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57|回复: 5

杂体赋 演连珠

[复制链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3-2-28 10:2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3-2-28 16:10 编辑

内容来自《杂体大全》

演连珠
一、名称
演连珠又叫连珠、拟连珠、广连珠、畅连珠、范连珠、艳体连珠等,名称不一。如扬雄作《连珠》、后汉·班固作《拟连珠》、后汉·蔡邕作《广连珠》、晋陆机作《演连珠五十首》、宋颜延之作《范连珠》、齐王俭作《畅连珠》、梁刘孝仪作《探物作艳体连珠》。“拟”“广”、“演”、“畅”,“范”都含有以模拟来推广的意思,“踵昔人之后而广其义,故有演连珠、广连珠之名”。。显然,模拟者在文体层面确认拟作与原作的关系,自觉巩固了文体的规范,推动了文体的发展。
连珠,谓辞句连续,互相发明,历历如贯珠,故谓连珠。傅玄叙连珠,称这种文体的特点是义明而词净,事圆而音泽。《文心雕龙·杂文》篇谓扬雄覃思文阁,业深综述,碎文琐语,肇为《连珠》,其辞虽小而明润矣。
二、第一个写演连珠的是谁?
关于连珠之肇始,明人杨慎曰:韩非书中有连语,先列其目,而后著其解,谓之连珠。据此则连珠之体兆于韩非。任昉《文章缘起》谓连珠始于扬雄,非也。魏收、杨慎所谓韩非书中的连珠,是指《韩非子》中的《内储说》、《外储说》各篇。所谓谓之连珠’”,应理解为其体式有如后世之连珠者,而不是《韩非子》书中已称连珠,因为其书中实无连珠之名。他们的话说得是不太清楚的。清初马骕《绎史》卷一百四十七引《储说》,注曰:《储说》经文,比物连类,后世连珠之托始也。则说得最清楚不过了。
刘勰《文心雕龙·杂文》指出:扬雄覃思文阁,业深综述,碎文琐语,肇为《连珠》。沈约《注制旨连珠表》也认为:连珠之作,始自子云。清吴曾祺《文体刍言》中说,连珠之体始于西汉杨雄,因其文义如珠相贯而得名。则连珠之作,始于扬雄。按《艺文类聚》、《太平御览》、《文选》李善注都曾引扬雄《连珠》,看来扬雄已有连珠之作,早在班固等人之前。
西晋傅玄说:兴于汉章帝之世,班固、贾逵、傅毅三子受诏作之。不过确实是到东汉时才作者较多。
结论:演连珠写法(先列其目,而后著其解)肇于《韩非子》,但它是散文,不具备演连珠的其他条件。从现存文献看,以扬雄《连珠》为最早,因此扬雄是写作《连珠》的第一人。
三、演连珠的特点
连珠的特点是:
篇制短小,借喻达旨,注重推理,通篇由骈句构成,又象诗一样讲究押韵。
具体的说,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言简意赅。
陆机在阐述威武不能屈一则连珠中,先以老幼妇孺皆知的虐暑涸阴之隆,不能易火、冰之性为喻。继用六国合纵而秦吞纵灭之;鲁连决心蹈东海而死,不忍为之民;武王伐殷,流血漂橹,伯夷叔齐登西山及饿且死等历史典故为例证。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结论就不言而喻了。而这则《演连珠》只有四十六字:臣闻虐暑熏天,不减坚冰之寒;涸阴凝地,无累陵火之热。是以吞纵之强,不能反蹈海之志;漂卤之威,不能降西山之节。
第二,设譬说理。
连珠继承了传统设譬说理的手法,假喻以达其旨。陆机在另 一则《演连珠》中,以弦曲终则改、镜触物则照为喻,说明要深入了解客观事物千变之容,不能死抱本本,挟情适事。这种哲理,对我们今天又何尝没有借鉴作用呢?虽然早有洋洋千言的《吕氏春秋·察今》等文,而这则《演连珠》只有四十二字:臣闻弦有常音,故曲终则改;镜无畜形,故触物则照。是以虚己应物,以究千变之容;挟情适事,不观万殊之妙。
第三,逻辑推理。
这似乎就是休奕说的历历如贯珠。逻辑推理的方法则古已有之,如《庄子·秋水》濠上之辩等不胜枚举。连珠就是成功地吸收了这种逻辑推理,而且压缩在极简约的文字里,当然是一种创造。 孟子有句名言: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后人有作注疏的,也有做了大块文章的。但是,明人刘基在一则《拟连珠》里,先以鉴能照物,翳之以尘则不可照;水能瀚物,淆之以泥则不可瀚的比喻为前提,然后得出结论:故身明明,斯可以使人明明;政缓缓,不可以责人缓缓。全文只有四十二字。
西晋傅玄概括《连珠序》曰:其文体辞丽而言约,不指说事情,必假喻以达其旨,而贤者微悟,合于古诗劝兴之义。欲使历历如贯珠,易睹而可悦,故谓之连珠也。班固喻美辞壮,文章弘丽,最得其体。蔡邕似论,言质而辞碎,然旨笃矣。贾逵儒而不艳。傅毅有文而不典。对连珠的体裁风格作了准确的阐述。所谓假喻以达其旨,亦即打比方,使用比兴手法,或者以自然界的事物、现象为比,或者以日常生活中某些事物就近取譬,总之表现出一种比类而推的思维逻辑。
推理的形式表现得多种多样。以陆机的《演连珠》为例,推理方法有:
1. 从“特殊→一般”的归纳推理。如
“臣闻春风朝煦,萧艾蒙其温;秋霜宵坠,芝蕙被其凉。是以威以齐物为肃,德以普济为弘。”(陆机的《演连珠》)
2. 从“一般→特殊”的演绎推理。如
“盖闻深于情者,每流连而忘返。蔽于境者,或捍格而不通。是以庄生迷蝶,栩栩为真;郑人覆鹿,匆匆如梦。”(俞平伯《演连珠》)
3. “特殊→特殊”的演绎推理。如
“盖闻百尺之高,累于九棋之上;千钧之重,悬于一木之枝。是以截虎尾而非险,伤龙鳞而未危。”(庾信《拟连珠》)
第四,连珠体的文章韵脚较疏,可以四句只用一个韵脚。
如《艺文类聚》卷五十七载梁吴均《连珠》两首,其一云:盖闻艳丽居身,而以娥眉入妒;贞华照物,而以绝等见猜。是以班姬辞宠,非无妖冶之色;阳子守玄,岂乏炫曜之才。其二云:盖闻义夫投节,未必识君;烈士赴危,非期要利。是以墨子萦带,不蒙肉食之谋;申胥泣血,非有执圭之位。前一首猜、才为韵,后一首利、位为韵,韵脚之疏,显而易见。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2-28 16: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3-2-28 16:11 编辑

四、内容与形式
1.写作内容
汉代从扬雄到曹丕的《连珠》之作,也都谈论政治。内容都可以说是谈论治国的道理、策略、方法。其中有的似乎是一般地谈认识事物、处理事情的道理,谈社会现象和人的性情等,并不局限于政治,但是仍可看作是向人主贡献意见,因为人主要治理好国家,是应该了解和运用这些一般原理的。正确地认识事物,处理好自身的性情关系,可以说是君人者应有的修养,是与治理国家密不可分的。我国古代思想家尽管有不同的流派,但都重视统治者的自身修养。
《演连珠》中还有两方面的内容相对而言比较引人注目。一是谈到认识事物的原理,二是谈论人的性情。
2.写作形式
组诗形式,首数不限,少则两首,多则五十、六十多首。
模式有点像诗歌中的“定式”,每首的开头二字是固定的。见得最多的是“臣闻”、“盖闻”发端,其次有“妾闻”、“常闻”。
比如曹丕所作三首以“盖闻”发端,扬雄等都以“臣闻”起头,是臣下向君主贡献意见的口气。
后人以“盖闻”发端的对常见。
3.结构
一种是先提出主旨,后举一些事例。
另一种是反过来,即先举一些事例,然后说出主旨。
4.艺术风格
关于陆机《演连珠》的写作艺术,首先引人注意的是骈偶化的倾向十分明显。陆机是骈文成立过程中的一位关键性人物,是运用骈丽语言的大师,其《演连珠》自然也不例外。
五、文体
演连珠的文体确定是最伤脑筋的事情。诗呢?骈呢?赋呢?
萧统《文选》列三十八种文体,其中单列“连珠”一体,收陆机《演连珠》五十首,刘勰《文心雕龙》将连珠、对问、七体并入“杂文”论述之,在后代的文集与文论中亦常提及此体。
《文选》单列一类“连珠”体,没有归到赋类,意味着在《文选》的编者萧统的心目中,“连珠”是不同于赋的,这代表了当时人的看法。几乎同时代的刘勰把“连珠”归类于“杂文”类而不是赋类,也与《文选》编者的观点一致。
在《艺文类聚》、《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宋文鉴》、《明文在》等文集中也单独列“连珠”一体,可以说,在古人的文体意识中,“连珠”是不同于赋的。但是综观近十几年的赋学研究情况,我们发现学者多把“连珠”放在赋里进行研究。
1. 演连珠与诗
都短小,都押韵。
但演连珠句式不整齐,更有些像词。演连珠的押韵也不严密。
诗中也有“连珠”,但那是“顶针”,与“演连珠”的“连珠”是此珠非彼珠,差别太大。
诗中还有“两字连珠诗”,与复字体相似,属于镶嵌类,不同处是限定每句嵌两个字,句句都要有这两个字。与“演连珠”很不相同。

2. 演连珠与赋
程千帆认为连珠和七体、对问一样,“实为赋体之旁衍”,程章灿则认为连珠“是一篇精粹的微型赋”。他说:连珠“是一篇精粹的微型赋,它短小的体制与对问、七体形成鲜明对照,他的精巧结构更值得我们注意”,“刘勰的赋论主要见于《文心雕龙》的《诠赋》、《杂文》两篇,杂文中论及的对问、七体、连珠三种,实为赋的旁衍,所谓貌异而心同,应算在赋的范围内”(程章灿《魏晋南北朝赋史》
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认为:“对问、七体、连珠,实际都是辞赋。”许多学者把连珠归为赋类的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二者文体特征相似。连珠要有华丽而精炼的语言,运用比喻的手段,达到古诗温婉的讽谏目的,而这一点与汉大赋极为相似。通过铺张、比喻、排比等手法达到微讽的目的,就这一点来说,把“连珠”归为赋体似乎亦无不可。
但是,就连珠的体式来看,其与赋的差别还是很明显的,连珠并没有汉大赋那样的铺张扬厉、体物写志的特性,也无抒情小赋的述志抒情的特征;在表现讽谏的意义上,“连珠”不是劝百讽一,而是较为直接;尽管多用喻体,但也常常将比喻义与本意直接阐明;尽管也用铺排的手法,但体式较小,多由前提推导出一个结论,一般仅用两联,言简意赅。
无论从其体式上还是写作技巧上看,“连珠”都不是赋,至多只能说“连珠”具备了赋的部分特质。这一点与“七体”和“对问”不同,“七体”中的代表作品《七发》恰恰是汉大赋的定体之作,而“对问”的体式和创作手段无疑也是汉赋常用的,因此把“七体”和“对问”归为赋体更加合适,而将“连珠”归为赋体就有些牵强。
第二,“连珠”体的文体渊源问题也是导致把连珠体归为赋类的主要原因。关于赋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一就是源于先秦的隐语。
隐语是“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其使人自悟的性质和我们今天看到的连珠的性质是相同的,于是有的学者就认为“连珠起源于隐语”
3.演连珠与骈文
另一种看法则认为“连珠”与骈文一致,王瑶先生在《徐庾与骈体》一文中指出“从连珠的文字组织看来,就是简洁的骈文,习作连珠是文士间普遍的现象。……这种说理方式的起源是很早的,后来逐渐为文人所用,如扬雄、班固等,便成了骈体的滥觞,到了骈文成立以后,这便成了属文的初步练习,好像现在练习造句一样”。(王瑶《中古文学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莫道才先生更认为:“(骈文)最早的名称应是连珠”,“连珠是骈文的初始形态,或称准骈文形态,可以说连珠是骈文的乳名。”(莫道才《骈文通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
从我们现在见到的连珠的体式来看,比较成熟的作品出现在汉魏南北朝时期,其外在的形式已趋向四六对偶,
但是同成熟的骈文相比较,“连珠”藻饰用典的程度较低,尽管趋向四六、对偶,但是由于其篇幅体制小,一般是两联,并且四六、对偶也不是连珠所必须有的。如汉代班固《拟连珠》曰:“臣闻公输爱其斧,故能妙其巧,明主贵其士,故能成其治。”“臣闻良匠度其材而成大厦,明主器其士而建功业。”如果说二者之间有一点关系的话,也只能说“连珠”含有骈文的部分特质,是骈文发展的前奏,或者说“连珠”的体制曾影响了骈文。
另外,骈文是不需要韵的,而演连珠则需要韵。
总之,从连珠体的结构、体式、用语等方面来看,兼有赋和骈文的部分特点,但是,从严格的文体分类的角度来看,我们不能把它简单地归入赋和骈文中。
那么,怎样看待赋、骈文和连珠的关系呢?
刚刚认为演连珠属于插边球,准确归属较困难,但可由它的倾向性来决定它的归属。有韵不当为骈文,何况四六、对偶也是赋常用的方法。因此它大致可归于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2-28 16: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演连珠的发展
这种文体由扬雄创立,在东汉章帝之世盛行一时,除班固、贾逵、傅毅之外,杜笃、刘珍、蔡邕、韩说、服虔、赵岐、潘勖以及王粲、曹丕均有所作(杜笃、贾逵、刘珍的连珠都已经散失。杜和贾的,《全后汉文》中只辑得各两句。)。
班固、贾逵、傅毅三人受诏而作,而蔡邕广连珠又踵事增华,班固喻美辞壮,贾逵儒而不艳,傅毅文而不典,蔡邕言质辞碎。
在文学史上连珠体创作最有名的莫过于陆机《演连珠》五十首,被《文选》收录。
《隋书•经籍志四》载:黄芳《引连珠》一卷,梁武帝《连珠》一卷(沈约注),和者数十人。梁武帝《制旨连珠》十卷(梁邵陵王纶注、陆缅注),谢灵运撰《连珠集》五卷,陈证撰《连珠》十五卷,陆机撰《连珠》一卷(何承天注)。可见汉魏六朝时期,连珠创作之兴盛。《千顷堂书目》载:连珠集一卷,集班固至刘基、宋濂十人之作。直到清代中叶,洪亮吉还著有连珠三十二首。总体上可以看出:连珠兴盛于汉魏六朝,弱于唐宋,复兴于明清,这主要是因为魏晋六朝时期是文人的自觉时期,“连珠”这种短小而富有文采,既有逻辑性又有文学性,合于讽谏意义的文体,自然成为文人们时时关注的目标,于是创作、仿作之文时时出现。到了唐宋时期随着古文运动的兴起,诗歌艺术的全面成熟,人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散文、诗歌的创作,连珠体因其短小的体制,既不能透彻地说理,也不能淋漓尽致地抒情;既不能作为文人议政的工具,也不能满足文人逞才的愿望,其衰落也就理所当然了。到了明清时期,随着骈文的复兴,其创作又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这只是因为文人们在写作骈文时往往从连珠对句入手。但正是由于此,这种古老的文体才不至于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清代凌廷堪《校礼堂文集》卷二十一有《拟连珠》四十六首。明代黄省曾有《拟连珠》50首等。
《广连珠》一卷 (清)陈济生撰   
《青锦园赋草》后附《广连珠》一卷
《广连珠》  一卷 (明)叶宪祖撰
《《拟连珠编 演连珠编》(刘基拟连珠编+王祎演连珠编(丛书集成本).
―――――以上多为资料整理

题外话
由演连珠的归类,想到一个常挂在赋家嘴上的一个话题,那就是赋的押韵。许多有名的赋家或说赋也有不押韵的,或说不必去考虑押韵,只要把文章写好就行。
记得我和王大沐讨论过对联,我指出任何文体都有它的要素,不管你如何改革创新,要素不能变,不合要素就是别的文体。对联的三要素是平仄、对偶和关联。没有关联的叫对子,不叫对联,没有平仄的叫对偶,也不是对联。赋没有押韵那是骈或散文,对偶、四六用得好的归入骈文,几乎都是散句,只是排比句或比喻用得多的属于散文。散文也可用“赋”字的,铺叙描写的意思,比如《茶花赋》就是优秀的散文。赋属于韵文这个大文体,与诗词曲是一块的。不用韵的赋则从韵文中逃学了。但赋的用韵也得注意不要太密,句式太整齐,韵用的太密则成诗或词了。所谓过犹不及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2-28 16: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演连珠目录(286首,还有大量的没收集到。)
汉•杨雄2首
后汉•班固5首
后汉•潘勖1首
后汉•蔡邕3首
魏文帝曹丕3首
魏•王粲4首
晋•陆机50首
宋•谢惠连4首
宋•颜延之1首
梁武帝3首
梁宣帝2首
梁•沈约2首
梁•吴筠2首
梁•刘孝仪2首
梁•庾信44首
齐•刘祥15首
齐•王俭 1首
明•刘伯温68首
明•王□1首
《解人颐》3首
清•叶小鸾 9首
明清•沈宜修 7首
明清•沈宜修12首
现代俞平伯32首
《折腾红楼》34回  10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2-28 16: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选例5首
连珠    汉•杨雄
臣闻天下有三乐,有三忧焉。阴阳和调,四时不忒,年丰物遂,(一作「年谷丰遂」)无有夭折,灾害不生,兵戎不作,天下之乐也。圣明在上,禄不遗贤,罚不偏罪。君子小人,各处其位,众人(一作「众臣」)之乐也。吏不苟暴,役赋不重,财力不伤,安士(一作「女士」)乐业,民之乐也。乱则反焉,故有三忧。
臣闻明君取士,贵拔众之所遗,忠臣不荐,善废格而所排,是以岩穴无隐,而侧陋章显也。

拟连珠    后汉•班固
臣闻公输爱其斧,故能妙其巧,明主贵其士,故能成其治。
臣闻良匠度见材而成大厦,明主器其士而建功业。
臣闻听决价而资玉者,无楚和之名,因近习而取士者,无伯玉之功,故玙璠之为宝,非驵侩之术也,伊吕之佐,非左右之旧。
臣闻鸾凤养六翮以凌云,帝王乘英雄以济民,易曰:鸿渐于陆,其羽可以为仪。
臣闻马伏阜而不用,则驽与良而为群,士齐僚而不职,则贤与愚而不分。

拟连珠    后汉•潘勖
臣闻媚上以布利者,臣之常情,主之所患,忘身以忧国者,臣之所难,主之所原,是以忠臣背利而修所难,明主排患而获所原。

广连珠    后汉•蔡邕
臣闻目瞤耳鸣,近夫小戒也;狐鸣犬嗥,家人小妖也。犹忌慎动作,封镇书符,以防其祸。是故天地示异,灾变横起,则人主恒恐惧而修政。
似有残佚的一首连珠:“参丝之绞以弦琴,缓张则挠,急张则绝。”
道为知者设,马为御者良,贤为圣者用辨,为知者通。

连珠    魏文帝曹丕
盖闻琴瑟高张则哀弹发,节士抗行则荣名至,是以申胥流音於南极,苏武扬声於朔裔。
盖闻四节异气以成岁,君子殊道以成名,故微子奔走而显,比干剖心而荣。
盖闻驽蹇服御,良乐咨嗟,铅刀剖截,区冶叹息,故少师幸而季梁惧,宰嚭任而伍员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2-28 16: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汝法:“连珠”略说
“连珠”作为一种文体,几乎已被遗忘。本世纪四十年代以来,文学史似乎罕有提到它,各种古文选本没有选取它,大学、中学语文教材也没有录用它。
刘盼遂、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一九七九年第一版),很有识力地选了陆机的《演连珠》三首,给“连珠”这种文体以应有的地位。
关于“连珠”,晋傅休奕《叙连珠》说:“所谓连珠者,兴于汉章之世,班固、贾逵、傅毅三子,受诏而作之。其文体辞丽而言约,不指说事情,必假喻以达其旨,而览者微悟,合于古诗讽兴之义。欲使历历如贯珠,易看而可悦,故谓之连珠。”傅休突对“连珠”名称、特点的阐述是正确的。至于“连珠”是否是“兴于汉章之世,班固、贾逵、傅毅三子,受诏而作之”还是个问题。查《汉书》《后汉书》本传,都没有“受诏而作之”的记载。《梁书•文学上•丘迟传》倒有一段受诏作连珠的记载:“时高祖著《连珠》,诏群臣继作者数十人,迟文最美。”
“连珠”体,现在所见到的以汉扬雄、班固的《连珠》为最早,继作的有晋陆机的《演连珠》、南朝宋庾信的《拟连珠》……至清代还有王夫之的《连珠》,其间“广连珠”“畅连珠”等,名称不一。“丛书集成”初编,还把明刘基、王的《拟连珠》《演连珠》汇集为一册。可见,“连珠”体在文学史上似有书它一笔的必要。
明徐师曾《文体明辨》说“连珠”是“借物陈义以通讽谕之辞”,是正确的。综观从扬子云到王夫之的篇篇“连珠”,至少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言简意赅。陆机在阐述“威武不能屈”一则“连珠”中,先以老幼妇孺皆知的虐暑涸阴之隆,不能易火、冰之性为喻。继用六国合纵而秦吞纵灭之;鲁连决心蹈东海而死,不忍为之民;武王伐殷,流血漂橹,伯夷叔齐登西山及饿且死等历史典故为例证。“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结论就不言而喻了。而这则《演连珠》只有四十六字:“臣闻虐暑熏天,不减坚冰之寒;涸阴凝地,无累陵火之热。是以吞纵之强,不能反蹈海之志;漂卤之威,不能降西山之节。”
第二,设譬说理。“连珠”继承了传统设譬说理的手法,“假喻以达其旨”。陆机在另一则《演连珠》中,以弦“曲终则改”、镜“触物则照”为喻,说明要深入了解客观事物“千变之容”,不能死抱本本,“挟情适事”。这种哲理,对我们今天又何尝没有借鉴作用呢?虽然早有洋洋千言的《吕氏春秋•察今》等文,而这则《演连珠》只有四十二字:“臣闻弦有常音,故曲终则改;镜无畜形,故触物则照。是以虚己应物,以究千变之容;挟情适事,不观万殊之妙。”
第三,逻辑推理。这似乎就是傅休奕说的“历历如贯珠”。“逻辑”这个名词是“进口货”,而逻辑推理的方法则古已有之,如《庄子•秋水》“濠上”之辩等不胜枚举。“连珠”就是成功地吸收了这种逻辑推理,而且压缩在极简约的文字里,当然是一种创造。孟子有句名言:“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后人有作注疏的,也有做了大块文章的。但是,明人刘基在一则《拟连珠》里,先以“鉴能照物,翳之以尘则不可照;水能瀚物,淆之以泥则不可瀚”的比喻为前提,然后得出结论:“故身明明,斯可以使人明明;政缓缓,不可以责人缓缓。”全文只有四十二字。再看明人王一则五十字的《演连珠》:“臣闻网以纲为总,服以领为尊;纲举而目自张,领振而裔乃循。是以道者政之领,圣人修道不修政;吏者民之纲,圣人治吏不治民。”
这里用比喻论证推理,深刻地阐明了道与政、吏与民的关系,而且可以分明看出它脱胎于《韩非子》。
现在我们读一读“连珠”,我想对那些动辄洋洋万言,是不无启发的;大学生、中学生读读“连珠”,对训练逻辑思维、学习修辞作文,也是有益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3 23: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