仄声围绕中平声也应该听得清楚,因此孤平不应再为忌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